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和手机

个人日记

    二者原本指的是一种东西。如‘你的电话响了’---这时候谁还纠缠这两个词的细微区别呢?
   人们意识认知里,电话指的是固定电话;手机则是可以便携的无线接打袖珍‘电话机’。
   我小时候,解放初期,听到的宣传口号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我们小孩子觉得是讲故事;大人没有一个相信的。
   可是有了事实。
   村村都有了电线杆,两根电线,电话机手摇半天。可是音质差,后来逐渐改观。谁家来封电报,或者长途电话,全村都很稀罕。
   接到电话的人告诉乡亲们:就好像有个人趴在你耳朵边窃窃私语,仔细一听,就是那个人平时的说话习惯。
   许多人不会接听电话,打电话和老百姓不沾边。
   要不是改革开放,脱贫脱愚,昔日王谢堂前燕,也不会飞入寻常百姓家。电话每家都踊跃安装,1997年,济宁地区电讯部门的口号‘缴费108,电话安到家’。家家户户都安装了电话。
   后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晚上大街两旁矗立起许多电话亭。IC卡一插,号码一拨就可以通话。
   科技日新月异,当土豪们大哥大还没有炫富尽兴时,手机逐渐普及了。
   有一个段子,讲的是某位电讯部门经理讲话回忆过去,偏又喜欢打比喻,弄得听众笑成一摊泥:
   抚今追昔,我们的电话那时好比是小年轻,每天都要‘手摇’好几次,一泄如注,还不尽兴;20岁开始‘奔腾’,30‘微软’,40‘松下’,50‘移动’不进去,就只能‘联想’了,双方配合,才能‘联通’---
   谁也没想到,后起之秀手机埋葬了书信,淘汰了座机;吞并了小灵通,进而愈加智能,从而绑架了我们的衣食住行。
   以前,我们出门旅行,三大件不可忘记:门钥匙,单位证明是贫下中农,人民币。现在是:银行卡,身份证,苹果小米手机。
   你到任何一个城市,朋友的家庭住址可以忽视。一个电话,朋友开车来飞机场接机。没有电话号码,拆迁早已物是人非,你上哪儿门牌寻去?
   以前我们从书上看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美帝国家人民,生活拮据,居然捡废品的开着汽车,打着手机,觉得不可思议。现在你留神一下哪个城市里收废品的没有手机?
   手机普及,价格不再是动辄几千几万,而是已经适合于普通工薪阶级。
   如果全国平均统计,每人都有好几部手机---不是坏了,而是过时。
   80后、90后最会使用手机,手机的基本功能开发使用得淋漓尽致;而老一代仅能发挥出30%,这还是乐观估计。
   原来,手机早已经是一台小型电脑。它接打电话,发送短信;网银拨款,车票飞机票预订;在家办公,炒股;看新闻,打游戏,上网QQ 聊天,无所不能。如果我们饰演一个90后青年,标准打扮是:
   染发黄绿,船袜,休闲青年鞋,鸡腿裤;耳朵里塞的耳机,手里捏着一包香烟和手机。当然是苹果nS---
   新出了一个名词,叫‘手机控’---每天离了手机,心烦意乱,六魂无主,丢三落四;睡觉前、中、后都要查看n次,唯恐落掉信息;手机里有许多私密:有开房的记录;有约炮的地点和密语;有卡号密码;有艳照‘陈冠希’---- -所以,丢啥也别丢手机。
   还有一个新名词:低头族。
   所有地点,都有一半人在低头玩手机,男女平等。如今是亲戚不亲,有话宁愿和网友、微信朋友圈子倾诉,最远的距离就是咫尺‘打手机’。电视剧里经常出现这样的镜头‘我出国了’---走着走着,两个都‘出国’的邂逅相遇-
   我自认属于Outman之列,我的手机并没有控制我的思绪。我很少接打电话,除非有事。聊天也没有工夫---因为读书、写作,还要徒步锻炼。手机在我这里明珠暗投,不过我觉得,它还没有丧失基本功能。
   成也萧何败萧何,手机本身没错,错在‘手机控’。 

文章评论

青青岛上

老师,作家们“电脑控”也是一种依赖,等同于手机的。[em]e113[/em]

冰川莲子

失联两天,没被手机控。但得有事情混。

细雨敲窗

智能手机的确方便,这是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