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雅藏之赏石鉴赏
个人日记
中国石文化萌芽于夏商周,《尚书·禹贡》中即有关于青州贡品“铅松怪石”的记载。西周洛阳,周公姬丹值壁于座,并顶礼膜拜,可以肯定我国第一拜石之人是周公;赏石收藏盛于唐宋,所谓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这就是出自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的《太湖石记》,是中国赏石文化史上第一篇全面阐述太湖石收藏、鉴赏的方法和理论的文献。唐代阎立本的《职贡图》中藩国向唐朝进贡,图中人物所供的就是各种奇石。图为:菊花石摆件。 宋代赏石、玩石已蔚然成风,米芾、苏轼、欧阳修、王安石等都是非喜爱赏石、把玩石头,宋有《云林石谱》体现的就是宋代文人赏石观之精髓。宋徽宗举国之力建艮岳,花石纲,一纲十船。宋代最为痴石的当属米芾,敬石为丈,并写下著名的《研山铭》。图为:菊花石摆件。 赏石真正繁荣于明清,林有麟著书《素园石谱》,收集各种名石一百零二种,被公认为是迄今傅世最早、篇幅最宏的一本画石谱录。清乾隆帝七下江南搜得数方奇石,以供收藏把玩、赋诗、绘画等。现代已故收藏大家王世襄曾说:收藏的最高境界是藏石、玩石,时至今日,各地随处可见的石头展览和会所则表明了当下赏石收藏的普及。图为:灵璧石摆件。 唐代对于赏石已有了审美标准:苍、拙、灵、秀,宋米芾完整为:瘦、透、漏、皱。石头究竟什么形态才是美的,苏东坡提出“丑”石的概念,后面的郑板桥、蒲松龄以及王渔洋等人,对于石头的形态美,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蒲松龄“心有灵石而著聊斋”成就了一代大师,我这些年的赏石收藏实践告诉我,要师法古人,继承并发扬古人留下的无数赏石文化的遗产。图为:灵璧石摆件。 从晋朝到民国中期,中国传统的赏石活动,主要由文人士大夫式的知识分子群体支撑着。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中期,由于社会的变革,传统的赏石收藏文化链渐渐断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上海、南京等地重新恢复了传统的赏石收藏活动,但主流收藏知识分子的赏玩兴趣主要还在于古玩书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形成的当代赏石收藏经营队伍,主要由石农、石商、石玩者、藏石家等组成,而新世纪前后企业家型的石玩家成为主流。图为:灵璧石摆件 企业家型的石玩家,大多缺乏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其身体力行、个人规模化的藏石赏石活动,引向的是一条当代赏石经营投资之路,而不是当代赏石收藏品鉴之路。也就是说,当代企业家型的石玩家们,虽然纷纷创办赏石收藏馆,编著精美的赏石画册,但其赏石收藏经营基本上没有上升到赏石理论层面,而绝大多数跟进的石玩者,大多半途而废或自生自灭,找不到正统的赏石玩石之品鉴方向。图为:灵璧石摆件 当代无数石玩者大多没有明确的藏石赏石目标,只能中途退出。而想把藏石赏石活动进行到底者,也大多缺乏明确的赏石文化追求目标,心灵深处缺乏赏石文化追求的原动力。图为:太湖石摆件 明清之际产生了中国著名的“四大名著”,令人惊奇的是四大名著中有两部是写石头的《西游记》花果山水帘洞的孙悟空是从一块得日月精华的石头里蹦出来的石猴子,它的本领有七十二变化,这和女娲的“七十化”神功一脉相承。至于《红楼梦》,原来就叫《石头记》,开篇就有言:女娲于大荒山炼五色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补天后剩下一块弃于青埂峰下,正是这块通灵的弃石,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到人间尘世,演绎了悲金悼玉的红楼故事。图为:太湖石摆件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