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 —索达吉堪布在复旦大学精彩演讲(上)

人生感悟

图片

老师、同学们:

晚上好!

今天有幸来到复旦大学,跟大家进行交流,我感到非常高兴。复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历来就有浓厚的多元文化氛围,及自由开放的学术特点。这次,应宗教文化研究所、国学社、禅学会之邀,我来到这里探讨“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愿将自己多年来对佛教的少许理解与知见,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我们在切入主题之前,首先要知道何为佛教?佛陀在《别解脱经》中讲过:“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就是行持一切善法,断除一切罪恶,调伏自己的心,这即是真正的佛教。由此可见,世界上的宗教思想虽有许许多多,但为人类文明、为整个社会完全无我奉献的,才是佛教的精神。而今天我在此跟大家共同探讨的,也正是这种精神内涵。

一、梁启超眼中佛教的超胜之处

佛教的信仰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不是独善;是入世,不是厌世;是无量,不是有限——这四点,并不是我这个出家人的见解,而是近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先生,在《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提出的。

1、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佛教具有崇高的智慧、无上的大悲,是智悲双运的一种信仰。尽管信佛的个别人可能带有迷信色彩,但这不是佛教的过失,而是人的过失。佛陀从初发心到积累资粮,直至最终现前二身果位,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恒时都是以转迷成智为目标。佛陀还亲自告诫弟子:“不知佛而自谓信佛,其罪尚过于谤佛者。”因此,佛教的信仰并不是盲目的迷信。

2、佛教是兼善,不是独善

佛教不像有些人所理解的,只是烧香拜佛、搞些简单仪式。实际上,佛教的真正内涵是度化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以大慈大悲的菩提心来摄受他们。这样的精神和行为,远远超过其他任何行善之举。而且佛教所体现出来的大悲心,其范围不仅仅只有人类,而是要将所有的生命,都当作自己的父母来对待。这种境界究竟有多伟大,通过与其他宗教或非宗教的高尚思想进行对比,就可以完全体会到。

3、佛教是入世,不是厌世

信仰佛教,并不是人生遇到了挫折,就对世间生起厌离心,万念俱灰、走投无路之下,才选择学佛乃至出家的。现在有些人认为学佛就是避世,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在大乘佛教的理念中,就算为了一个众生离苦得乐,哪怕付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甚至入地狱感受无量痛苦也心甘情愿,那世间上的一点区区小苦,又怎么不能忍受呢?

4、佛教是无量,不是有限

佛教承认来世存在,不像唯物论所认为的,人死如灯灭,死后犹如火灭了、水干了、灯熄了一样,一无所有。实际上,生命在无边的轮回中会一直延续不断、不停流转,故我们要为了来世的长久安乐着想,不能只耽著眼前的暂时苦乐。

梁启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以前曾看过,今天之所以在此引用,是因为你们都是知识分子,拥有一定的学识和聪明才智,依靠他的这番话语,也许有人会重新思考佛教的真谛。

大家都知道,佛教的创始者是释迦牟尼佛,2002年,我在厦门用了五个月的时间,翻译过一部三十多万字的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里面记载了佛陀无量劫来为利益众生而行持六度万行的整个经历。在那次翻译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一次又一次付出头目脑髓,就是为了换取无上的智慧结晶,开启我们的智慧眼目。这一点让我从心坎深处,对佛陀生起了不可退转的信心。

现在有人觉得释迦牟尼佛跟印度的甘地等差不多,这是对佛陀生平一无所知的表现。其实这样的佛陀,不少世间上的名人也承认他无与伦比。比如,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我认为释迦牟尼佛,乃世上最伟大的圣哲!”鲁迅先生的朋友许寿棠,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也讲过:鲁迅从日本留学归国后,1914年开始大量阅读佛教典籍,努力研究佛学。这一年,他购买的佛书多达七八十本,其中有《释迦成道记》、《金刚经》、《大乘起信论》、《瑜伽师地论》、《大唐西域记》、《玄奘法师传》、《高僧传》、《阅藏知津》等。有一次,他对许寿棠感慨地说:“释迦牟尼佛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对鲁迅先生的这段话,我后来也思考过。虽然他的有些言辞,个别人恐怕不爱听,但真正有道理的语言,后人也不得不接受。尤其是对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当今,他所预见的某些现象,以及对此提出的批评,确实具有深远意义。像这样的思想家、文学家,对释迦牟尼佛的悲心、智慧乃至整个学说,尚且都高度赞叹的话,那其他对佛陀一知半解的人,就更没有资格随意诋毁了。假如你实在不想承认佛教,那也需要进行研究,如果没有彻底了解,便没有权力去肆意评价。莎士比亚也讲过:“千万不可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对佛教毫无了解,就口口声声批评、否认。要知道,佛教的教理甚深如大海、广大如虚空,就算你是高等学校的老师或学生,想用一般的分别念去驳倒它,恐怕也是不可能的。古往今来,有无数哲学家、科学家、理论学家都交口称赞佛陀的功德,所以,佛陀的功德并不像有些人想象得那样肤浅。

前段时间我翻阅《大宝积经》时,看到几品着重宣讲了佛身不可思议、佛语不思议、佛智慧不可思议的功德。当了解到这些功德后,自己生起了极大欢喜心,只可惜许多人没听过这样的道理。此外,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也通过阐述缘起空性的道理,间接赞叹了宣说缘起者的本师释迦佛,让我们明白在这个世间上,除了佛陀以外,任何人都难以开启这样的法门。

当然,对佛教不太了解的人,也许会以不解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认为佛陀不一定有如是伟大,他的教法不一定有如是深广。但不管你怎么想,我都希望你先潜心研究佛教之理,在此过程中,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甚至会被佛法的甚深所折服。以前我看过一本书叫《幸福的蓝本》,里面就讲了一位雷斯·戴维斯博士,他是英国著名神父的儿子。最初他钻研佛教的初衷,是想证明相较于佛教,基督教所具有的“优越性”。后来他这个任务虽失败了,但却取得了比预期还要大的胜利——他成为了一名佛教徒。通过长期的深入研究,佛教真理让他口服心服,于是他发心将巴利文佛典翻译成英文,令数以千计的西方人第一次接触到了珍贵的佛法,对利益众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样的人,如今相信也不在少数——为了破斥或推翻佛教,利用漫长的时间作研究,最后却臣服在佛教真理的脚下。所以,大家第一个应当明白的是什么?就是佛教的甚深广大之处。这一点并不是我们佛教徒自赞毁他,而是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通过观察所得出的真实结论。

图片

二、对三转法轮的认识与弘扬

佛教的教义,概而言之,可分为小乘和大乘。这二者之间,主要是以发心来区别:倘若你修行全是为了自己快乐、自己解脱,纵然学的是大乘净土宗、密宗,这也叫做小乘法;如果你闻思修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佛果,这就叫做大乘佛教。

 现如今在世界各国,佛教虽有不同的传承,但其源流均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而这八万四千法门归摄起来,则是第一转法轮、第二转法轮、第三转法轮。

1、第一转法轮

第一转法轮讲述了四谛法门,内容主要是人无我、因果存在、轮回存在等等。

2、第二转法轮

第二转法轮讲述了般若法门,抉择一切万法皆为空性。空性实际上有两种:在具执著的众生面前,暂时承许一切万法不存在,这叫做单空,或者相似的胜义谛;而抉择最究竟的法性时,一切万法不是有、不是无、不是二俱、不是二俱非,远离四边八戏,这种境界叫大空性、大离戏,是第二转法轮所抉择的究竟意义。

当然,这些内容,需要经过长期闻思修行才能通达。现在个别人稍微学了几部经论,就自以为掌握了佛教的教理,断章取义地宣讲佛法,这种行为不太合理。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佛法,前提必须要有次第、有系统地进行闻思。

刚才所讲的第二转法轮,主要揭示了万法究竟为大空,而这方面的甚深道理,是通过中观来抉择的。中观的创始人龙猛菩萨,于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出世,他通过撰著《中观根本慧论》,剖析了佛陀第二转法轮的究竟密意。之后,对《中观根本慧论》的观点,又有佛护论师造《佛护论》、清辨论师造《般若灯论》、月称论师造《入中论》和《显句论》进行了不同解释,并由此分别形成了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

中观应成派,是针对利根者抉择空性的一种派别,直接指出一切万法为大空,而不是单空,相当于禅宗的顿门派,直指心的本来面目。对利根者来说,因为根基与善根已经成熟,故与中观应成派的教理十分相应,一下子就能契入这种境界。

而中观自续派,是先将一切万法抉择为名言中存在、胜义中是单空,然后再进一步将层次提高,慢慢趋入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与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汇为一体。这相当于禅宗的渐门派。

在汉地,禅宗学修的几部经典,主要是《般若经》、《金刚经》、《六祖坛经》,这与第二转法轮的法脉比较相近。而在藏传佛教中,修持第二转法轮教义的,也有断法派、中观派等。

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之间的许多不同观点,藏地各大佛学院、寺院,历来就有十分激烈的辩论,其实这些最早是来自清辨论师和月称菩萨。不过,无论你持哪一种中观理论,实际上都源于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学——现在不少学者承认,2000多年前有两所最早的佛教大学,一是印度南方的戒香寺,又名布扎玛西拉,这个现已不复存在,但里面曾涌现过不计其数的高僧大德;另一个是那烂陀寺大学,昔日汉地的唐玄奘法师去那里参学过,藏地的阿底峡尊者、静命论师也是出自那里。这些佛教大学流传下来的中观思想,到目前为止不但没有断绝,而且在藏传佛教的传承中非常兴盛。

我有时候去藏地很多寺院的辩论场,常会生起一种感觉:“要是汉地的高等学府,像清华、北大、复旦这些大学,也能开因明的辩论课该多好啊!”通过互相辩论佛理,就可以彻底遣除我们心中的疑团,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甚深奥妙。否则,光是口头上会说一两句佛法,却从来没有以辩论的方式对此产生定解,那这些真理不可能在心相续中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现在清华、北大等各所大学,都设有一些佛教社团,但这些不能光停留在表面上,而应该系统地去研究佛教真理。其实,只要我们佛教徒能跟得上,佛教真理永远也不会落在历史后面,这一点完全可以证实。如今国外的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都设有禅学社及辩论研究中心,并经常邀请藏传佛教的许多法师,进行因明和中观的研讨。所以,我们也不能把佛教只定位在慈善的理念上,或者简简单单的行为上。

当然,对文化不高的善心人士来说,将佛教的教理付诸于实际行动,做些慈善、积些功德也无可厚非。但在座各位身为高级知识分子,一定要对佛教的真理生起定解。我们作为凡夫人,虽然很难生起登地菩萨那样不可思议的超胜境界,但对佛法生起不可退转的信心和智慧,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1985年到藏地最高的佛教大学——喇荣五明佛学院求学,一边学习一边授课,至今已有25年了。刚才我跟你们的王教授交流时,发现他也是1985年进入复旦大学,一边带宗教系的学生,一边潜心研究宗教的真理,如今也正好25年了。这25年的时间,对我们来讲,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在此期间,我们都深深体会到佛教的甚深与微妙,并坚信要学习佛法的话,必须经过长期的研究,而且要有坚强的毅力,不能遇到一两个挫折就退失信心。

现在有些佛教徒,学佛只是三分钟的热情,刚开始时雄心万丈、豪气干云,说一定要有信心、有悲心,务必要看破一切,将家庭、单位统统都舍弃了。结果没过几个月,自己又重新一一捡了起来,学佛的热情也随之销声匿迹,这样的行为不太庄严。其实,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佛法,对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要求,对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要求,并没要求所有在家人都像米拉日巴那样,将自己的一切全部放下。

有人经常问我:“佛教不是出世间法吗,我是不是应该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做?”我告诉他:“米拉日巴那样的境界,是修行人中最高的层次。对普通人而言,佛教没有要求这么高。你们现在处于城市中,可以一边研究佛教、学习佛法,一边承担起作为在家人的责任,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样的话,生活与修行就不会矛盾。”

在佛教的历史上,其实也有许多大德显现上是在家人。听说复旦正在学《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这都是佛陀给在家人开示的真理,让他们一边过世间生活一边修持佛法,最终也能获得成就。假如你不了知这一点,就会觉得佛教与生活格格不入、时时抵触,进而自己的修行无法增上,最终只能一无所得、一败涂地。

3、第三转法轮

第三转法轮主要宣讲了如来藏。这方面的道理,佛陀在《楞伽经》、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都有叙述。第三转法轮的教义,实际上跟第二转法轮并不相违,若欲了达这一点,必须要学习《宝性论》。学了以后你就会明白,名言中每个众生都具足佛性,这也是佛经中所讲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

佛陀的这三转法轮,其实也可以作为一个众生的成佛历程:第一转法轮破实有的执著;第二转法轮破实有和空的执著;第三转法轮告诉我们,当“有”、“无”的念头都真正消失后,剩下的不是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而是存在一种用言思无法描述的东西,这就是一切万法的本体——如来藏。

这一点,各位若修过密法或禅宗,当内观自心时,就会完全明白。因为无论你生起贪心、嗔心或欢喜心,没有去观察这些分别念时,它会一直此起彼伏;而一旦你真正观察它,它就像波浪融入大海一样,当下消失。但消失以后,是不是变成虚空般空空荡荡、一无所有呢?也不是,它仍存在一种明明清清、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用语言或思维无法表达,就像哑巴吃汤圆一样,只有自己心里有数。这也是禅宗的最高境界。

第三转法轮所揭示的众生与佛陀的关系,达摩祖师曾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冰和水完全是一个东西,除了冰以外没有水,除了水以外没有冰,只是在不同温度下,才有了水与冰的各自显现。那么同样,众生与佛陀的本心同为如来藏,因为被无明遮障,就有了具烦恼的众生;一旦远离了无明的垢染,这即称之为佛。

不过在众生位时,无论迷乱显现如何起伏,它的本体也永远如如不动。从“如如不动的本体根本不存在”这一层面,佛陀着重宣讲了第二转法轮,依《大般若经》等抉择万法皆为空性;到了第三转法轮时,《法界赞》、《如来藏经》中又揭示这种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存在一种无离无合的光明。

当然,这种光明(又名大乐),并非像灯光一样,是种光亮的东西;大乐,也不是快乐无限,天天开心得不得了。有些人从字面上理解佛教名词,就像一个不懂企业的人,对企业的专用术语依文解义一样,结果只能是贻笑大方。其实佛教需要“专业人士”来讲,否则,就算你智慧再高,完全凭自己的分别念、想象力去揣测,也不一定明白佛教所讲的甚深道理。诚如《华严经》所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因此,学习佛法务必要依止善知识。而这位善知识,对佛法要有真实的修行,最好是已经开悟了,即使没有这种境界,理论上也要讲得过去,对佛教的教理多多少少曾串习过。这样的善知识给你开导之后,你自己再去思维、再去学习,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图片

三、知识分子对佛教的责任

如今很多人自认为是知识分子,但实际上到底是不是也很难说。我看过一本书叫《公共知识分子》,里面就说“知识分子”在东西方的定义有很大不同。西方的知识分子是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群体。而现在我们所谓的知识分子,譬如老师、医生、公务员,尽管也在从事脑力劳动,但对整个社会乃至人类,有没有“社会责任感”却不好说。这样的知识分子,由于没有使命感和责任心,到底能不能真正理解佛教、接受佛教,可能需要打个问号。
   
当前,我们佛教面临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老年化。有些年轻人虽然口头上会说一点,但却没有时间去钻研,以至于连一部经典也没修学过。其实你如果想代表佛教说话,至少要系统研究过十到二十本经论,否则,只是听了只言片语,便认为那就是佛教,如此很难成为佛教的“代言人”。

所以,我今天在此呼吁:以后的佛教要步入年轻化、专业化、组织化、规范化,只有这样,佛教才有希望在世间上得以弘扬!

你们复旦大学开设国学社、禅学会,对佛教的贡献应该说很大,但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要具备实质的力量,自身的修养和智慧方面要超胜别人。若能如此,你才会有能力引导更多人明白:佛教并不仅仅是到寺院烧香拜佛,以保佑自己升官发财。

那天我去龙华寺,见那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当时就有种感觉油然而生:“这么多的佛教徒中,真正通达佛法、真正按大乘佛教所讲的那样发愿度化众生、真正为了众生而求生极乐世界的,到底又有多少?如果只是以自私自利心来拜拜佛,或者研究佛教只停留在学术上,对佛陀所讲的缘起空性、大悲菩提心、如来藏不可思议的光明境界,一点都没品尝到的话,那也只是形象上的佛教徒罢了。我又该怎样将内心的感受、体悟,传递给每一个有缘者呢?”

当然,佛教的弘扬和维护,也不能只是靠出家人。试想,汉地一个大城市里有几百万、几千万人,出家人却是凤毛麟角。就算有个别的出家人,可能对佛法也没系统闻思过,这样的话,就没办法用佛法去利益众生。所以,如今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一些对佛教有定解、责任心比较强的年轻知识分子,此举对今后的弘扬佛法非常关键!

图片
               善缘感谢您的阅读和分享!祝您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大德开示好文章阅读推荐:

图片

彗律法师开示:

找回内心的宁静 《代序》

找回内心的平静1

找回内心的平静2

找回内心的平静3

找回内心的平静4

找回内心的平静5

找回内心的平静6

找回内心的平静7

找回内心的平静8

找回内心的平静9【结束】

让您开悟的经典开示(一)

让您开悟的经典开示(二)

让您开悟的经典开示(三)

让您开悟的经典开示(四)

让您开悟的经典开示(五)【结束】

文章评论

浅唱流年

@{uin:1213819129,nick:四海为家,who:1,auto:1}[em]e160[/em]

bud88

神州昌盛 碧空万里太阳升,五洲四海聖旗红。 旌旗漫卷莺歌舞,三山五岳虎龙腾。 民意协和同心愿,盛世发展利众生。 五彩缤纷乾坤瞻,神州昌盛共繁荣。 拜访好友!祝福快乐! 爱是甘泉!朋友是金! 惦记,无声,却很甘甜。 问候,平常,却很温暖。 友情,无形,却最珍贵。 祝福,简单,却常留心间。

bud88

拜访好友!祝福快乐! 爱是甘泉!朋友是金! 惦记,无声,却很甘甜。 问候,平常,却很温暖。 友情,无形,却最珍贵。 祝福,简单,却常留心间。

bud88

神州昌盛 碧空万里太阳升,五洲四海聖旗红。 旌旗漫卷莺歌舞,三山五岳虎龙腾。 民意协和同心愿,盛世发展利众生。 五彩缤纷乾坤瞻,神州昌盛共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