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经的流行元素---

个人日记

    一个时代有其特有的流行元素。我们今天看起来似乎不值一提,然而当时可是举足重轻,不可或缺的。
   我记得建国初期,百姓理发就是光头---剃头。城里来的理发师,给谁用推剪理了发,留的有发式,被称作‘洋头’,一个村子里都来看稀奇。
   男女定情物,几尺花洋布,一瓶雪花膏,一面小镜子。曲剧《李豁子娶亲》里的唱词‘他给了你一块香胰子(香皂),一双洋袜子,还有一根花手巾’
   后来,时兴‘4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然后收音机过时,黑白电视---彩电---房车,越来越高级。
   不过,我感觉物质不是第一,出身是最主要的。
   介绍人先要摆出男女方的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因为屡次填表,都要涉及。阶级敌人亡我之心不死,阶级斗争千万不可忘记。
   文革最时兴的服装是军服,草绿色。剪发头,解放鞋---其他颜色和样式涉嫌‘奇装异服’被废黜。
   改革开放以后,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载歌载舞。我们第一次看到原来歌曲还可以这样唱。而原来的歌唱家两手交叉,在舞台中央引吭高歌。
   流行的呼啦圈成了全国性的运动。各地区进行比赛,有的竟然能同时转动几百个呼啦圈,人们呼作‘英雄’。
   上世纪80年代,摩托罗拉3200出现在影视片中。由于使用者都是江湖大佬,黑社会第一把手,老百姓无从问津---所以它有了一个俗名‘大哥大’。
   大哥大没有时兴几年,因为通讯科技日新月异,它又尾大不掉,笨拙龙钟---于是不再流行,成为‘古董’。
   那时候,大学生凤毛麟角,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毕业国家包分配,大家对大学生高山仰止,不敢侧视。不像现在随便往天上扔半截砖头,能砸出来三个大学生。
   那时候,招工有指标。有一个词儿老一代都知道:特权者在暗箱运作,把招工指标固定给某一个人---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萝卜招聘’---那个时候叫‘戴着帽子来的指标’。
   单位就是个小社会,工厂既有学校,也有食堂,幼儿园---就是职工结婚,也要打报告。写的是:
   尊敬的书记(xx领导):
   我和xxx经过几年的团结互助,感情日深,决定结为革命伴侣,请组织批准。        
   单位开了结婚证明,才能去领结婚证。
   附带说一句,二人一个贫下中农,一个地主富农,组织上就会劝你慎重,下一代也要保持阶级队伍的纯洁性。
   这些雷人的事确实曾经发生。最大的变化就是网络开始普及百姓。
   见面问‘有QQ吗?’,问的人时髦;答的人光荣。
   没有QQ的人,out成了老古董。
   每人都有移动电话,老年人不灵光,就用‘小灵通’。
   年轻人总是领跑社会---如今,再不要嘲弄女士频频换拎包;男女青年都在换荧屏---谁没有几个旧手机。并不是坏了不能用,而是不太‘智能’。
   以前,我们有一句俗语‘仰头婆娘低头汉’---意思是这样的人心事重。现在可好,男女都是‘低头族’---啥也不关心,手机里自有‘颜如玉’,天塌先砸姚明大个子,关我嘛事。
   不要亲戚要陌生,扩大朋友圈子,微博微信。开房约炮,娱乐至死。
   衣服反而复旧了---亚当夏娃因为蛇的唆使,偷吃了禁果,知道了羞耻。用无花果叶遮住了羞处;如今比基尼,瘦透露成为流行服。
   我回忆这些,绝不厚古薄今,缅怀过去。只是梳理一下思绪---今后会兴什么,也好有所准备。
   

文章评论

路石

看老师写的文章找到了共同点,都是我们那个年代一路走来经历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