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清明节(内容有点长,耐心看,对清明更深了解)

佛教经典

  又是一年清明节。千百年来,我们选择了在这一天与先祖进行心灵对话,用一种朴素而虔诚的行动,来表达内心深处的铭记。这个节日,既有着生离死别、慎终追远的深切情思,又包含了万物更新、生机勃发的欣慰与感怀。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全世界的华人都会在清明时节踏青扫墓、祭祀先人。这无疑是个充满了神圣与庄严的祭奠节日,那么,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佛教又是怎么看待清明的呢?佛教的祭祖有什么特点?清明节为亡灵烧纸钱的习俗从何而来?佛教所说的鬼道众生与世俗传说的鬼有什么异同?生死轮回与清明节有什么联系?凤凰网华人佛教邀请中国佛学院教授宗舜法师及佛教学者凌海成,共同解读清明节的佛教内涵。文字实录如下:



































  凌海成:对,我也去做过佛事、念佛。宗舜法师:你把网页打开,有捐赠箱、供果,还有点的灯,那么很多人不喜欢这件事,说你们把敬佛的仪式庸俗化了、简单化、商业化了,或者说速食化了,就是快餐文化那样了。但是它却忽略了另外一个教化的事实,也就是说,这一帮人他点一下鼠标,就为佛献了一盏灯,为佛上了三支香,种了一个佛缘。这个是平时如果没有这些东西的时候,他看来这个还是好事儿,他可能根本就不会想到做这件事情,这也是对诚意的一种培养。但是如果是原本你有这个能力去办这样的事儿,你甚至放弃了在佛面前很简单的供一杯水、点一盏灯、烧一支香,依赖于网络去虚拟一下……












































  宗舜法师:饥饿的饿,饿鬼。所以说饿业就是他干的坏事。那么导致想吃饭到嘴边就变成火炭。于是目莲尊者就非常痛苦,虽然我有神通,我却不能救她。所以他就到佛那,求佛说:“你看怎么样能够使我的母亲解除痛苦?”佛就告诉他,七月十五这一天,是佛安居圆满,因为安居有三个月的时间。这三个月的时间是所有比丘,都共住在一块,大家用心修道。这个时候大家每天坐禅、听经、修行,心静用功修道。等到七月十五这一天刚好安居结束,大家都得到或多或少的进步。所以佛陀看到僧团获得这么好的进步,于是感到非常欢喜,就给大家集合在一起。于是居士们也为僧团的和合、进步感到高兴,他们会拿各种各样的食物来供养僧团。佛说,你在这个时间,你置办各种饮食、卧具、衣服,种种百味珍馐,拿来供养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