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仙境古隆中
个人日记
湖北古城襄阳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因为我的姐姐一家人居住在那里,所以我有幸两次探访。
到襄阳必到古隆中,因为它是《三国》刘备求贤若渴,三次来隆中请诸葛出山的地方。刘备的赤诚感动了诸葛亮他决定辅佐刘备。诸葛亮全面分析了当时三分天下的局势,提出了一统天下的谋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古隆中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位于襄阳城以西15公里处,诸葛亮本是山东琅琊人,幼年失去了双亲,17岁随叔父来到襄阳隆中,躬耕苦读,留意世事,被称为“卧龙”。现在的古隆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文物风景区,它群山环抱、松柏参天,景色颇为优美。真不愧是“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据导游介绍古隆中主要景点有诸葛亮故居、武侯祠、三顾堂、抱膝亭、躬耕田、小虹桥、草庐碑、卧龙深处、观星台等。
进入景区,山清水秀,风景宜人。
景色宜人的古隆中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隆中的石牌坊,我们驻足观看绿树红花中的牌坊,显的非常庄重。据导游介绍这个高约10米,长约6米的石牌坊,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横额上三个红色大字“古隆中”尤为引人注目。两边刻有杜甫的诗句“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我按动快门拍下了这大气、庄重的石牌坊。
古隆中的石牌坊.
穿过牌坊,我们行走在林荫道上,边走边欣赏着秀丽的景色。我和老伴说:这个地方真是人间仙境呀!走了没有多远眼前出现一片田地,近处的土地已耕作,远处的土地绿油油的一片。导游告诉我们这里就是诸葛亮隐居十年耕田种地的地方,他在<<出师表>>中说自己“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就说的是这里。景区在田地旁边建立了小亭,中间立一石碑,上书“耕垄亩”,据说当年诸葛亮隐居隆中,一边“躬耕垄亩”,一边关注天下大事,待时机成熟,一展鸿鹄大志。
躬耕垄亩
从"躬耕垄亩"向右转去,走不多远,便见一石桥,此桥古朴坚固,横跨小溪之上,这就是<<三国演义>>中所写的小虹桥.当年诸葛亮出入隆中必经此桥。
小虹桥
我和老伴信步踏过小虹桥,眼前便看到一个三层小亭,亭前立有石碑,上书三个大字:抱膝处。抱膝亭位于山畔一高阜之上,是三层六角亭,这座抱膝亭,据说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亭势凌云,抱膝迥留千古胜;观星总括万年奇。虽隐居未忘天下事、预言天下三分称奇已。
在抱膝亭后面我们看到明朝嘉靖庚子年(公元1540年)雕塑的大型龟座“草庐碑”。此碑高大雄伟,既古朴又富有生趣,真是是一件大型艺术品呀。碑的正面有“草庐”二字,背面有“龙卧处”三个大字,当年诸葛亮在出山前,他的老师庞德公赐予他的雅号是“卧龙”,说他是“蛟龙误入浅水湾,一遇祥云便化龙”所以他的寓居地也被后人称作“龙卧处”。据说,驼碑座的龟是龙的大儿子叫赑屃(bi xi),善于负重。
草庐
龙卧处
出了“草庐“,沿着溪水向西走,我们来到溪水的源头老龙洞 。老龙洞位于隆中山脚下,是一口历史悠久的泉水古洞,当年诸葛亮躬耕隆中时就是利用此洞泉水灌溉农田。这里山峦回旋,隐若玉,修竹苞茂,林木葱郁,奇石林立,花香鸟语,真是别有天地呀!有诗曰:“泉深岩穴古,时有老龙眠。门掩云中石,功成涧下田。一溪青草合,千古碧萝悬。欲觅英雄迹,高风尚宛然。”
老龙洞
我们离开老龙洞又到三顾堂,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纪念堂。当年刘备求贤若渴,三次拜访隐居隆中的诸葛亮终得孔明辅佐建立蜀国,成为传世佳话"三顾茅庐"也成为我国妇孺皆知的经典成语。这里泽清荷香、茂林修竹、环境十分优雅。门前耸立着传说中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拴马的古柏三颗,(是后人重新栽种的)。三顾堂的殿堂正中是一组反映“隆中对策”的塑像。
隆中对策
三顾堂的院落外围是碑廊,墙壁里面嵌着明清时期的碑刻共36通,而这些碑刻就是隆中发展历史最好的见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隆中对、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等碑刻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书法艺术研究价值。
三顾堂
拜访过三顾堂我们来到卧龙深处。这是诸葛亮与他亲朋师友经常聚会的地方。这里隆山怀抱,松鹤常鸣,庭园幽深清静。它始建于清朝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已有281年历史了,导游介绍说这儿原来是诸葛草庐所在地。后面是隆中山,前面是诸葛亮留下的众多遗迹,从这里就能看到隆中龙盘虎踞的气势,领略到躬耕处田园淡泊的风光 。
卧龙深处
离开三顾堂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凭吊了武侯祠。武侯祠是祭祀诸葛亮的祠宇,位于隆中山腰。始建于东晋,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历、民国都有维修。在大门上方刻着几个大字“汉诸葛丞相武侯祠”,两边还有“掀天,揭地”四个字,喻意着诸葛亮出山后辅佐刘备,使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武侯祠门前楹联是:“冈枕南阳依旧田园淡泊,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 大殿内有诸葛亮以及他子孙诸葛瞻、诸葛尚塑像。 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在大殿和三义殿之间供奉着诸葛亮夫人黄月英的塑像。三义殿前面的静轩院内有一颗四百多年的桂花树,金秋季节,香溢满山。
武侯祠
我们来到诸葛亮故宅,院内有个六角井传说是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用水井。明朝时砌上了正六边形石栏,所以称“六角井”,它深约5米左右。据说这口井的地址一直没变,东晋时期襄阳史学家习凿齿在《襄阳记》中,以及郦道元的《水经注》中都曾对这口井做过详细的记载。在隆中诸葛故居遭破坏后,六角井就成了判断诸葛草庐的依据。六角井虽然已经有着1800余年的历史,但是里面的井水依然没有干涸,我想也许是因为诸葛孔明的精神源远流长,才使得这孕育智慧之水留存万代吧。
六角井
常言说:年龄不饶人。老伴有点累的走不动了,我们坐下来休息。在这群山怀抱、松涛之中,一阵微风轻轻吹过浑身上下凉爽舒适,一身的劳累减轻了许多。老伴说:好舒服,真是人间仙境啊!我说:是呀!在这样静幽的环境里,诸葛亮若没遇上刘备真诚的屈驾三顾,他可能就在这山冲里当“陶渊明”过一辈喽。那样的话中国就多了一位普通平凡的农民,而少了一位谋略千里、料事如神的名相岂不遗憾啊。
群山如海 松涛声声
说话间,我环顾四周感慨的对老伴说:您看这群山如海,松涛声声,真像在大海中一样,诸葛亮是不是像一条卧龙蜇伏在浅湾中。
文章评论
123
跟随朋友的图文,来到了古隆中,听隆中对策,赏秀美山川,观云海缭绕,品文字魅力。 网络就是这样,让人们互相交流探讨学习,也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 。 谢谢朋友的美文美图! [em]e183[/em]
悟空回来吧
幽思怀古,探寻古人之踪迹,寻访历史之源,皆有心人学者之为也![em]e179[/em][em]e160[/em]
寒松
羡慕你和老伴的自由行,就这样旅行最好,不紧张也不累,随时休息,尽情欣赏。文章写的细腻清晰,有穿越时空的感觉,更佩服朋友在文中用了那么多的词汇。拜读,学习了!
子期
近日无暇,宅在家中乱忙一通,抽空闲逛,忽然看到《人间仙境古隆中》,门票:只要喜欢即可观赏,导游:识得秀美山川者,心下窃喜,进得园里,细细咂来。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细晓,免费观景学历史,这等美事哪里找! 学习心得,出家人不爱财,多多益善!希望以后朋友多写这样的游记,来你园里一游真值!谢谢朋友!
原始森林
果然是风景优美,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谢谢朋友的详细介绍,让我也一同游览了人间仙境古隆中..... 问好朋友,祝夏安快乐![em]e160[/em] [em]e156[/em]
老农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学时熟读这篇诸葛亮,既而对【古隆中】出师表,有着浓厚的兴趣,很有幸于1982年五一劳动节第一次探访,随后的几年每年都会乘12路车去【古隆中】。去临摹,探究其一代雄才卧龙其幽静只身躬耕于桑田,天下大事尽收于囊中,哀叹之国忧;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几十年过去了,再一次赏析先生之美文,叙述之全面。敬仰!敬仰![em]e183[/em]
性本莲荷
图文并美,果然一片风水宝地!而且也保护得很好!这里是孩子们励志教育的好课堂!
冰心梅魂
图文并茂,风水宝地。感谢朋友的美拍及详细介绍,让我免费游览了人间仙境古隆中。[em]e181[/em] [em]e183[/em]
智 之 博
图文并荗 感谢分享
鱼米乡
能在这片土地驻足观赏,很美啊!第一次看到古隆中,第一次感受它的历史和文化。真好啊!
布衣百姓3
[em]e179[/em] 有了你优秀的众网友的留评,木讷地布衣也只能心中暗叹了。羡慕你地文识。
海阔天高
[em]e179[/em]
征服自己
[em]e179[/em] [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