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个人日记
此心安处是吾乡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02月29日07:41 作者:魏纯明近来爱人的工资长了,原来同仁的工资也长了。
每次从淄博回滨州老家,爱人老在念叨:“如果现在在家,工作也不累,工资也不低。你工作这么累,现在还可以,以后你咋办呢?外出这些年,你不后悔吗?”
我微笑着说:“苏东坡有句名言:‘此心安处是吾乡。’在家乡我不安心,外出我不后悔。”
苏轼青年时期即离开四川眉山,一生漂流四方。他谪居广东时,作词《定风波》曰: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的原序说:“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受使苏几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 。王定国受贬时 ,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 。元丰六年(1083)王巩北归 ,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首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我是85年毕业的大学生。我曾是一名中学教员,有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有和蔼可亲的妻子,有漂亮健康的孩子,有房产,有稳定的收入……我的故乡在山东农村老家,在黄河北岸,在每一片有着乡野气息的田园村庄,在离大自然最近的泥土中。老家,因了父母的存在,挽系住了一颗赤子的心。
我在家乡教了17年的书,考过研,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寻梦、追梦。然而,老家并不是我唯一的故乡,因为它有很多陌生的地方让我难以生存。比如,面目狰狞的教育干部,污水横流的街道,越来越势利的人际关系,这一切都让我对故乡失望以致绝望望。不得不“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那时家乡的工资很低,并且闭塞落后。也许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怪想法,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是我的血液里却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
阅读毛姆(W.Somerset Maugham)的《月亮和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感觉毛姆写得太好了,傅惟慈先生的译文同样好。我手边英语版的是Dover Publications1995年版的,汉语版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的傅译本。这本书好像是特意为我写的。他提出了类似“桃花源”的“塔希提”理想境界:“这一定是世间无数对夫妻的故事。这种生活模式给人以安详亲切之感。它使人想到一条平静的小河,蜿蜒流过绿茸茸的牧场,与郁郁的树荫交相掩映,直到泄入烟波浩渺的大海中。但是大海却总是那么平静,总是沉默无言、声色不动,你会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也许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怪想法,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
正是“一种莫名的不安”和“一种强烈的愿望”,是“无法预见的刺激”使我的一切都改变了。
2001年的一天,我抛弃了原有的一切,就外出了。不管可能是忍饥挨饿,可能是穷愁潦倒,义无反顾地去寻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家园,从此不再怀念家中的炉火,不再留恋往日的生活。我先是只身到青岛教书。海色碧碧,蓝天苍苍。瓦红树绿,帆飘鸥翔。烟波渺茫,浩瀚无垠,一片碧空,群星熠熠……这就是青岛。这里有观赏不尽的色彩,有芬芳馥郁的气息,有荫翳凉爽的空气,对于一个乡下人来说,这是个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人世乐园。我似乎发现了新的信念和人生的意义。然后来到了淄博做编辑。我在这里编书稿,写诗文,为世界创造了美,在我笔下大地闪耀着那样明朗和浓艳的色彩。不少人问我,“写诗挣了多少稿费,挣了多少钱?”我回答道:“我收获的金钱微乎其微,但是我收获的快乐无穷无尽!”再回首,数10年创作颇丰。更欣慰的是,写作让我很安定,也让我很愉快。
与苏东坡相比,我的背井离乡算得了什么?泥土中固然有我的故乡梦,而城市中唯我独尊的那个工位、让自己安身立命的编辑、写作生活、三两知己的倾心交流,又何尝不是我心安处?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在追问,我在沉思。兴之所至,心之所安;尽其在我,顺其自然。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钱在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健康、精神、和谐等在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没有精神故乡的人必将陷于虚无。这么多年的经历,不埋怨过;这么多年的漂泊,不伤心;这么多年的感情,不后悔。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一生无怨无悔。一个人的经历就像一本书。一个人的经历有多长,他的收获就有多少。在世上碌碌地生活,我们常常找不到精神的家园,就是找到了,也未必有能力和勇气投身其中,只能向往。
再次品读经典,再抄两段段精彩的译文:“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的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这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毛姆的话不正是我要寻找的答案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