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紫砂
个人日记
题记
上网以来一直“不务正业”,回想起来还真有点不好意思。本专业似乎早就丢到爪洼国里去了,混到今日确是不该的吧。昨日夜晚入睡时突然想起此事,一早起来决定要给自己下此任务,把自己曾在申报中级职称时写的这篇论文挂上网,以此与同行交流,与朋友分享。
这是十五年前刊载在《无锡文博》第四期上的拙作,也曾得到无锡博物馆文博专家冯普仁先生的不吝赐教。冯老师多年前已然离我们而去,借此怀念这位朴实而又严谨的导师。
提及文人,不禁会浮现风流倜傥,温文尔雅,谦和而不失豪迈,倨躬且秉持气节的形象。他们崇尚廉洁,正直,拙朴,节俭的品格,又具有探幽野之趣,脱媚俗之意,追高雅之风的意趣。中国文人的理想,志趣,喜好一脉相承,只是其表现形式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而已。其审美观,价值观自有其特定的韵格和层次。
紫砂,即紫砂陶,紫砂器。其代表器物即为紫砂壶。紫砂,质地古朴纯厚,不艳不俗,表里一致。紫砂壶造型稳重大方,潇洒飘逸,凝重雅致。色泽如铁如石,似金似玉,耐人寻味。
文人自有其文化的个性,紫砂亦有其质朴,温润,隽永的品格。文人的温和敦厚,讲求安稳宁静,平和,恰似紫砂的品格特征。文人追求天人合一,宇宙大同,也如“圆不一相,方非一式”的宜兴紫砂壶,在方圆之间包容大地万物。亘世乾坤。紫砂如此特性,正与文人的习性相投,契合了文人的本质特点。于是,文人爱紫砂。
自北宋以来,程朱理学思想被奉为正宗,基本占据了当时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理学观念讲求修身正心,俭德养性,弘扬气节,为大多数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同时,随着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自明代始,江南地区工商业发展逐步发达,日见繁荣富庶,人文荟萃,宜兴渐渐成为紫砂艺术的圣地。
最早与紫砂结缘的文人,似应首推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他曾数次游历宜兴并深爱上了宜兴的山水草木,遂定居陶都宜兴。东坡居宜兴期间犹爱紫砂的发源地独山,“爱其风景似蜀,乃今改名。”即今蜀山,以慰其思乡之情。苏东坡一生都以观瞻自然秀美之山水为快事,生活中他也同其他文人一样嗜茶。据说他饮茶有三项要求:茶壶一定是紫砂提粱壶;茶叶一定是阳羡唐贡茶;茶水一定是金沙泉(玉女泉)水。其所谓“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后人为纪念这位文学家,书画家所喜好的提粱壶,遂命其为“东坡壶”。然而,当时东坡所饮之茶是架在竹炉上的青叶煎茶,即所谓“活水还将活火烹”。这茶显然与后来改饮的冲泡之茶不同,因而紫砂茶具的作用亦有差异。
在紫砂泥坯塑成器物前先已经历了“千锤百炼”:即将风化的矿物碎石 锤炼成可塑性很强的粘土,以之制壶成型。可表现天地万物任何具象的造型,也包容金,玉,竹,木,牙,漆器等不同材质的艺术创作的各种手段,还包容外来文化的艺术元素及风格。为文人参与紫砂制作最大限度地拓展了艺术创作的广大空间。
明清两代以各种形式参与紫砂陶艺的著名诗人,作家,书画家,金石篆刻家等文人不下百余人。其参与方式大致有四:一,“定制”。如董其昌,赵宦先,潘允端,项卞元,邓汉,蒋升瀛等。他们或以艺会友,或结社会党,或清供自玩,特意到宜兴定制自己所喜好的紫砂茗壶。也有将紫砂艺人请至自己家中为其定制紫砂器物的。如陈继儒,张昆仲,汪文柏,曹廉让,杨忠讷,吴大徵,,任元华等人。二,“设计”。如梁小玉,陈鸿寿,蔡恺等,因不满足于传统匠人的老程式,便别出心裁,别具一格地自行设计壶样,再请紫砂制壶高手按其设计的式样制作,以满足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要求。三,“撰铭”。所撰写的铭文或记事寓意,或寄情言志,以至“壶随字贵,字倚壶传”。撰铭者如元代的孙道明,明代的释如矅,陈煌图,清代的郑燮,汪森,朱坚,胡运,陈鸿寿等人。四,“书撰”。即直接在紫砂器身上书画和篆刻。如董其昌,唐仲怨,允荫,屠倬,江听香,高爽泉,查梅史,郭麟,乔重禧,瞿应绍,邓奎,吴昌硕,任伯年等。书画篆刻本为文人的拿手好戏,因而,他们更为直接地参与了紫砂器的制作。
文人参与紫砂制作反之对紫砂陶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一,文人将东方的哲学理念,美学思想带进了紫砂艺术的创作领域,注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平添了文化含量。在造型上将古老东方的艺术形象移植进紫砂工艺,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其二,文人将经精心构思的铭文刻于壶上,使铭文内容与壶身造型之间如同天作地合揉合一体。其妙语巧思不仅于当时,于现今也同样发人深思,给人遐想。其三,由于文人自有其特定的韵格与品位,对紫砂的泥料,设计造型,制作标准,款识画样等都有其严格要求,因而全面促进了紫砂陶技术与艺术的水准的迅速提高。大为丰富了壶形款式,进而将紫砂日用陶器皿的地位逐步升格为精湛的艺术品地位,逐渐使其登上大雅之堂。其四,由于与文人相携并肩,共同推进紫砂陶艺的发展,陶艺人逐渐摆脱了匠气,造就了一批同具陶艺人和文人双重身份的紫砂名家,如陈用卿,陈鳴远,杨彭年,黄玉麟等。
今天是历史的延续,历史传统自有其继承和发展的轨迹。随着时代变迁,作为传统紫砂工艺的继承者,在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已培育出大批专业的陶艺家。昔日艺人和文人的界限如今已越来越模糊,今日的陶艺家都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底子和高雅的艺术素养。他们不仅自行设计,自己制造紫砂艺术作品而且在传授弟子技艺时也越趋向理论化,正规化。活跃在当今紫砂艺坛上的陶艺家如徐汉棠,徐秀棠,李昌鸿,吕尧臣,沈汉生,顾绍培,何道洪等。在育人授业方面更胜其前辈。他们不但继承了前辈高超的传统技艺,在文学,书法,金石篆刻,绘画诸方面,合着时代的节奏,创新和拓展了紫砂艺术的天地。
出身于紫砂陶业世家的著名陶艺家徐汉棠是顾景舟大师的第一弟子,所制四方开片壶被日本客人以八十万日元重金购去,所作紫砂盆亦庄重,挺刮,规方润园。著名书法家任政,赵冷月,分别为其提撰“天姿国色”,和“千金一壶”,盛赞其精湛的陶艺。其胞弟徐秀棠被称陶都第一人物雕手。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不惜重金购其紫砂雕塑的《刘海戏金蟾》。他师承刻画装饰陶艺家任凎庭,又在中央工艺美术院就学于“泥人张”(张景佑先生)。并对中国历史文学,书画论著,美术理论等多方学说广为涉猎,遂成全了这位全新的陶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则在紫砂创作上另辟蹊径,在紫砂创作上全部采用明清传统的原始做法,既古朴典型,又富于创意,独创了他的“吕氏纹泥”(一种酷似木纹又如大理石纹且类似绞胎瓷的紫砂泥)。并以泥饰泥,制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令人赞叹不已。他学艺于前辈吴云根,又得朱可心,顾景舟大师的指导,使他功夫独到技艺益精。其作品屡为故宫博物院等国际著名博物馆收藏。高级工艺师何道洪师从前辈王寅春,又学艺于裴石民。其所作“牛盖洋桶壶”端正挺括,珠圆玉润。他先后设计制作了百余种新品,屡获国内外奖章。许多收藏家亦对其作品推崇备至。
当代文人,书画家热衷于藏壶,画壶设计制壶者也不乏其人。如唐云,亚明,陈大羽等。唐云集得八具“曼生壶”便喜称其画室为“八壶精舍”。亚明则亲往陶都宜兴按自己设计的壶样定制烧造紫砂壶。可以说,中国文人自从与紫砂结缘,至今始终如一,未曾断流。
由于紫砂陶自身所具备的质朴,素静,不媚俗,不浮艳等高洁的品格契合了这些文人士大夫的本质内涵与人生追求,使他们对紫砂一往情深,以至于纷纷直接参与到紫砂工艺的制作过程,并激情饱满地与紫砂制陶艺人及其工匠们 共同创造了数百年来辉煌的紫砂文化。
后记
重温了十五年前所写下的这篇论文,感触颇深。十五年前的人与事恍如隔世。不否认,当时为求取“功名”不惜下了些功夫,跑了两趟宜兴,又参阅了一些有关资料,大概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写下这篇应考作文。等到发表了才发现原文被砍了许多,而且是本人以为颇为得意之笔。没办法,大概是限于刊载篇幅被编辑砍了。不过还是差强人意,毕竟是符合了申报要求。
问题来了,十多年前的东西现在是否还有人在意?而且搞这一行的影响面不大,社会普遍的关注度不高,花这心思写下来还有多大意义?尽管我选择了三篇论文中相对受众面大一点的这篇。不管了,权当自己复习一下学过的东西吧。
光阴荏苒,当年嗜书如命的劲头早就烟消云散。许多读过和还没读过的书籍都静静地躺在书柜里,虽然它们每天都在提醒我,但我还是视若不见,无动于衷。有愧读书人啊!但愿从今天起有所改变吧。
上网以来一直“不务正业”,回想起来还真有点不好意思。本专业似乎早就丢到爪洼国里去了,混到今日确是不该的吧。昨日夜晚入睡时突然想起此事,一早起来决定要给自己下此任务,把自己曾在申报中级职称时写的这篇论文挂上网,以此与同行交流,与朋友分享。
这是十五年前刊载在《无锡文博》第四期上的拙作,也曾得到无锡博物馆文博专家冯普仁先生的不吝赐教。冯老师多年前已然离我们而去,借此怀念这位朴实而又严谨的导师。
提及文人,不禁会浮现风流倜傥,温文尔雅,谦和而不失豪迈,倨躬且秉持气节的形象。他们崇尚廉洁,正直,拙朴,节俭的品格,又具有探幽野之趣,脱媚俗之意,追高雅之风的意趣。中国文人的理想,志趣,喜好一脉相承,只是其表现形式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而已。其审美观,价值观自有其特定的韵格和层次。
紫砂,即紫砂陶,紫砂器。其代表器物即为紫砂壶。紫砂,质地古朴纯厚,不艳不俗,表里一致。紫砂壶造型稳重大方,潇洒飘逸,凝重雅致。色泽如铁如石,似金似玉,耐人寻味。
文人自有其文化的个性,紫砂亦有其质朴,温润,隽永的品格。文人的温和敦厚,讲求安稳宁静,平和,恰似紫砂的品格特征。文人追求天人合一,宇宙大同,也如“圆不一相,方非一式”的宜兴紫砂壶,在方圆之间包容大地万物。亘世乾坤。紫砂如此特性,正与文人的习性相投,契合了文人的本质特点。于是,文人爱紫砂。
自北宋以来,程朱理学思想被奉为正宗,基本占据了当时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理学观念讲求修身正心,俭德养性,弘扬气节,为大多数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同时,随着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自明代始,江南地区工商业发展逐步发达,日见繁荣富庶,人文荟萃,宜兴渐渐成为紫砂艺术的圣地。
最早与紫砂结缘的文人,似应首推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他曾数次游历宜兴并深爱上了宜兴的山水草木,遂定居陶都宜兴。东坡居宜兴期间犹爱紫砂的发源地独山,“爱其风景似蜀,乃今改名。”即今蜀山,以慰其思乡之情。苏东坡一生都以观瞻自然秀美之山水为快事,生活中他也同其他文人一样嗜茶。据说他饮茶有三项要求:茶壶一定是紫砂提粱壶;茶叶一定是阳羡唐贡茶;茶水一定是金沙泉(玉女泉)水。其所谓“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后人为纪念这位文学家,书画家所喜好的提粱壶,遂命其为“东坡壶”。然而,当时东坡所饮之茶是架在竹炉上的青叶煎茶,即所谓“活水还将活火烹”。这茶显然与后来改饮的冲泡之茶不同,因而紫砂茶具的作用亦有差异。
在紫砂泥坯塑成器物前先已经历了“千锤百炼”:即将风化的矿物碎石 锤炼成可塑性很强的粘土,以之制壶成型。可表现天地万物任何具象的造型,也包容金,玉,竹,木,牙,漆器等不同材质的艺术创作的各种手段,还包容外来文化的艺术元素及风格。为文人参与紫砂制作最大限度地拓展了艺术创作的广大空间。
明清两代以各种形式参与紫砂陶艺的著名诗人,作家,书画家,金石篆刻家等文人不下百余人。其参与方式大致有四:一,“定制”。如董其昌,赵宦先,潘允端,项卞元,邓汉,蒋升瀛等。他们或以艺会友,或结社会党,或清供自玩,特意到宜兴定制自己所喜好的紫砂茗壶。也有将紫砂艺人请至自己家中为其定制紫砂器物的。如陈继儒,张昆仲,汪文柏,曹廉让,杨忠讷,吴大徵,,任元华等人。二,“设计”。如梁小玉,陈鸿寿,蔡恺等,因不满足于传统匠人的老程式,便别出心裁,别具一格地自行设计壶样,再请紫砂制壶高手按其设计的式样制作,以满足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要求。三,“撰铭”。所撰写的铭文或记事寓意,或寄情言志,以至“壶随字贵,字倚壶传”。撰铭者如元代的孙道明,明代的释如矅,陈煌图,清代的郑燮,汪森,朱坚,胡运,陈鸿寿等人。四,“书撰”。即直接在紫砂器身上书画和篆刻。如董其昌,唐仲怨,允荫,屠倬,江听香,高爽泉,查梅史,郭麟,乔重禧,瞿应绍,邓奎,吴昌硕,任伯年等。书画篆刻本为文人的拿手好戏,因而,他们更为直接地参与了紫砂器的制作。
文人参与紫砂制作反之对紫砂陶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一,文人将东方的哲学理念,美学思想带进了紫砂艺术的创作领域,注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平添了文化含量。在造型上将古老东方的艺术形象移植进紫砂工艺,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其二,文人将经精心构思的铭文刻于壶上,使铭文内容与壶身造型之间如同天作地合揉合一体。其妙语巧思不仅于当时,于现今也同样发人深思,给人遐想。其三,由于文人自有其特定的韵格与品位,对紫砂的泥料,设计造型,制作标准,款识画样等都有其严格要求,因而全面促进了紫砂陶技术与艺术的水准的迅速提高。大为丰富了壶形款式,进而将紫砂日用陶器皿的地位逐步升格为精湛的艺术品地位,逐渐使其登上大雅之堂。其四,由于与文人相携并肩,共同推进紫砂陶艺的发展,陶艺人逐渐摆脱了匠气,造就了一批同具陶艺人和文人双重身份的紫砂名家,如陈用卿,陈鳴远,杨彭年,黄玉麟等。
今天是历史的延续,历史传统自有其继承和发展的轨迹。随着时代变迁,作为传统紫砂工艺的继承者,在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已培育出大批专业的陶艺家。昔日艺人和文人的界限如今已越来越模糊,今日的陶艺家都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底子和高雅的艺术素养。他们不仅自行设计,自己制造紫砂艺术作品而且在传授弟子技艺时也越趋向理论化,正规化。活跃在当今紫砂艺坛上的陶艺家如徐汉棠,徐秀棠,李昌鸿,吕尧臣,沈汉生,顾绍培,何道洪等。在育人授业方面更胜其前辈。他们不但继承了前辈高超的传统技艺,在文学,书法,金石篆刻,绘画诸方面,合着时代的节奏,创新和拓展了紫砂艺术的天地。
出身于紫砂陶业世家的著名陶艺家徐汉棠是顾景舟大师的第一弟子,所制四方开片壶被日本客人以八十万日元重金购去,所作紫砂盆亦庄重,挺刮,规方润园。著名书法家任政,赵冷月,分别为其提撰“天姿国色”,和“千金一壶”,盛赞其精湛的陶艺。其胞弟徐秀棠被称陶都第一人物雕手。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不惜重金购其紫砂雕塑的《刘海戏金蟾》。他师承刻画装饰陶艺家任凎庭,又在中央工艺美术院就学于“泥人张”(张景佑先生)。并对中国历史文学,书画论著,美术理论等多方学说广为涉猎,遂成全了这位全新的陶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则在紫砂创作上另辟蹊径,在紫砂创作上全部采用明清传统的原始做法,既古朴典型,又富于创意,独创了他的“吕氏纹泥”(一种酷似木纹又如大理石纹且类似绞胎瓷的紫砂泥)。并以泥饰泥,制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令人赞叹不已。他学艺于前辈吴云根,又得朱可心,顾景舟大师的指导,使他功夫独到技艺益精。其作品屡为故宫博物院等国际著名博物馆收藏。高级工艺师何道洪师从前辈王寅春,又学艺于裴石民。其所作“牛盖洋桶壶”端正挺括,珠圆玉润。他先后设计制作了百余种新品,屡获国内外奖章。许多收藏家亦对其作品推崇备至。
当代文人,书画家热衷于藏壶,画壶设计制壶者也不乏其人。如唐云,亚明,陈大羽等。唐云集得八具“曼生壶”便喜称其画室为“八壶精舍”。亚明则亲往陶都宜兴按自己设计的壶样定制烧造紫砂壶。可以说,中国文人自从与紫砂结缘,至今始终如一,未曾断流。
由于紫砂陶自身所具备的质朴,素静,不媚俗,不浮艳等高洁的品格契合了这些文人士大夫的本质内涵与人生追求,使他们对紫砂一往情深,以至于纷纷直接参与到紫砂工艺的制作过程,并激情饱满地与紫砂制陶艺人及其工匠们 共同创造了数百年来辉煌的紫砂文化。
后记
重温了十五年前所写下的这篇论文,感触颇深。十五年前的人与事恍如隔世。不否认,当时为求取“功名”不惜下了些功夫,跑了两趟宜兴,又参阅了一些有关资料,大概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写下这篇应考作文。等到发表了才发现原文被砍了许多,而且是本人以为颇为得意之笔。没办法,大概是限于刊载篇幅被编辑砍了。不过还是差强人意,毕竟是符合了申报要求。
问题来了,十多年前的东西现在是否还有人在意?而且搞这一行的影响面不大,社会普遍的关注度不高,花这心思写下来还有多大意义?尽管我选择了三篇论文中相对受众面大一点的这篇。不管了,权当自己复习一下学过的东西吧。
光阴荏苒,当年嗜书如命的劲头早就烟消云散。许多读过和还没读过的书籍都静静地躺在书柜里,虽然它们每天都在提醒我,但我还是视若不见,无动于衷。有愧读书人啊!但愿从今天起有所改变吧。
文章评论
658712
[em]e2184[/em][em]e6043[/em]miEw8极度空虚了,这破日子没法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