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十问与你结缘

个人日记

 

第一问:如何处贫居富?

第二问:如何处理得失?
    
第三问:如何忏除罪业?
   
第四问:如何消除烦恼?

第五问:如何安排生活?

第六问:如何安身立命?

第七问:如何放下眷属?

第八问:如何施舍财富?

第九问:如何面对老病?

第十问:如何了生脱死?

 
 
詹会长纯监先生、各位老年先生:

 今天是中国社会事业福利协进会在本山第二次举办老年夏令会,星云应邀讲演,对各位老年退休公教人员提供一点佛教对人生的看法,请各位指教!

 我以十个问题,来和各位结缘:

 第一问:如何处贫居富?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贫穷?我们又如何来认定什么是贫穷?什么是富有呢?有的人高楼大厦,汽车冷气,锦衣玉食,福禄双全;有的人一生劳碌奔波,工作所得极为菲薄,仅能供给一家数口勉强温饱而已。其原因何在?一言以蔽之,都是由于个人宿世善恶业所招感的果报。

 就贫富而论,有钱的人,虽然衣食无缺,华盖重裘,但有时候为了人事的困扰,同样日夜不得安宁;没有钱的人,尽管每日难过,依然每日过,无钱一样可以挺起胸膛,安心自在,此即所谓的“人穷志不穷”。这个道理也就是说人生的幸福快乐,贫与富并不构成绝对的条件。佛教对于贫富的看法,认为贫与富对人格的尊严,原没有什么差距。譬如用水洗涤污秽的东西,洗涤之后,与洗涤之前,其实就没有区别;这意思是说,人生数十寒暑,如梦幻泡影,贫富苦乐只在于自己内心的体认罢了。所以,有人粗茶淡饭不改其乐;有人富甲一方,仍然忧愁烦恼。深一层的说,如果心里拥有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即使身无立锥之地,却可感受到最大的富足!

 佛陀的生活,就可以作为最确切的证明。佛陀的生活,春夏秋冬皆着一袭粪扫衣,也觉悠哉游哉;披上名贵的金缕衣,也丝毫不感到骄傲。既可以粗茶淡饭,也可以美味佳肴;可以树下露宿,也可以安住于琼楼玉宇;可以自己独处山林,也可与四众弟子共住……。可见佛陀对富贵贫贱、穷通得失、兴衰盛败、美丑善恶,并不系念于心,也不追逐世间的尘欲,只是随缘适应环境!这就是佛陀最大的富有。

 且不说佛陀,就是近代的弘一大师,也认为世间上没有一样东西使他觉得不好。破旧的手巾也好,咸苦的蔬菜也好,跑一整天的路也好,住在小茅屋也好,世界上什么都有味,什么对他都了不得。他少欲知足,别人认为他如此贫穷,简直是在受苦,但他却觉得一切都很好。有一次,夏尊看到弘一大师那种吃萝卜咸菜的愉快情景,颇有所悟,夏先生说:“萝卜咸菜的真滋味,大概要像弘一大师这样的人,才能如实的品尝到。”

 我现在举一事来证明:一个有钱人住的是高楼大厦,拥有种种最现代化的高级设备,生活真是富裕豪华。他家邻近有一间破旧小房子,住着一对贫穷夫妇,这对夫妇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夫唱妇随,生活相当愉快。可是住在楼上的有钱人家,总是要为公司的交际应酬感到困扰,为声势名利的维护感到不乐,心里就觉得纳闷:“我这么有钱,为什么那么烦恼,隔邻住破房子的人家,不是歌唱,就是谈笑,为什么他们那样快乐?”

 有人就告诉他:‘你要卖苦恼吗?只须拿出二十万元送给他们,他们马上就会苦恼。’

 二十万元,在有钱的人看来,实在算不了什么,好!就慷慨送给贫穷的夫妻。贫穷的夫妇凭空得到二十万元,最初喜欢得不得了。但是到了晚上却烦恼钱要放到哪里里呢?抽屉吧,不保险!床底下嘛,也不太安全!枕头下面……左思右想,一夜睡不着觉。过了几天,他们又为了二十万元该如何利用而吵嘴,夫妻几乎因此而破坏了多年的感情,后来一反省,才彻悟钱使他们苦恼,终于又把钱还给原来的主人。

 这当然是一个寓言,不过寓言有时候却包含着深刻的真理。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名利有时也会为人增加烦恼和危险。从前,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在坟墓间修行也觉得泰然自得;我国古代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这些前例都在说明贫富不能以有没有钱来衡量。人可以穷,但是内心不能穷。心里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的是,你肯不肯去开采它;你如果肯开采心里的能源,你才是真正的富者。

 第二问:如何处理得失?

 各位都是退休公教人员,从年轻的时候,就为国家社会服务,四、五十年下来,能够功成身退,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在这几十年的服务岁月之中,我想大家难免会遇到得失上的问题。现在老了,得失仍常常在我们生活中发生。

 当自己与别人见解上有冲突,彼此不能和谐相处的时候,我们就不快乐了。我们职业往上高升之时,马上就欣然色喜;万一利益被人夺去了,我们就懊恼伤心。由于种种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我们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我们虽然是谨慎小心的把公务员应负的责任尽了,但是回忆一生的服务,一定经历过或看过不少穷通得失的事情,心情也是在不断的起伏升降状态中,可以说我们的生命就是在患得患失中过去。俗语说:“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但能彻悟这句话又谈何容易呢?

    佛陀说当知恩报恩,对于父母师长乃至一切众生对我们成长中提供一切帮助的,都应谨记在心,伺机回报,不敢忘失。反之,对于那些曾经的伤害与违缘,我们要以慈悲化解怨恨,将其作为成长的经验和宝贵的财富,至少不去抱怨与反击,引发永无停止的斗争和悲剧。感恩是一种修养,报恩是一种情怀。
    二,不论谁,只要用生活的每一刻、每一天、每一年来增长智慧,增进慈悲心或自在心,大概都是从当下这一刻所发生的事而习得的。解脱如果是可能的,那一定是在当下,当下即是解脱的时刻。如果我们未来会活得很快乐,那是因为我们现在渴望并努力活得快乐,我们的所作所为都会累积,未来就是现在所作所为的结果。
    
三,一切行善孝顺为先。学佛修心尊敬为先。和睦相处做人为先。博爱众生慈悲为先。善心做事学佛为基。自心清净静心成就。心情暴躁毁灭善根。自福他福圆满福田。修炼正法增添福气。智慧渡自慈悲渡他。修学佛法正见出凡,智慧发光消净迷惑。宽宏他人万人之上。无分无执,无缘无相,佛法真谛。

    牧童禅师法语:自古成功源于勤!
愚痴的人,懒惰、放逸,好吃又贪睡,做少善根、望大果报,不知无上菩提来自于精勤、努力不懈、纵遇违逆境界,仍然不屈不挠。愚痴的人,生死轮回不断。

    彻断罪业之根‘恶’,只有用‘善’来对治,而一切善法中之最高最胜的即是菩提心。菩提心法尔就是对治一切恶法之良药,能灭尽一切违反佛法之事。好象劫终时,大火忽起,刹那间烧尽世界之一切,菩提心能速疾毁灭一切恶业,亦复如是。——冈波巴大师

1、人有了慈悲之心,就会变得宽容。

 人一宽容,气就不会郁滞;气不郁滞,血就通畅,所以,心宽一寸,病退一丈。

宽恕是一味良药,你在宽恕别人的同时,也就敝开了自己的心灵,此时,愤怒、怨恨和恐惧就会悄悄溜走,你的内心没有了郁滞,气血也就通畅了。

 2、人有了慈悲之心,就会变得善良。

人一善良,心就宁静。宁静之心能让我们的身体远离喜、怒、忧、思、悲、恐、惊。

善心犹如春雨,默默地滋润身体,它能让气变得柔顺,让血变得通畅。

 3、人有了慈悲之心,内心就会充满爱。

爱就像春风,能吹散七情的乌云。

 4、人有了慈悲之心,也就懂得了感恩。

人生如寄,我们的生命是借来的,迟早要还回去。感恩是人的本性。

 我们感谢天,感谢地,感谢父母,感谢食物,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并使生命得以维持。

 人一旦懂得感恩,心就会平和下来,因为感恩者知道人只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谦卑地面对自然。我们既要注意外在的风、湿、寒、暑、燥、热,更要警惕内在的喜、怒、忧、思、悲、恐、惊。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随喜转载,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愈在难处愈精进,一切横逆交加,皆处之泰然,不觉得不公平,也不怨天,不尤人,能逆来顺受,修忍辱波罗蜜。所有魔障来了,都不与魔起敌对,自己吃一点苦不要紧,要发愿度魔,使其皈依三宝,发菩提心。我们对谁都不生怨仇心,如此可化干戈为玉帛,化仇恨为慈祥。不管什么法门,只要你修了以后,感觉自己越来越快乐,性格越来越稳重,心念越来越集中,以及越来越安详自在,越来越理性、客观,越来越有爱心、同情心,生活也得到了改善,那这个法门对你而言就是正确、有效的真理。海涛法师开示

      
.人之所以会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举棋不定。人之所以会烦恼,就是记性太好。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计较的太多。人之所以活的累,就是想的太多。别让自己心累!应该学着想开,看淡,学着不强求,学着深藏。别让自己心累!适时放松自己,寻找宣泄,给疲惫的心灵解解压。开心过好每一天。

      
.每一种烦恼都是智慧的基础,倘若我们深陷烦恼之中,或者试图压抑这些烦恼,最后就会作茧自缚,为自己制造更多问题。如果能够反过来看着这些烦恼,那么,那些我们深恐会伤害自己的事物,就会逐渐转化为我们所能期待的最有力禅修助缘。烦恼不是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

 

能看到别人的错误,是清;

能看到自己的错误,是醒;

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坦;

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是诚;

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是聪;

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是明;

能够学习别人的优点,是智;

能够启用别人的优点,是慧。

清醒、坦诚是做人之必须;聪明、智慧是做事之必须

 

     轮回路上,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在看似潦草的境遇里,命运的安排自有深意,一切的痛苦、快乐、纠结、牵绊,都是我们曾经亲手所为,要时常提醒自己,有一颗恒常喜乐的心。不抱怨,不强求。凡事往好的方面想,往好的方向做,结束的已结束,开始的已开始。

如果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发现,生命中经历过的一切人、一切事都是为了成就你的现在;如果你有一颗知足的心,你会懂得,幸福的口袋里,并不能盛下太多的拥有,眼下的一切,已是生命中最好的安排;如果你有一颗超越的心,你会了然,时间只是妄分的假相,三心本不可得,一念已逾万劫,当下的安详,才是生命中最大的精彩。

礼敬诸佛,有身礼拜、语礼拜、意礼拜。但最根本的是意礼拜,要以恭敬心顶礼。什么叫恭敬心?就是直接对治傲慢的心态。处处能想到诸佛的功德,并生起欢喜心,处处能发现自己的过患,并升起忏悔心、惭愧心,这叫恭敬心。这种心念,能直接对治傲慢心。

【人有六根】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心(意),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对这六根把持不住,那这六根就会变成六贼,偷走我们身上的精气神,还有灵气,让我们来看看,这六根是如何变成六贼的:一、眼贪美色;二、耳听邪语;三、鼻贪肉香;四、舌贪五味;五、心起妄念;六、身贪因心起妄念而起的感觉。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 ——达摩祖师

 

吃素不是為了求福。 天下的恐怖,莫過於被捆綁著等待被屠殺; 天下的痛苦,莫過於被人宰割。 動物面臨死亡時,其極端的恐怖與痛苦,肯定也與我們一樣。 所以對於肉食,再也不忍下筷子。--海濤法師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金刚经有曰:一切皆为虚幻。要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一切都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注定。

 

【佛教哲言】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佛曰:缘为冰,我将冰拥在怀中; 冰化了,我才发现缘没了 佛曰: 一切皆为虚幻!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告诉我们,眼前我们所拥有的,所钟爱的,所眷恋的,所执著的一切都如同梦幻泡影一般的脆弱,都如同露珠闪电一般地短暂,都不真实,都是无常,都将过去。提醒著我们不要执著,要真实地放下,去追寻真正永恒的归宿。

 

人生有多少牵挂就有多少心酸,有多少执着就有多少不舍,有多少欲望就有多少烦恼,有多少爱也就会有多少恨。这红尘,难忘的是心内之人,难舍的是身外之物,难得的是解脱之心,难求的是无上法宝。我本不欲生,忽而生在世,我本不欲死,忽而死期至。匆匆百年,转眼又是一场轮回,你到底还放不下什么?又究竟想得到什么?@星云大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