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民族简史【上】

个人日志

 

  图片 

 


 1     【汉族】

汉族,又称为汉人、华人,在历史上曾经自称“夏”、“华”、“华夏”,
或被称作“秦人”、唐人、桃花石,是中国和新加坡的主体族群,
占中国人口的90%以上,是狭义上的“中国人”,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
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
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认同炎黄二帝为祖先,
称自己为炎黄裔胄及炎黄子孙,现代则有龙的传人等称呼。
汉族作为一个族群,在先秦时代称作“夏”或是“华夏”。
到汉朝便有了“汉人”一名。“汉人”得名于汉朝,其本意是指“汉朝之人”。
但在汉朝早期,因为秦朝的强大影响,其邻居更多的将汉朝人称作“秦人”,
由于秦朝声威远震,也影响到其他国家对汉朝的称呼,
如古代的印度、希腊与罗马等国仍称其为Cina,Thin,Sinae等等。

直到东汉后,“秦人”才被称为“汉人”或是“汉民”。
而“汉人”作为民族的族称应不晚于南朝初期。
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因数个北方游牧民族向中原南下建立政权,
史称“五胡乱华”,尤其是在前赵和后赵时期的数十年里,民族矛盾尤为突出,
迫使汉人大兴向南迁徙到长江中下游、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史称“衣冠南渡”,
据统计南下人口要占西晋各州总人数的八分之一以上。

当时,由于占据东北的鲜卑慕容氏接受东晋封号,并实行安置流民、
设置侨郡等政策,使得黄河中下游不少汉人举族迁往辽东和辽西;
而在西北,汉人张氏建立的前凉也招致人数不少的汉人西迁,
其后续的政权也一并贯彻这项政策,令今甘肃、
青海东部和新疆南部的汉人数量大为增长。
由此到南北朝时便出现了一个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情况。

也是这个时期,汉人便成为这个民族的稳定的族称,
如鲜卑化的北齐高氏政权便用“汉狗”、“一钱汉”蔑称来辱骂其境内的汉人.
到唐朝后,由于唐朝对周边的强大影响力,“汉人”也被外国人称为“唐人”。
但“唐人”作为当时外国对汉族的族称,却并未被汉民族本身所承认。
唐朝在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交往中自称为“汉”,将其国家称为“汉国”、
边界称为“汉界”,人民也称作“汉人”。到近代19世纪末以后,
由于“民族”一词的含义引入,“汉族”便取代“汉人”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

汉人迁徙到海外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南宋末年,由于国家被蒙古人消灭,
不少南宋遗民选择向南逃亡。这其中就有宰相陈宜中和郑思肖,他们一直逃到了爪哇。
其次则是明朝灭亡后,为数不少的士大夫与普通百姓的南下。
而大规模的向海外的移民则主要是清末民初时期,
自从1860年满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失败后,和英法签订《天律条约》,
迫使清廷放弃海禁,从此以后中国人可以自由迁徙到海外,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流向了东南亚。
当今的海外华人约五千万以上,这当中绝大多数是汉族。


【汉族文化】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
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
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
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汉字文化圈,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
其指的是文化相近,历史上受中国政治及中华文化影响,
过去或现在仍使用汉字,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言,
并覆盖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区域(并不使用口头语言的汉语官话作为媒体)。
汉字文化圈的覆盖地域与现代地域区分所指的的东亚地区有的很大的重合部分,
包括了中国(汉族)、越南(京族)、朝鲜半岛(朝鲜族)、日本(和族及琉球族)、
缅甸(果敢族)等。汉字文化圈从地理角度可以称为东亚文化圈, 
从文化角度可称为儒家文化圈(儒教文化圈),
以器物戏称为稻米文化圈、筷子文化圈,亦被称为“汉文化圈”。

汉族人通常以稻、麦为主食,搭配蔬菜、肉食和豆制品等多种菜点,
通过蒸、炒、煎、炸、煮等等不同烹饪方法制作主食和菜点。
 汉民族善于烹饪,经过几千年的烹饪历史发展,菜式基本分为八大菜系,
即川、鲁、苏、粤、皖、湘、浙、闽等八大菜系,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
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
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除酒和茶两种主要饮料,某些水果等制品也成为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人们的饮料。

汉族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互惠型社会关系。
通常社会关系的不同是通过类似家庭称呼来表达的。
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被称作“关系”,联系感情。华人的社会关系通常是通过互相送礼来进行。 
自古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说法,表示礼物的价值在于送礼者的善意和心意,
而非礼物本身的价值。尤其是定情信物。

汉族服饰被现代人称之为“汉服”是从三皇五帝至明朝汉族一直沿袭下来的民族服饰。
其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宽袍大袖。
这种服饰文化在古代也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国的传统服饰。 
后因满清统治者强迫剃发易服、改穿满族的旗装而使传统汉服式样失传,
但日本、朝鲜、越南等依然有部分遗存下来。
典型的旗装是以男子的长袍马褂和女子的直筒长袍为代表
(但事实上在民间上衣下裳的传统汉族穿法仍然常见于妇女服饰中)。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事物的传入汉族服饰再次经历变革,西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及开。
 

 
2 【维吾尔族】

古代北亚民族回鹘和中亚中世纪各穆斯林民族的后裔(由九姓乌古斯与十姓回纥组成),
“维吾尔”是“联合、团结”的意思,维吾尔族说维吾尔语,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
维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北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
阿富汗、俄罗斯等中亚地区,当中大部份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居住,
另外在湖南省桃源县和常德县(今鼎城区)有集中分布。
现有人口大约839万人(2000年),80%的人口集中在库尔勒、阿克苏、喀什、
和田四个地区。我国境内的维吾尔族是官方统计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
在伊斯坦布尔、慕尼黑、华盛顿、多伦多、悉尼与东京也有一定量的维吾尔族侨民。

维吾尔族族源久远,与中原相交往迄今已有两千年历史;
15世纪后也与中亚穆斯林世界有一定的交往。
东亚古籍中古敕勒中北方的一部臣服匈奴与突厥汗国,后来成为回纥。
而回纥、回鹘、畏兀儿等被认为是维吾尔人祖先的主要来源。
另一部分来源是乌古斯人,他们与袁纥构成回纥。

缠族自汉唐以来散居天山以南者,派别颇多,名称亦极复杂,满清中叶改建行省后,
始称“缠族”。现该族文化促进会呈请恢复原名,但同音的汉字有多种写法,
有写作“威武尔”、“畏兀儿”、“畏吾尔”等,经本府第30次会议讨论决定,
改为“维吾尔”三字,简称“维族”。

1930年代初,盛世才在新疆主政,对之以采取铁腕政策。
1944年9月,在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三个地区爆发大规模反政府叛乱
(中,/.,/共称之为三区革命),并成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
1949年,我军进驻新疆。1955年10月1日,改新疆省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 【塔吉克族】

塔吉克民族分为平原塔吉克人和高原塔吉克人两部分。塔吉克共和国的主要民族为平原塔吉克人。
塔吉克人也分布在阿富汗和中国新疆等地。塔吉克人大多说塔吉克语。
中国的塔吉克族则为高原塔吉克人,主要说帕米尔语的方言。
塔吉克族是一个古老民族,其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分布于帕米尔东西操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的塞种
(高原塔吉克)。现主要分布在塔吉克共和国的是平原塔吉克人。
“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是“王冠”的意思(分平原塔吉克、高原塔吉克)。
过去塔吉克族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
数千年来,塔吉克人不断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了自己颇具特色的历史与文明
(分平原塔吉克、高原塔吉克)。
他们本来在河中占多数,后许多部落被突厥人赶到高原地区。
我国内的塔吉克族,其实是操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色勒库尔语和瓦罕语的高原塔吉克人,
与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族(平原塔吉克人)有很大区别,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塔吉克人。
中国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少数散居在该县以东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地区,人口约为4.1万人。

文化
塔吉克民族多数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平原塔吉克),少数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高原塔吉克)。
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平原塔吉克)。其中我国境内的高原塔吉克人基本上信仰什叶派,
没有文字,普遍使用维吾尔文。

 
 
4 【怒族】

怒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人口约为2.8万人(2000年)。
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大都使用汉文。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方言之间差别很大,几乎不能通话。但由于与傈僳族长期共处,多数人会讲傈僳语。
此外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及西藏的察隅县也有少量怒族分布。
怒族是该族的自称,另外还有“怒苏”、“阿怒”、“阿龙”等自称,后统称为怒族。
怒族族名来自于其民族居住于怒江两岸,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
他们由早期居于今云南省福贡、贡山的土著与唐代“庐鹿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从八世纪起,先后受云南的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以后属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
从17世纪开始,怒族除受丽江纳西族木氏土知府所属维西康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统治外,
还受察瓦龙藏族土干总和喇嘛寺及兰坪菟峨白族罗姓土司的管辖。

辛亥革命后,1913年在兰坪县的营盘街设立怒俅殖边总局,
先后设置菖蒲桶(贡山)行政委员公署及上帕(福贡)、知子罗(碧江)2个殖民公署;
1918年,统一改为行政委员公署。1933年,国民党政府又将3个公署改为贡山、
福贡、碧江3个设治局,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

【文化】

怒族的传统信仰是民族的原始图腾,但也有的信仰藏传佛教以及基督教。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
怒族习惯于日食两餐。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
玉米的食用方法从爆米花逐渐发展为煮焖成咕嘟饭(类似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饭,
做成包谷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少数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 
不论男女,都能豪饮,而且饮酒必歌,每饮必醉。

 

5 【毛南族】

毛南族也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
称谓表明他们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宋、元、明 时代的“伶”,与毛南人的先祖有渊源关系。
史籍中曾先后出现过“茅滩”、“茆滩”、“茅难”、“冒南” 、“毛难”、“毛南”等名称。
以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
毛南族聚居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南丹、
金城江、都安等地,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有集中分布。这个地区紧靠云贵高原东麓,
中部是茅南山,东北部是九万大山,西北部是凤凰山,西南部是大石山区,
属亚热带气候,适合于农耕畜牧。

【文化】
毛南族使用毛南语,一般认为属汉藏语系侗台语族侗水语支。
无文字。多通汉语和壮语,通用汉文。 
毛南族人擅长竹编工艺。
编制的竹帽做为当地男女订情之物。细密的竹帽代表两人的情意绵绵。
毛南族多信仰道教,也有少数信仰佛教。
服饰与附近的壮族相似,男女都喜欢穿着蓝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对襟衫。
妇女穿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及滚边裤子,留辫梳髻。
戴手镯、银牌等饰品,尤其喜欢戴花竹帽。


 

7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是中亚的一支民族,为是吉尔吉斯共和国的主要民族,多信仰伊斯兰教。
中国境内约有16万柯尔克孜人(2000年),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史记》中最早记录了柯尔克孜人的情况,称之为“鬲昆”。
两汉时称“坚昆”,魏晋南北朝至隋代称“结骨”、“契骨”、“纥骨”、“护骨”。
唐代时根据汉语的音译通称为“黠戛斯”。五代十国、辽、宋、金时又称“纥里迄斯”,
大蒙古国和元代时称“吉利吉斯”.清代时按准噶尔人的称呼,称其为布鲁特。
乃蛮,钦察,契丹等来自哈萨克汗国的部族属于吉尔吉斯的“色尔特克勒克”(意为“外部之人”)。
不属于吉尔吉斯本部。

【文化】

柯尔克孜人最早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
早期生活在天山南部及中亚等地的柯尔克孜人西元10世纪前后就皈依伊斯兰教。
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为柯尔克孜语),属于突厥语族钦察语支。
历史上,柯尔克孜族曾经使用过古突厥文与察合台文,
中国新疆的柯尔克孜族则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柯尔克孜语。
柯尔克孜族的女子多穿长连衣裙,上身穿黑色小马甲,有些地方的妇女穿小竖领的白色衬衫。
妇女用头巾包头,外佩饰品。男子的高顶方形帽是一大特色,多用皮子或毡子做成,
又一个卷沿,两侧有护耳。男子的上衣多是圆领,绣有花边。腰间束皮带,佩有小刀。
 


8 【赫哲族】

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在俄罗斯称为那乃人,
分布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至鄂霍次克海。
赫哲族在中国境内的人数较少,现有4640人(2000年人口普查)。
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
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流域。
历史上曾有“兀者野人”、“黑斤”、“黑真”、“赫真”(意为:“东方的人”)、
“奇楞”(意为“住在江边的人”),兀狄哈、“赫哲”、“戈尔德”等不同名称,
赫哲人自称“用日贝”、“那尼卧”、“那乃”,即本地人的意思。明朝时为野人女真的一支。
“赫哲”一词最早见于《清实录》。一般认为赫哲族是以古老的黑水部为核心,
吸收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汉族、蒙古族及其他土著等民族成分,
在清初形成较稳定的族体。于清末进入阶级社会。
原居住在库页岛的赫哲族人在清朝被俄国人赶到大陆。
他们服鱼皮,也服狍子皮,因此有时被命名为鱼皮鞑子。
俄国人以前叫他们高尔德人。在黑龙江下游的与乌尔奇人有关。

【文化】

赫哲族的民族语言为赫哲语,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的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有不少的语汇与满语相同。现在通用汉语,很少有40岁以下赫哲族人会说赫哲语。
我国境内赫哲族没有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
清朝时用满文,现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文。
信仰萨满教。人口超过门巴族,居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第五十五位。
主要从事捕鱼和狩猎。狗拉雪撬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


 

9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属于东斯拉夫人中的一个族群。
是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圌疆等地的少数民圌族。
在我国俄罗斯族是56个民圌族之一,在新圌疆北部、
内蒙古和黑龙江省共有约1.56万俄罗斯族人。

【文化】

俄罗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使用俄语俄文。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
在社会上,他们都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中,在与本民圌族人交往时,
他们也讲俄语,使用俄文 。
我国的俄罗斯人最初信奉灵魂不灭,认为人死了其灵魂还在。
近代,他们多已改信东正教,也有信仰基督教的其他教派的,不信教的人也越来越多。
俄罗斯族的传统服饰丰富多彩,人们在不同季节里,选择不同颜色、不同款式的衣着。
 


10 【达斡尔族】

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鄂温克族自治旗,结雅河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目前约有13.2万人。
他们在俄国也有,(在石勒喀河与伯力)。俄国叫这地区达斡里亚,即外贝加尔。
达斡尔族的族源目前尚无定论。主要有土著说和契丹后裔说两种意见。
钦定辽金元三史语解称达斡尔“大贺,打虎儿”,“大朝尔”,达呼尔等。
清代因新疆的达斡尔族来自索伦部而被称为索伦族,1953年,
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恢复原有的名称,统一定名为达斡尔。
俄国人在1650年到结雅河一地,见到他们农业发达,俄国向他们勒索毛皮税,
他们是向顺治纳税,因此拒绝了。后经过DNA检测: 
契丹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

文化
达斡尔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受清朝满族文化影响,通用满文。后普遍使用汉文.
大部分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冬戴皮帽。妇女穿长袍,不束腰带,
不穿短衣。冬天男女皆穿寄卡米(皮靴),妇女穿以蓝色为主的长袍,夏日喜穿白袜、花鞋。
 


 
11 【白族】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
中国第15大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白族自称“白和”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
历史上是大理国人的后裔。隋朝时为爨族的一部分。史书上称为“僰人”、“白人”,
明代以后称为“民家”。历史上白族曾经是云南最大的民族。
唐宋元时期云南历史上一度曾经出现过“白族化”过程。
白族先人是源于青藏高原的氐羌民族。
氐羌系统的民族南迁中与云南本地的土著融合分化形成了今天藏缅语族下的各个民族。
白族就是其中之一。

文化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白语。大约124万居民操本族语言(占民族人口总数约68%),通用汉语文。
白族在历史上曾经仿造汉字创制过方块白文,并用方块白文编撰过大量的书籍。
云南历史上著名的史书《白古通记》原本即用白文写成,后经四川人杨慎翻译为汉文流传至今。
元末明初傅友德、沐英在云南对白族文化实行残酷的文化灭绝政策,
焚毁了所有官方和民间的藏书,以致于后世无法系统了解当时的历史和文字系统。
从此白文基本上灭绝。
白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会,人们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
道教和本民族的本主信仰。
白族人民偏爱白色,白族传统服装的色调也是偏白色,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对襟上衣,
外面套一件黑领褂;妇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蓝色、
红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系着绣花的小围裙。
 


12 【布朗族】
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
施甸居住着的濮人,自称“乌”,他称本人,俗称“花濮蛮”。
朗族自称布朗、邦、乌、阿瓦、翁拱。
史籍中称布朗族为“朴子蛮”(唐)、“蒲人”(元)、“濮满”、“苞满”(明、清)。 
布朗族人的名字十分独特。传统上布朗族人没有姓只有名,凡男子都在名字前加一“岩”字,
女子都在名字前加一“伊”字。布朗山的布朗族人还保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
实行母子连名制,即小孩出生3天拴线命名,将母亲的名子连在孩子的名子之后。

文化
朗族人使用布朗语,分为布郎与阿瓦两个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
部分人通汉语、傣语和佤语。
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人都信仰上座部佛教,各地的布朗族人都崇拜祖先,信仰万物有灵。
朗族山区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
 


13 【侗族】

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为中国第12大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
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
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
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百越、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的“僚”、
元明清时期的“峒人”,后来又有许多汉族人来到他们的居住地,与当地人混合而成。
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
历史学家们都普遍认为侗族源于古代百越,但具体源于百越中的哪一支,尚无定论。

文化
侗族人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萨母”,许多地方都建有“萨母祠”。
有的地方也信汉族的一些神。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有很少的人信奉。
侗族的语言是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1958年,国家制定了拉丁侗文,
曾经在一部分地方推广。大多数侗族人会说汉语。
侗族人的服装多用自制的“侗布”制成,色调以青、蓝、白、紫为主。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14 【高山族】
高山族是中国政府对台湾南岛语系各族群的统称,
指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上汉族及其他中国民族以外的“中华民族”人口,
范围大概相当于历史上汉族所谓“生番”,日本殖民当局所谓“蕃人”、“高砂族”,
或当前台湾当局法律上“山地原住民”和“平地原住民”的总和。
由于历史上原居平地的台湾原住民(“熟番”、“平埔族”)大量汉化,
当前各“平埔”族群并无明确法律地位,
借用中华民国早期分类法的中国官方定义乃将其视为“汉族”;因此,“高山族”的指涉范围,
小于广义的“台湾原住民”(包含各“平埔”族群)或岛上南岛语系族群的实际总和。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有4462人散居祖国大陆东南沿海。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无文字。
不同地域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散居于大陆的高族族通用汉语文。
有阿美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
 
 

15 【黎族】

黎族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列中国第18大民族。海南是黎族世居地,除海南以外,
现代黎族聚居区分布于贵州、广东、广西和江西等省区。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
“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
“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黎族是壮侗民族后裔。

文化
黎族有自已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
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
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
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黎族服装以棉麻为原料,多穿对襟无领上衣。黎族妇女喜梳发髻于脑后,
用的发簪是箭猪毛、牛骨或金属制成。女子下穿织绣花纹的筒裙,裙上绣有各种图案。
遇重要节日或婚丧等要着盛装,妇女要戴项圈、手镯、脚镯、二环等银质饰品。
有些地方的妇女戴很重的耳环,使耳双垂肩,称为“儋耳”。
 
 

16 【门巴族】

门巴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约5万人,其中中国实际控制区8900人(2000年统计)。
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玛拉雅山区繁衍生息,与藏、培巴等民族长期相处。
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的疆域就包括门隅地区。
唐朝时(823年)吐蕃在拉萨大昭寺前设立的“唐蕃会盟碑”中就有“南者门巴”的记载。

文化
门巴族人使用门巴语、仓洛语和藏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文。
门巴族人普遍信藏传佛教,少数人信仰原始宗教。
门巴族的服饰受藏族影响较大,男女都穿氆氇袍,腰间都系红氆氇腰带,
很像藏装,但衣着比藏装短小。
 


17 【羌族】

今天的羌族是古羌人的一支,自称尔玛。“羌”是他称,因其以羊为图腾,
“西戎牧羊人”(《史记.西羌传》)。今天的羌族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
地震后,总人口不足30万。有口语,文字失落。“羌人”分为“先古羌”,又叫“东羌”
(春秋战国之前的炎黄族团)和“后古羌”,又叫西羌(春秋战国之后的西羌“胡夷”族团)。
 共同特点是:以羊为祭祀的图腾。 先古羌为秦统一后,和东部诸族融为一体,
形成汉族的胚胎(出处:翦伯赞《先秦史》)。 后古羌自春秋战国时期从西北涌入,
发展演变成为今天的部分汉族、羌族以及西南各少数民族.文化羌族无本民族文字,
通用汉文,但有自已的语言。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

文章评论

守望幸福

纯美情谊,永远珍惜![em]e177[/em] [em]e163[/em] [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