扫地扫地扫心地 视频 歌曲 (扫心地)

个人日记


扫心地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若把心地扫,无名烦恼皆远离,
人人若把心地扫,无名烦恼皆远离;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若把心地扫,人我高山变平地,
人人若把心地扫,人我高山变平地;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若把心地扫,世间皆成清净地,
人人若把心地扫,世间皆成清净地;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若把心地扫,朵朵莲花开心底,
人人若把心地扫,朵朵莲花开心底。
 
 
 
    佛经里,扫地是有大功德的。佛陀曾对弟子们说,扫地可以让自心清净,也可让路人感到清净,从而使得诸天欢喜,种下正业之因,他日定能往生天上。因此,佛教视扫地为一种修行,扫地的同时,也是在修心。
 
    人的心灵宛如一面镜子,能映照出世间的美好。当明镜蒙尘时,如不及时清扫,人将会失却真我,生活也将处处呈现烦恼的尘埃。地面经常清扫,才会有干净的院落;同样,人的内心需要时常反省,才会有清净的生活。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这“扫心地”的功夫来源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周利盘特迦鼻根圆通章》。经上所说扫地、扫厕所有种种的功用,依一般人的观念,那种不干净的地方,想避都来不及了,何况去扫它呢?况且还是件下贱的工作,怎会有功用呢?其实不然也!扫地的功用是什么?它所含的深义又如何解释呢?一是“降伏我慢心”,是因为人都有“我慢心”,觉得世界上“我”是了不起、高人一等的,不懂得尊重别人,这种心态其实就是做事情的最大障碍。若能快乐、自在地做一般人认为下贱的工作,也就是降伏了“我慢心”。二是“干净可以使人的心定下来”,是因为把家里或工作环境打扫得窗明几净,不仅自己的心能感到清净,也会让经过者或使用者的心清净;心一清净,自然心就定下来了。三是“扫掉心里的垃圾”,是因为我们的心里有很多垃圾,如贪心、嗔心、慢心、疑心……心里面的垃圾多了、烦恼多了,人也就整天糊里胡涂的。“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的垃圾扫干净了,心地就清净了。若达到《清静经》所说的“寂无所寂”,才算清净到了家。

[看人生] 扫地扫心地 自扫还扫他——除夕扫地感悟
 
南无阿弥陀佛

    

 



扫地扫心地 自扫还扫他——除夕扫地感悟

吃完年饭(本地部分人保留湘中习俗,大年三十一早吃年饭,越吃越天亮),拿起扫把、撮箕、桶子独自清扫楼道的鞭炮屑。一路扫将下来,扫到一楼外,看到楼后的通道被鞭炮屑等所遮盖,就生起了大扫的念头。正好楼道里有个竹扫把,遂拿起竹扫把一路扫去,一直扫到大街边。另外一个单元的一位住户下来倒垃圾,看末学扫得欢,笑着帮末学撮屑子;扫到街边,正在用斗车清理垃圾的环卫工人,连忙拿铁锨帮着铲垃圾。个把小时一晃而逝,地一扫就净,而扫者已是满身尘土。回到家洗了个热水澡,洗完后特意用冷水冲了一把,煞是清爽痛快。

扫地之时,总想起“扫心地”三字。

一者心地要扫。即将过去的牛年里,末学坚持心地常扫,断了打牌,少了贪欲,多了些清净、也多了些高尚;断了饮酒,少了迷醉,多了些清醒、也多了几分庄严。清净之余,有了写博劝善的念头,多了些清雅,也多了几分崇高。几个月下来,200余篇几十万劝善文字见诸网络,赢得不少的赞叹。凤凰网给了三个奖,新华网寄来新年台历,人民网则寄来十大廉政博客的大红本本。末学看重这来自方方面面的鼓励,更看重自己内心的清净、德行的提升。五福里好德在中,没有好德何福之有?还是扫心地扫得好啊!

二者心地要常扫不怠。生在尘世,诱惑多多,如果不坚持常扫不懈,难免“扫帚不到,灰尘照烈”。反思自己,贪心犹在,追名逐利时有念头与表现;嗔恨之心时有,火烧功德林并不少见;说得好、做得差,说得多、做得少,犯着一些劝善人共同的毛病。劝善者,首先要自己善,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心地不少、污垢不除,何善之有?不良不善,何以教人、何以范人?

三者自扫心地还须帮助他人一扫。个人自扫门前雪,这是对于大众最起码的要求;而帮助他人清扫门前,则是劝善人的职责所在。人家门前雪不扫,仍然会影响自己的出行,也会影响大众的方便。对于劝善人而言,自扫须扫他,自扫是本分,扫他也是责任;自扫得自在,扫他更得快乐!

四者扫他更要让他自扫。帮人清扫一次只一次,而让他自觉扫将起来,扫地之功就被放大数倍;如果让大家都加入到劝善行列,那便是庄严净土现前、世界何等美好!

虎年春晚已经开锣,虎年就在咫尺。末学湖南人聂盛在此给各位网友顶礼了,祝大家及世间所有的人们新年好德好运、幸福吉祥!新春有暇,莫忘扫地啊!沉醉在酒色财气、红包与温柔乡里的朋友,尤须好好扫扫,那扫去的是霉气、邪气,扫来的则是堂堂正气与祥瑞之气啊!(聂盛于牛年除夕)00beda36d4019b2f0b55a954.jpg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这“扫心地”的功夫来源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周利盘特迦鼻根圆通章》。经上所说扫地、扫厕所有种种的功用,依一般人的观念,那种不干净的地方,想避都来不及了,何况去扫它呢?况且还是件下贱的工作,怎会有功用呢?其实不然也!扫地的功用是什么?它所含的深义又如何解释呢?一是“降伏我慢心”,是因为人都有贡高我慢心,觉得世界上“我”是了不起、高人一等的,不懂得尊重别人,这种心态其实就是做事情的最大障碍。若能快乐、自在地做一般人认为下贱的工作,也就是降伏了贡高我慢的心。二是“干净可以使人的心定下来”,是因为把家里或工作环境打扫得窗明几净,不仅自己的心能感到清净,也会让经过者或使用者的心清净;心一清净,自然心就定下来了。三是“扫掉心里的垃圾”,是因为我们的心里有很多垃圾,如贪心、嗔心、慢心、疑心……心里面的垃圾多了、烦恼多了,人也就整天糊里胡涂的。“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的垃圾扫干净了,心地就清净了。若达到《清静经》所说的“寂无所寂”,才算清净到了。

  我们知道,地面不常扫,就不会有一个清洁的庭院;一个人的心不常清扫,人生中烦恼的尘埃就会在心中积厚难除。

  “怎么扫呢?”

“用惭愧、忏悔、返照、觉察、觉照,念念分明、念念作主、念念觉察、念念觉照,这样,就能把心中的灰尘扫掉了。”

  这是佛陀与弟子周利盘特迦的对话。据说周利盘特迦“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忆”是记忆;“一句伽陀”就是一句偈;“伽陀”是音译,意思就是偈,通常是四句话)意思是说,佛教周利盘特迦一句伽陀,他在一百天之内,都没有办法把这偈语读熟,前面一句学会了,后面便忘记;后面一句学会了,前面又忘记了,始终没有办法记下来。

  由于周利盘特迦无法“忆持”佛陀所教的“伽陀”,在这种情况下,慈悲的佛陀把周利盘特迦带到一个很清净、安静的房间,指着房内的扫帚,告诉周利盘特迦:“既然没有办法记忆四句偈,就只念‘扫帚’好了,这样应该不会忘记了。扫帚是用来扫灰尘的,我们心当中有很多无明、烦恼,使宝镜蒙尘,也应该把它扫去。”

 佛陀的这段话深含义理的:“宝镜蒙尘”是理,“扫地”是事,理和事是相通的,既然理上不能了解,佛陀就教导他先从事上用功,从外而内,借着扫地来显理。所以,如果是下下根机的人,只有从事上做、从事上修。例如,借着不断扫地来契悟,即所谓“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我们心中有贪、嗔、痴等粪秽,便有种种尘劳境界,所以必须藉事显理。当专心在能扫这个心和外面所扫的境时,事上就到达最高的境界,忽然,理就能显现出来;所以法是圆融的,可以从事上修,也可以从理上契悟,到最后事理一如。释迦世尊教周利盘特迦念“扫帚”,即是从事上入,时间一久,慢慢就能由事到理,从事显理。接着,佛又告诉周利盘特迦“扫帚的意义就是除去尘垢”,进一步教他除垢。垢就是我们心当中的尘垢,除去外面的尘垢之外,还要除去心当中的尘垢,心中的尘垢除尽,智慧也就开了。

  佛陀依他的根器,而教导他:“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佛先教他念“扫帚”、“除垢”,再进一步体会除去了外面的尘垢之外,还要除去心中的尘垢,而周利盘特迦也确实找到了这一条修行的道路。所以周利盘特迦就说:“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返息循空,斯为第一。”

  扫帚扫尘,尘虽去而帚迹犹存,如何处治乎?你不妨“朝日扫心地,扫帚越不净,欲要心地净,撇下扫帚柄。”“如人担物,两头俱在则停稳,脱却一头则偏也,若两头俱脱去,和担子也无,却要本来处。”这与禅宗所谓“能所双亡”同出一辙,此法适于上上慧根人




00beda36d4019b2f0b55a954.jpg


                                 

                                            
 
 

文章评论

猜501020

[em]e196[/em] [em]e196[/em] [em]e196[/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