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老子列传》合册(附释文译文)
个人日记
文徵明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老子列传》合册
(附释文译文)
来自中国书法
文徵明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老子列传》合册
文徵明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老子列传》合册,纸本,纵20.9厘米,横11厘米,每页8行,正文每行18字。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首页为工笔水墨老子像,题蝇头小楷一行:“长洲文徵明写像。”《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凡37行,书于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年)七月十二日,时年68岁。《老子列传》凡34行,书于明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六月十九日,时年69岁。均钤“徵”、“明”朱文连珠小印。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原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净,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净,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空,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净。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净,常清净矣。如此清净,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土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能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若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净矣。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释文:
【原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释义】
大道没有形象,天地得以生育;大道没有情感,日月得以运行;大道没有名称,万物得以长养。
【原文】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释义】
我不知其以何为名,勉强命名为“道”。
【原文】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释义】
大道之分,有清与浊、动与静之别。
【原文】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释义】
天为清,地为浊;天为动,地为静。男为清,女为浊;男为动,女为静。
【原文】
将本流未,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释义】
将者生也,本者始也;流者死也,未者终也。生之始为清,死之终为浊。从生到死,即由清至浊;从始到终,即自静而动。
【原文】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释义】
天为清,地为静。人能常清常静,自然合乎天地。如此则天地之炁(qi 同:“气”),皆可归与我身。
【原文】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释义】
吾人元神,本来清纯,可是往往被心念搅扰;吾人本心,原来贞静,可是往往被欲望牵缠。
【原文】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释义】
为了获得清静,就要修正自己的心念和欲望。经常消除自己的欲望,自然本心贞静;经常澄清自己的心念,自然元神清纯。
【原文】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释义】
自然能够去掉“六欲”、“三毒”。六欲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欲望,眼欲视则肝炁泄漏于外,耳欲听则肾炁泄漏于外,鼻欲嗅则肺炁泄漏于外,舌欲尝则脾炁泄漏于外,意欲思则心炁泄漏于外,身欲动则体炁泄漏于外。三毒指三尸阴神,居于人身尾闾、夹脊、玉枕三关,皆属阴气闭锁,阻塞吾人修炼之路。六欲、三毒皆为障道之魔,只有遣其欲、澄其心,才能降服魔障,清静修真。
【原文】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释义】
所以不能降服六欲、三毒之魔障,乃是因为心念未澄、欲望未遣的缘故。
【原文】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健见于空。
【释义】
能够遣欲澄心的人,就能产生这样的效验:往内观看自己的本心,本心归于虚无;往外观看自己的形体,形体归于虚无;往远观看周围的物象,物象归于虚无。明白了内在本心、外在形体和周围物象三者的虚无状态,则一切归于空空洞洞。
【原文】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释义】
以空空洞洞之心进一步观之,则空空洞洞亦无形象可言,仍是空空洞洞,而归于虚无;空空洞洞既归于虚无,虚无亦须归于虚无,而无虚无之象;虚无既归于虚无,则吾人本心元神湛然澄彻,常处清寂;澄彻清寂而不滞于澄彻清寂,则欲望岂可能够产生?欲望既不能够产生,自然就是真正清静,此既道家之“清静心”。
【原文】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释义】
用以上修持之清静心,再去应和万物,而能依然保持清静,则谓之“真常”。如此真常,则自然清静本性。真常之中,应和万物,而能常常保持清静不动,自然就是常清常静了。
【原文】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真者,可传剩道。
【释义】
如此常清常静,渐渐合于真道。既然合于真道,既可名为得道。虽然名为得道,其实并未得到什么。因为大道无形无象,得道之后还是没有形象可言。但是为了教化众生,所以名为得道。能够领悟这一道理的人,就可以传授圣道。
【原文】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释义】
上士、上德指修道的人,下士、下德指失道的人。上士之人与世无争,顺应自然;下士之人争强好胜,忤逆自然。上德之人淡泊名利,不以有德自居;下德之人执着求德,自以有德标榜。执着求德之人,其实并不真正明白道德的真谛。
【原文】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即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既生贪求;既生贪求,既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释义】
众生,指人们。人们之所以不能得到真道,因为存在违背自然妄求之心;既然有了妄求之心,就会惊扰自己的本性元神;既然惊扰本性元神,就会迷恋于外在物象;既然迷恋于外在物象,就会产生贪求之心;既然产生贪求之心,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烦恼和妄想,使人们的身心忧愁苦恼。于是遭受浑浊玷辱,迷失自然本性,流浪于生死之中,自心不能做主。如此常常沉沦于苦海之内,永远失去真正大道。
【原文】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释义】
真正常在之大道,能够领悟的人自可得到。悟得大道的人,自然就是常清常静了。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擅长诗文书画,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绘画上,师法沈周,典雅秀丽,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文徵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冰姿倩影图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诸特征,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
文征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归去来兮辞》页,明,文徵明书文征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 王世贞在《艺苑言》上评论说:“ 待诏(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
文征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的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形成当时吴门地区最大的绘画流派。
老子,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任周王室掌管藏书之史官。
孔子前往周朝都城,向老子问礼之事,老子说:“你所提之事,那些人及其尸骨都已腐朽了,只有他们的话还在。而且,君子遇有时机,就服事君主,驾车而行;没有时机,就如蓬草随风而动。我听说,善于经商者深藏其财如同没有;君子有盛德,其容态就象愚夫。去掉你身上骄气和多欲,以及矜持态度和过多志向,这些对你毫无益处。我只能告诉你这些,仅此而已。”孔子回去后,对弟子说:“鸟,我知其能飞;鱼,我知其能游;兽,我知其能走。走兽可以网捕,游鱼可以线钓,飞鸟可以箭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可以乘风云而直上九天。我今天见到老子,他不就像是龙吗?”
老子研究“道德”,其学说以自隐无名为主张。他在周王室任官已久,见周室日趋衰落,便弃官离去。走到城关,守关的关尹对老子说::“先生就要隐逸了,请务必为我著书。”于是老子就著书上下篇,讲“道德”之意,有五千余言,然后离去,世人便不知其以后怎样了。
有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讲道德之用,与孔子同时。
可能老子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有人说,活了二百多岁,因为他修道养身而长寿。
在孔子去世一百二十九年之后,有史书记载周王室的太史儋来见秦献公,说:“秦开始与周合,合五百年后离,离七十年后将有霸王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太史儋不是老子。
老子其人,是位隐逸君子。
老子之子名宗,是魏国将军,被封于段干。宗之子名注,注之子名官,官之玄孙名假,假在汉孝文帝时有官职。假之子名解,任胶西王刘卬的太傅,所以其家在齐。世上学老子者,贬黜儒学;而学儒学者,则贬黜老子。“道不同,不相与谋”,难道真是这样吗?
老子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网络图文 感谢中国书法 桂馥芬芳编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