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染缘认为是随缘

手机日志

 作者:智谕法师


 
随缘与染缘。随缘是菩萨,染缘是凡夫。大家千万不要把染缘认为是随缘。

什么是随缘?什么是染缘?现在举个例子说。譬如说你劝人家念佛,人家不高兴,发起牢骚,你听了难过,生烦恼,那是染缘;你如果劝人家念佛,甚而言之,对方骂你,你不生烦恼,随其骂缘,这是随缘。染缘,心随境转;随缘,就是金刚经说,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是知道一切法,无所住是不住着于法,也就是大般若经所说,知法不住法。生其心就是知法,不住法就是无所住。

禅宗讲随缘,他说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分别一切法,就是金刚经所说,而生其心;不作分别想,就是金刚经所说,无所住。法是一种,佛说出种种名。众生多部份是染缘,不是随缘。譬如说,听人家赞叹,心生欢喜,是染缘;如果听人家赞叹,心无爱着之处,是随缘。听人家骂我们,我们生气,是染缘;如果人家骂我们,我们不生烦恼,不生气,是随缘。随其打骂缘,我的心始终不动,是随缘;如果心生感情、欲念,是染缘。

我想大家应该了解到一点点,如果你在世间处处随缘,是菩萨;如果处处染缘,是生死凡夫。随缘就是外面的因缘怎么来,我的心不动。念佛人不管什么因缘来,我的念佛心不动,称为随缘。外面的因缘,略说有八种,四种是好的,是顺缘。四种是坏的,称为违缘,违背我们。这八种缘,圣人难免,可是圣人遇到八种缘他不动,所以称为圣人。凡夫随它转,所以称为凡夫。那八种缘呢?这八种缘又称为八风,就是兴衰毁誉称讥苦乐。兴衰毁誉称讥苦乐,称为八风,唯有佛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所以我们要知道,所谓的随缘就是不变,好的因缘来也好,坏的因缘来也好,我不变;如果变的话,称为染缘。

所以菩萨行,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凡夫不同,心随境转,好的因缘来了,高兴得很,坏的因缘来了,非常懊恼,这就是染缘,变了。菩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也有其道理。菩萨不变,是上求佛道不变;所谓随缘,下化众生随缘。所以随缘的人,能够上求佛道不变,下化众生随缘。上求佛道,是智慧;下化众生,是慈悲。如果菩萨以智导悲,就是随缘而不变;以悲导智,就是不变而随缘。所以观音菩萨救度十方众生,好比一月印千江,虽然天上只有一个月,地下有水处处现月,所以观音菩萨,法身是一个,能够寻声救苦,度一切众生,这是随缘。

今天,我再讲一点点比较深的,大家去理会。阿弥陀佛就如此,阿弥陀佛翻译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寿就是无量光,无量光就是无量寿。大家可曾想到,无量寿是不变,无量光是随缘。再说一句话,佛的法身不变,佛的报身、化身随缘,所以大家深深体会随缘。我们讲过了,随缘是慈悲心,不变是智慧行。念佛人就是这样,你好的环境来,坏的环境来,我念佛心不变,我以不变的念佛心,可以应一切因缘。

讲明白一点,我办公,念佛心不变;我作生意,念佛心不变。怎么能不变法呢?不生贪瞋痴,不变。昨天讲过,甚而言之,吃饭睡觉皆不变。这容易修吧!这叫修学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是三昧王。这个话,须要和大家解说解说。怎么是三昧王呢?如果在菩萨地位,念佛三昧,修的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甚而言之到佛,也是如此。到了佛的地步,是照而寂,寂而照。照十方,随缘;寂静不动,是不变。“照而寂,寂而照,太深了,我办不到啊!”不是法深,是你迷惑。照而寂,它那个寂不就是无量寿吗?寂而照,这个照不是无量光吗?无量光无量寿不是阿弥陀佛吗?你只要称念一声阿弥陀佛,一切法都在里头了。希望大家深深体会。


图片

检讨「习惯」和「愿」是否相应
 作者:道证法师 

检讨自己的“习惯”和“愿”是否相应

我们平常不知不觉中,都在培养一些习惯,没注意到它与我们往生的“愿”相应不相应,若不相应,可能就会给自己制造烦恼,制造往生的障碍。习惯可以比喻为一只刀子,它本身是没有什么好和坏、善与恶,你如果懂得善用它来切东西使你方便,就是善用;如果不会用,切到自己的手,流血受伤,痛得叫唤,就是误用。所以刀子本身没有好坏,是看我们怎么运用,习惯也是如此。对我们念佛人而言,能帮助我们定心,往生无障碍的,便是好习惯,值得培养;会障碍往生,增加挂碍的习惯,应该放下。

勿做习惯的奴隶

有人把自己的种种习惯看得很重,当作宝贝似的,非常珍惜,都不容许稍加改变。比如说:他某些东西,一定要放在某一个地方、朝某一个方向,牙刷要排成什么角度,冰箱里面的菜一定要整理成什么款式;睡觉必得要在某床、向某方位,否则睡不着;读书一定要坐在某张椅子,才读得下;念佛一定要用某种形式,否则会不习惯;大碗要排成什么样子,筷子要摆成什么形状,锅子要刷到什么程度,衣服必要几点洗、几点去晒、几点收起来……。

像这样,生活有规律的习惯,本来是很好的,但是如果别人和他的习惯不一样,他就起懊恼、唠叨不停强调:“我习惯怎样怎样!我不习惯怎样怎样!”别人如果没有按照他的习惯,他就觉得别人很不对,觉得别人都不会做事情,都没规矩。他虽然嘴巴没说自己很会做事情,但是其实内心都觉得别人做的,不合他的意,认为别人做的不如自己做的好。像这样就是反而被习惯束缚住了,变成了习惯的奴隶,也变成了傲慢的奴隶。可能他那些习惯并没有带给他什么大的利益,反而给他很多生烦恼的机会,使他生活更不快乐、不自在。

生活规律而不受习惯束缚

我们试想深远一点:如果有一天我们死了,什么牙刷、碗盘、冰箱里剩下的菜,自己根本就不能带走,别人更不会要,可能统统会被丢掉。说实话,亡者留下来的东西,别人多少有忌讳,如果我们不是像某些高僧大德,一生为公忘私那么伟大,而且又有许多好学生怀念我们,那么也不会有人盖纪念堂,保留我们生前生活环境给人家参观学习。这么说来,我们坚持自己的个性习气来生懊恼,不肯随顺佛法提高觉性调整心态,这样的坚持、固执于芝麻小事,到底有什么价值呢?

到底有什么价值,值得我们每一天都去培养它、去强调它、去为它生烦恼呢?为什么我们不专心培养我们往生的信愿和放下的智慧,反而拼命地培养对娑婆世界的执着习惯?我们要知道祖师大德大部分生活都很有规律,但是他在有规律当中是不受习惯束缚,不会生烦恼的,比如说,当别人没有按照他的习惯,他也很自在不会起烦恼,不会觉得不习惯就不自在。

所以我们讲“不作习惯的奴隶”,并不是劝大家东西该乱放或是生活不需有规矩,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们是劝大家在有规律当中,不要被自己设的规矩习惯缚住,别因为我们有种种的“习惯”反而常常遇到“不习惯”、“不如意”的事情;也别因为自己设定了好多规矩和习惯,反而时常都看好多人事不顺眼,处处不顺心,反而多生不必要的烦恼。这样就是错用心,就像错拿刀刃,割伤手一样,把习惯拿来伤害自己,障碍自己的快乐自在。 


图片

了解放逸的源头
作者:慈法法师 

现在人总想休息、放松,为什么呢?因为太累了,这其实是生命力不够的表现。

从报德现象来说,我们这个时代是修法机遇十分薄少的时代,是修法无力的时代。贤劫第一佛拘留逊佛出世时,人寿六万岁,拘那含摩尼佛时人寿四万岁,迦叶世尊时是两万岁,而我们的生命呢?不过七、八十年,好一点的也就百来年。我们能算有力吗?弥勒佛降世时,身高十六丈,大约四十八米,当时的声闻、菩萨见到刚出定的迦叶尊者,都说:“世尊,这是哪儿的人虫啊”?与其相比,能说我们有力吗?

但这个时代的人恰恰不这么认为,许多人不甘心,说古人有什么了不起啊,古人没有汽车,我有“宝马”!古人没有飞机,我们现在有!实际他认为的这个古人,是其记忆中自己设置的古人,跟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刚强难化,正因为这种末法时代的自大与慢心,给我们带来了卑劣和苦的果报,结果我们于法越来越无力,而于外面的物质受用攀比越来越强化,这就是放逸的源头。

因为放逸,使我们被迫。现在人总想休息,为什么呢?太累了。这还是因为无力啊,生命力不够。所以,说“放逸”,并不是故意来贬低我们现在的人生,而真是我们的福德因缘薄少、越来越薄少了。我们想调整,但用放逸的方法,结果不但没有调整过来,反而变得更加无力、无奈。佛法,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休息。所谓涅槃,就是休息安乐,是烦恼、热恼已尽后的真实休息。尤其净土法门,整个是休息的教言,闻名即解脱,闻名即往生。所谓往生,就是让我们不用挂念什么了,没事了,休息吧,心歇下来就安稳了。

我们休息下来后,会发现自己变得有力量了。什么力量?心不造作的力量,休息过来的力量,做事条理的力量,观察事物清晰的力量,这时我们的分别识就成分别智了。如果心不歇下来的话,我们的分别一生起来,就是阿赖耶识污染的种子,倒出来的都是爱憎取舍。现在休息了,我们用清净的心智来平白地看这个世间,不用爱憎了,很自在,很喜悦,很清净,很安乐,就不会用污染的种子往别人身上泼脏水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休息了的清净的心智中所表达的。 


图片

别把佛法当成一门学问
 作者:刚晓法师 

若我们自称佛子,听了佛法,却不守戒,你学佛,但却把它变作了一门学问,这是如王阳明说的“知而不行,等于不知。”这些人比我们还可怜。有个比喻,若我们犯法了,该怎么判就怎么判,但是若你是法官,或者你是律师,你去犯法了,这可是“明知故犯,罪加一等”。闻法不守戒就如法官、律师犯法一样。

学佛呢,很难得的。我们要时刻防止恶缘,进而专求与法相顺的增上缘。为什么得时时注意呢?

中央电视台有个栏目,叫动物世界,赵忠祥解说的,那实在是吸引人,你可以看:某一只羊,在羊群中,打呀斗呀的,很威风,但来一只老虎,能把整群羊吓得四散而逃,这只羊也不例外。

大家再看现实生活中:长途客车上,有一个歹徒,只一个歹徒,能把整车人都治服了,把一车人的钱包都搜走。

百善不抵一恶!所以我们得时时防护,佛教中有一句话:一把嗔恨火,焚毁功德林。

听法就得尊重法,尊重法的表现就是修法,我们现在大多数的人也尊重法,但尊重法的表现是把经书放在上边儿,不能把佛像放在污秽的地方等,当然,这不能说不是尊重法的表现,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修法却没有。还有的寺庙,千方百计要请一套大藏经,但当有了大藏经之后,把大藏经恭恭敬敬地放在藏经楼上不让看,还振振有辞:藏经就是让供奉的。实际上只有修法才可以使我们永远脱离苦海,这时候我们得有一个心理准备,学法是件苦差事,不会很舒服的。因果中间有两种情况,这就是修行的两个阶段。一个是苦因乐果,这是凡夫境界,修学是很苦的,大家看《米拉日巴尊者传》。另一个是乐因乐果,这是得禅定功夫之后,那就是乐。但我们得注意,学佛法可不是为了得快乐,因为“乐”只是一种“受”。什么是乐?乐可不是“受”上的乐,而是除一切苦,假名为乐。现在我见有位师父,搞了个“轻轻松松学佛法”,有不少人跟他学,不能说他这方法不好,但这方法确实有很大弊端。

听了这么久,我们能否给佛法总结成一句话呢?能,就是“缘起唯能识”,只要把握住这个就可以了。把握住“缘起唯能识”,这时候你就懂得常说的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到底是咋个儿一回事儿,菩萨还有什么可畏的呢?什么叫菩萨,菩萨就是觉有情,他让我们觉悟,可他又怕种下这因,怕什么呢?怕与你结下这份儿缘呀,这是善因呀,有什么怕的。菩萨不怕种因的——因为菩萨已经有能力抉择,他只在“能”上用功。

我们要知道,缘起唯能识,所以不要去追求“果”,当你去追求时,它就已经远离你了,不要果我们干什么?正如常言的,只问耕耘,莫问收获。你只管在三学上随时努力,你不要去想,不要想什么呢?我现在努力干,马上苦就尽了。其实这时候你还是牢记“缘起唯能识”,时时照看自己当下的心念、当下的境地,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佛法是“缘起唯能识”,这可得牢牢记住,容不得丝毫含糊。佛法是在“能”上说的、在“愿”上说的,不然的话,你看佛经,会使得你一头雾水。一切圣教都是假立的,这一个也得牢记,不然你就会觉得佛经中处处是矛盾。

佛法是殊胜的,这殊胜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义殊胜,一个是语殊胜。“义”是通过话语的不同来表达的,“语”是指或“文”或“声”,文是指文身,这是百法中的名相,而声的含义更广阔,佛法是有文又有义的。

若是真的佛教徒,要想令正法久住,那就尊重法,只有我们佛教徒尊重法,别人才尊重法。假如说我们走遍各处都不知道佛法了,一提到佛法,只知一句佛号,佛法就完了。

佛经上从无说过“唯以念佛而得成就”的话。

我们要学佛,就得分清佛法与世法。佛法是佛法,世间法是世间法,因缘知因缘,人情知人情,什么都得分清,千万别混淆。学佛的人应该知道,佛法是强调能缘的心识,而世法是强调所缘的境,二者本无妨碍,度众生是随缘而度,佛法是启迪智能的,当你自己安住于法住之上,虽然所缘的境未变,但你能缘心变化了,这就好了,未学佛法之时,我们是依无明而住,现在我们学佛法了,就要依智能而住,这时候我们就该努力地作我们应该做的,尽我们应尽的本份,积聚福德资粮、智能资粮,生起了出离心,要尽量保持长久。 


慧晶QQ号:108120001 

腾讯微博号:@hui-jing-  

微信私人帐号:QQ108120001
 
微信公众账号: huijing108120001

空间网址:http://user.qzone.qq.com/108120001 

 

        阿弥陀佛,感恩同修以前关注慧晶个人微信!慧晶现新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在那里宣传和谐、善良、包容、感恩的理念。 弘扬佛教文化、心润禅易甘霖,收获般若菩提,感悟人生真相,让所有走进这里的人们,今生来世与善法结缘,以善存心,以德存世!

       阿弥陀佛,每天会以私信的方式给您发送关于人生、佛学、哲理、素食、养生等等的小文章!传播正能量,方便大家学习进步。您阅读后感觉有所启迪,还可以分享转发给您的亲人朋友,让更多的人受益!一生做佛祖的宣传员!阿弥陀佛!
 

       添加方法:
添加朋友→搜号→huijing108120001→查找→→关注。或者直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一生做佛的宣传员!阿弥陀佛!  

 

  图片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