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之道:柴静《看见》第十七章《无能的力量》之随感

知行学院分享

 
 
   
卢安克的故事,也许一些人看过读过,也许多数人并不知晓。


  怎样三言两语概括这个人的这个故事呢,卢安克是德国人,过去十年,他生活在中国广西山村板烈,陪伴着当地的留守儿童。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我们说的支教老师,他不是那种激情澎湃,热力四射的人,也没有做好事善事的人头上那些荣誉的光环,道德的光环,他简直是个平淡无奇的“失败者”。


    许多年前,他在中国一些县城的学校教过德文,英文,都因为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得不离开了。但他在板烈支教一待就是十年。柴静采访他的时候说,“你一步步这样退到农村……”。卢安克说“我觉得不是退,是一步步接近我喜欢的地方。”


  柴静写卢安克的那一节,题目叫做《无能的力量》。在我心里,卢安克是充满力量的,他的存在就是力量,他的行为就是力量,他的无能传递给我最真实的力量。


  这篇读后感只是摘录备忘一些句子和记录触点引发的无边际思绪。


  卢安克说:“如果已经理解,然后再去跟他们说一句话,跟反感而去说一句话是不一样的。”。我深有共鸣,是真的不一样的,孩子是未曾被定型的精灵,他们有着天马行空的想法和不拘一格的举动。


    我们总是带着成人的固有思维模式去要求评判他们的时候,只需稍稍反思一下,都会觉得那些教条看似固若金汤,实在腐朽不化。但是,对孩子的理解,真正的对孩子的理解,是多么稀有。


  关于乡下那些总是喝酒的成年人,总是打架的孩子们。卢安克为他们辩解说“情感得不到发挥,生活不允许,如果太清醒,太难受了。”我想这是一个外国人对于他身边共同生活了十年的乡亲们和孩子们的一份真正的理解。


  柴静在采访笔记中说,采访卢安克的时候,她一反常态的“局促不安”,我不知道柴静自己怎样解释这种不安,我觉得柴静多数的采访中略带高人一筹的优越感。但是面对这个带着“神性”的卢安克,是否连柴静也觉得,和卢安克比起来,自己实属凡人。


  柴静和卢安克坐在小板凳上,脚边有一只破搪瓷炭炉,卢安克没有袜子,穿着当地老农民的解放鞋,鞋帮上还有破洞看得到脚趾。柴静想问一句,卢安克温和地说“不要谈这件事。”和所有那些标榜高尚,描述苦难的故事比起来,我被这个小小的细节,被卢安克温和说出的这一句话震撼打动。


  卢安克支教十年,没有工资,他靠翻译书和父母的支助生活,他每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是一百元。


  柴静问他:“你不喜欢物质吗?”


  卢安克说:“不是不喜欢物质,我喜欢自由”。关于这一点,懂的人懂,不懂的人不解释。


  卢安克最初教英文的时候,一个班只有六个学生及格。于是他被“标准化教育”打败了,卢安克在博客中说那是一种“让人的心死去”的教育理念。他先后为教育做过许多努力,但是卢安克总结“这些事情全都失败了,失败得非常严重。但假如我当时就成功,不成熟的事情就会变得很大,而我自己就会变成我不喜欢的那种人,命运通过失败指出应该走的路。”


  卢安克让小孩子们一人一句写下歌词,在琴上乱弹个旋律,记下来组成一首歌。卢安克说“创造本来就是乱来。”在我看来,这随性的话带着玄机,谁说不是呢。最皮的一个孩子写给卢安克的一句话是“我们都不完美/ 但我愿意为你作出/ 不可能的改善。”


  关于整个时代“太急”,充满“目的”。卢安克说“如果想改变中国的现状,然后带着这个目的,做我做的事情,那我不用做了。幸好我不是这样的,我不想改变,我没有这个压力。”


  柴静说“如果不是为了改变,那我们做什么?”


  卢安克“当然会发生改变,改变自会发生,但这不是我的目的,也不是我的责任,不是压在我肩膀上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卢安克写过“感受”不是欲望和情绪,没有“要达到什么”的动机,只是“诚实和持续不断地对事物平静观察”。


  有趣的是,带着神性的卢安克并没有信仰,并且他笑着说“为了自己的灵魂和需要向神倾诉,这太自私了。”“如果我做什么,就得到什么结果”,这是一种教育上的误会。


    他认为“破坏和脱离精神依赖并得到独立意识的手段就是相信自然科学。人们只有相信科学,才能独立思考,才能在精神方面获得自由。”


  神性的卢安克,后来也结婚了,因妻子的要求去杭州的一家工厂上班,但是一个星期后他辞职,去了越南。许多人质疑,许多人不解,许多人惋惜。我觉得自然,把自我交付出去,从此活在命运的必然与自由之中。这正是卢安克,也才是卢安克。


  他说过“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才能听到自己的心。”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是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碰触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
 

  “事实就是如此”,这是最重要的,评论则往往容易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我们今天的众多媒体每天几乎都在强加于人,并且这些强加于人的东西,却是连他们自己也未必相信。


  今天听行云说了一句话,不要指望来生,也根本没有来生;只有今生,要将一辈子活出几辈子的精彩来。听了觉得很真实,也很震撼。是啊,来生只不过是美好幻想而已,轮回其实并不可能,那么,唯有像她说的那样,将这辈子安排好,尽力而为,多尝试,少留遗憾。


  目前中国的很多问题都出在“人”字上,很多人不把别人当人,甚至也不把自己当人。在比自己弱势的人面前颐指气使耀武扬威,在比自己强势的人面前卑躬屈膝奴颜苟且,人与人之间很难找到一个平等的平台。在一个“非人”充斥的社会里,怎么指望人性的与人道的伸张。


  看了柴静对卢安克的专访,既看到了人性的伟大,也看到了人生的无奈,这才是一个真实的卢安克,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他对教育的理解,我们可能缓了一百年还未必懂。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强势充斥的时代,我们总是不断的被代表,被教育,被灌输,被幸福,我们很少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人。


  柴静最后说:“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事,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这句话让我想起一句经常说起的话:“教育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里一个灵魂。”教育所能做的事就是激发孩子们潜意识里已有的东西,而不是被大人置换一些莫名其妙的元素进去。


  卢安克作为一个德国人,关注中国留守儿童的现状并预计到它的严重性,他认为中国的留守儿童将来也会成为一个失去控制的因素,除非我们能给他们带来归属感。


  但一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依然严峻,甚至愈演愈烈,很多孩子不到一岁甚至刚刚满月,就离开母亲怀抱了。为什么不可以通过立法给母亲以休假权呢?


  卢安克说,脑子里没有障碍才是自由。卢安克又说,以为自己的名字能给别人力量,是最坏的一种幻觉甚至邪教。但是,今天,我们的脑子里依然还有太多的障碍,有的来自外部,更多的来自自身,今天我们依旧还被某些名字糊弄着,比如层出不穷的“最美”,这些外加的名字很难带动自身的改变。


  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炫彩着善,哪怕是职责本身要求的事,做了也都被认为了不起,比如岳阳一个女交警不过在暴雨后的水中帮助推了十几分钟校车,便被成为“最美女警察”,这样做的结果会让某些公职人员忘了自己究竟端的谁的饭碗,究竟应该做些什么。


  我只记得911事件中有数以百计的消防员迎火而上最后壮烈牺牲,但每个人都认为是应该的,既没有盛大的宣传更没有盛大的表彰。死去的消防队员以及政府公众,都认为他们的行为时理所当然的。


  最理解他(卢安克)的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说:“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家,他家人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学生,学生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人类的发展,那么人类就是他的后代。”


  卢安克就是一个将人类当成自己后代的人,他的行为也深深影响到他的学生,他们中也将会出现这样的人。


  卢安克在博客中写过一句话:“我不敢向学校要工资,因为我怕学校向我要考试成绩。”在一个一切被分数决定的教育体制与社会氛围下,作为一个教师还有什么话好说,能说。


  但是不看分数,我们又能看什么?在一个没有起码公平正义秩序的社会里,分数有时候又最能体现公平。分数与非分数,正是悖论之所在,也正是今天最大的教育两难。


  六十多年了,我们国家还没有真正完成以民为本的转变,还存在一些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靠口号鼓动,靠宣传糊弄,靠权力平衡,靠政策推进的事。


  也还没有建立真正的法律秩序,人民也还缺少法律意识,出现问题一般是找关系、闹政府,而不是依靠法律。公平正义被权力的力量笼罩,和谐稳定靠撒钱与禁闭维持。悲哉!


  记住曼德拉一句话,如果因为怕别人看见就不做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事情,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说谁都不能做这个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来并让别人看到,那就等于说谁都可以这样做,然后很多人都会这样做。


  正是因为这句话,我才开始写博客并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奢侈马上改变,但希望会改变; 不希望改变太多太快,但希望逐渐一点一滴渐渐变好。


  事实也是如此,网络社会以来,中国很多旧的不合理的现象与制度,如所谓收养劳教,狱霸恶警,贪官污吏。。。。。。都在网络的声浪中悄悄变化中,很多丑恶现象至少还有些顾忌,这就是进步。
 

  只要每个人能将自己当成中国,当成现实的一份子,渴望改变就会有所改变。 记住,每个人都活在当下,每一个国人都是中国!


  在一个可以发出自己声音的社会里,个别人少数人不发出自己的声音,选择沉默,没有错,但如果所有人都不发声,则要么是我们自己的错,要么是社会的错,不允许表达,或禁锢得所有社会成员都不敢表达、不会表达,这样的社会无论如何是邪恶的。


  卢安克说,创造本身就是乱来,卢安克还说,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乱来与想一想,是人类最常见的两种生命状态。


  但是,我们在指导孩子们创造时,总是会给他们一个规定的套路,在引导孩子们想一想的时候,总是迫不及待会指给他们一个方向。所以在今天的中国,真正的创造者与思想者微乎其微。


  卢安克说,把希望放在别人的身上是虚拟的,所以无用。如果自己不去做,那就不会有希望。但是,很多国人,包括我自己,多的是摘桃子的思维,自己不浇水不除草不施肥,但却希望吃到那一枚最鲜美最硕大的桃子。


  让别人为自己打天下却自己坐享其成,占了便易还讨乖,甚至还在一边指手画脚说风凉话的人,很多,很多。 窃以为这是中华国民最大的劣根性之一,也是几千年年中国社会谈不上有什么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柴静说,纪律可以带来秩序,但却是被动的,只有一个人归属一件事,一群人,一个社会,才会认同和发自内心的去照顾它的愿望。但是,今天之国家,公平正义秩序的建立还任重道远,心灵的归属感更加是长路漫漫。国人要建立智慧的信仰更是需要从教育做起,社会转型的任务还极其艰巨。


  天下兴亡,人人有责,振兴中华,从我做起,建国军民,教育为先,改变现状,信仰开始。

                                          资料:网络  编辑:潜心

 图片  
 
        最后呢,还是希望支持知行潜心的朋友们在点赞之后写下您看后的感想、评论以及能够帮忙转载、分享一下本篇日志让更多的朋友们也都受益一下,知行潜心在此谢过!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