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制玉图&gt现存于故宫博物院

石文化

  

 
第一幅“捣沙研浆图”。过去制玉的砣,本身的硬度不足以琢磨掉玉的一部分。它是靠着在砣与玉之间的沙,一点一点地磨掉玉石的某部分。琢玉用的沙是从天然沙中淘出的,分红沙、黑沙、黄沙、黑沙硬度最高,可以达到8-9度。捣沙、研浆是把琢磨用的沙加工到要求的精细程度。把捣制研好的沙,放到器皿中沉淀,沉淀过程中,精细自然分层。 

 

 
 

第二幅“开玉图”。把大块的玉石分解,要用类似于锯的工具。过去多用竹板弯成弓形,又称弓子。图中画的更象锯。开玉的弓弦是铁丝制成的,几根铁丝拧成麻花股。开玉时在弦上加解玉沙,并不断加水,慢慢把玉材“磨”开。
 

 

 
 
第三幅“扎砣图”。琢磨玉的轮子叫“砣”,扎砣的主要作用相当于“切”。把玉材切开,或切掉部分,大材要用大弓,小材用小弓,更小的或部分的就用扎砣。
 
 

 

 
第四幅“冲砣图”,冲砣是粗磨,相当于做胚。 

 

 


 
第五幅“磨砣图”。相对冲砣来说是进一步加工,在胚的基础上磨出细节。

 
 
 


 
第六幅“掏堂图”。掏堂即掏膛儿。如鼻烟壶、瓶、碗、笔筒、杯等玉器,都要掏膛儿。要在玉器上先钻出一个眼,然后用特别的砣一点一点地把内部的玉磨掉。

 

 


 
第七幅“上花图”。在磨好的器物上,琢磨出各种花纹。从图中可发看到,上花用的砣,更小,型号也更多。
 
 
 


 
第八幅“打钻图”。打钻是用一个管状磨具,在玉器上钻出圆圈状的沟槽。钻到一定深度,把中心的圆住打掉,即可掏膛儿。图中还有个细节,即在横杆上挂了一个重物,以增加向下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第九幅“透花图”。即做浮雕、镂空。 

 


 


 

第十幅“打眼图”。在玉器上磨出一个眼儿 

 


 


 

第十一幅“木砣图”。木砣是磨光的砣,一般是用葫芦瓤作的。 

 


 

 
第十二幅“皮砣图”。皮砣是牛皮制成的,是玉器的最后工序抛光上亮用的。



故宫博物院的稀世美玉
 
1
 

白玉珐琅提粱羊首壶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其实又称景泰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

 

白玉错金镶宝石碗

      玉器中的金银错工艺,多见于清代乾隆年间。清代以前有金玉结合件、花丝镶嵌等工艺组合的玉器出现,但非金银错工艺。清代乾隆年间由痕都斯坦进贡清廷的玉器中有很多金银错嵌宝石玉器。这些玉器主要是生活中的实用器物,有碗、盘、杯、盒子等。器形独特别致,胎体薄如蝉翼。图案主体纹饰一般为莨苕纹或铁线莲等植物纹。除嵌有精美的金银丝外,还嵌有各色宝石及玻璃。这些结合金银错工艺雕琢的玉器,件件精美绝伦,充分体现了玉、金银、宝石相组合后产生的无限美感。

 

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

 

碧玉镂雕牡丹纹盒

      镂雕亦称镂空、透雕。指在玉等可以用来雕刻的材料上透雕出各种图案、花纹的一种技法。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上已有透雕圆孔为饰。汉代到魏晋时期的各式陶瓷香熏都有透雕纹饰。清乾隆时烧成镂空转心、转颈及镂空套瓶等作品,使这类工艺的水平达到了顶峰

 

灵芝花插

 一种用于插花的器物。始见于明,器形有圆球形、梅花筒形、鼓形等多种。器身常有青花缠枝莲纹、栀子花或青花地白缠枝莲纹为饰。清代继续烧造,器型略有变化,品种更加丰富,有仿哥釉、粉青釉、天蓝釉等多种。以雍正、乾隆时制品为最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