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之旅 (四)

个人日记

             一到松阳就遭遇爆热,气温从家里出来时的十几度一下猛增至三十多度,真有点措手不及。尽管出门前就了解到松阳的天气情况,但还是准备不足。身上的厚衣就成了行动的负担。春天的旅行因天气的变化而增加了不确定因素,还有就是山里的雨也来得叫人猝不及防。刚才还好好的艳阳高照,霎时间黑云压山,大雨倾盆。但猛雨不长,来得快去得也快。这让我们赶上了一回,有点像我们这夏天的阵雨。据当地人介绍,山洪来时,涧水迅猛上涨,以至于会淹没大路。当然洪水退去也很快,不至于造成多大的损失。
            第二天,房东阙老师亲自开车,带我们看石仓的景点,这让我们将整个石仓看了个遍。但这不是坐在汽车里看风景哦。他把我们送到景区的一端,妻就让车停下。背起摄影包我们开始了徒步摄影。行内都知道,好照片是走出来的。在汽车里是找不到好镜头的。搞摄影是要花钱买苦吃的,这一路确是累坏人;十公里左右的路虽不是太长,而且也很好走,但实际走过的路远不止十公里。有些路要来回走、有些路要绕着走、还有的要走到岔道上去,发现了一个好的镜头,摄影师不会轻易放过。她要多方位,多角度地拍摄,直到满意为止。而我这“老猻”又挑担又牵马的跟在后面,实在累哦!当然,摄影师也累,她的累是在拍摄完,收起相机后赶路时才会感觉到。而且累得不行,途中不得不歇歇脚。图片
              为过这“铁索桥”还得拍拍胆,走上去软咚咚、摇摇晃晃的。没走过这种桥还真有点悬,当地人指导我们走桥要抬起头,看对岸,脚下要轻、要慢。妻过桥时愣是做不到,偏偏弯着腰朝下看,还用手扶着桥侧的缆绳,一点一点的往前挪。那熊样幸好没旁人看见。不过,回走时就好多了,已然能直立行走啦。
              石仓景区的尽头是后宅村,这里的好多民宅都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后宅与七村一样,大多数村民姓阙,是由福建移民来的客家人。他们以自己的勤劳、善良、融入到当地的村民中,他们也崇尚读书进取,出了不少文人及官员。但他们不忘感恩,不忘回馈这片让他们扎根生存的土地,自己出钱出力为山村造桥、修路、办学·······沿景区村道共有十九栋阙家大院。由于同一个老祖宗,建院的格局也大致相同,但各大院里地上铺设的石饰图案不尽相同、以示其各分支不同。除少数大院建造规模大一些,大都是两进七开间,嘉庆年间建造。石头作基,黄泥为墙,盖上瓦顶。以石头做墙基很自然,山里有的是石头,这流经村庄的溪涧河床底里全是石头。但这墙体全由黄泥砌成、且有四十公分之厚,哪来这么多黄土倒是颇有疑惑的。因为山里土地宝贵,没见大块的耕田,连茶树大多栽在山坡地上。这些阙家大院冬暖夏凉,至今保存得相对完好。其基本的格局没被改变,正对院门前一进为客厅,两边是厢房,供亲戚来客歇脚,最靠边的是厨房。后一进正中安放祖宗的牌位,其两旁才是主人居住的卧室。
图片
(后宅村一民居,其格局与阙家大院相仿。只是天井建得简单一点。)

图片
(后宅阙家旧屋里张贴的“捷报”十来张,皆为阙氏家族人员在清朝各代中榜者。)
         回到“阙家客栈”吃晚饭时,阙老师的贵客也来了。一位是杭州商会会长、一位是华人驻歐商会代表,还有一位是中央电视台职员,带来了前面所提及的《梦归》的原片。片中的阙老师俨然是主角,占据了片中许多镜头:担着供品去扫墓、焚香拜祭祖宗、讲解阙家大院的历史等等,我们先睹为快。并与三位同桌晚餐。餐前我们与三位一起参观了阙老师平时不轻易示人的藏品陈列室。房间不大,好多东西都堆放在一起没法展示。他打算另建陈列馆,连匾额都做好了。
                                                                                                         
                                                                                                                             (待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