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一棵树(五十九)

个人日记

           大火烧毁瓦场草棚,也烧出父亲带我们再次搬迁。前几次搬迁,我或只听说,或亲历了却无映象。这次我既亲历,也记住许多细节。透过那些细节,第一次见证了父亲的果敢利落。他啥时起的搬迁之意?不知道。大火刚熄,余烟袅袅,他就开始清除未烧尽的棍棒和红朗朗的炭灰,第二天便与队上安排的社员一起,在焦黑废墟上栽竖新木柱、搭起新棚架、扎好新墙笆,再用竹杆、木棒夹扎茅草、稻草扇把棚顶盖实、墙笆敷严,修起比原来更牢固密实的新草棚。然而,新棚还充满浓烈焦糊味,他就叫住公路上匆匆赶往公社开会的共和大队支书和队长。支书、队长无暇应邀“喝茶”,他跳下公路堵他们面前叽咕几句,没几天,他突然宣布搬家,而且说搬就搬,当即收拾,第二天启程。

这次搬家无异于对大姐和我冒火抢出家当的检阅。记忆里,装上架子车及后来使用或呈现的,除了被褥、棕箱、木柜、竹囤、饭桌、板凳、木斗、升子、木盆、瓷盆、水桶、粪桶、箩筐、簸箕、筛子、面箩、板锄、角锄、薅锄、镰刀、弯刀、斧头,还有蓝麻布蚊帐、长如细袋的枕头、两套《毛泽东选集》、我的毛主席像章、父亲的石头墨镜、母亲夹满五颜六色鞋样和花线的棉纸本等杂物,不能与衣物、被褥、粮食等沾染的“脏东西”,如黑黢黢铁锅、吊罐、茶壶,水菜一体泡菜坛子,随时拉撒的猪、鸡,臭烘烘尿盆粪桶,或装背篓里,或绳子拴了牵着,仅不见药箱、算盘、尺子、水缸和大哥从柳树坪抱到水田坪再抱到两河镇和瓦场的板凳。药箱、算盘和尺子都队上公物,缴了还是烧了?不知道,确切的是水缸和大哥的板凳毁于大火。

搬家那天秋阳朗照,煦风轻拂。在草棚吃完最后一顿早饭就装车缚篓,然后把我拎入架子车上装洋芋、红苕、干猪草及杂物的竹囤,母亲背大妹、牵猪,大姐抱猫,大哥唤狗,送行社员或推车或背篓,一起沿公路到两河镇外红卫兵吃桐子处,母亲、大姐、大哥和背篓的社员爬上一条小路,父亲带架子车继续前行,我仍坐竹囤里。架子车转一大弯再转一大弯,划完一标准S在一山包外停下,然后卸车、沿山包正中向上爬。爬几步,进入马桑、狼牙刺遮掩的一线毛道。再爬,毛道潜青冈林下,左右全坟头,有人说都长毛子,跟白莲教和李闯王的部队打仗,埋堆堆子。细看,坟头都近圆形,好几个敬香烛拜台。我问啥叫长毛子,父亲说清朝当兵的,那时男女都留髦根儿,女的还裹小脚,你妈就裹过,民国剃头、放脚,不剃就杀。后来知道民国的确剃发、放足,不剃就杀却是胡诌,坟里都不剃头长毛子更是胡诌,因为石泉、宁陕史志都有记载:嘉庆年间(1800年前后)白莲教高均德、阮正通曾率部在那一带征战;同治年间(1860年前后),太平军陈德才、兰成春、赖文光、梁成富、马融和等也曾从那里攻打宁陕;民国初,陕西靖国军攻打军阀陈树藩、刘镇华,那也是战场;国共战争期间,那一带更是红二十五军及其领导的红七十四师建立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游击区,同时,安康土生土长的革命武装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也曾在那一带征战;1946年,王震率中原突围之一部从那到两河进佛坪再翻太白山回陕北。无名之隅,百多年里竟经如此纷繁战事,谁能说清坟里埋的是哪次战斗的哪方人员?却被统称“长毛子”,除了泛指“都留髦根儿”那时代,亦足见百姓对清兵或者说大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心态。

爬完乱坟岗,出现一截宽数米长百余米牛脊状平台,青冈没了,马桑、狼牙刺和茅草更密实,平台末再斜仰处耸两间瓦房。看到瓦檐,攀爬的疲累和穿过乱坟的恐惧全然消失,满心只有新奇和喜悦,却不知稍年长者搭眼就会看出那不愧生产队“文化室”,不说风水堪舆,连起码人居常识都没顾及。要说,撇开前梁乱坟,那该是全队最好宅基。整个山梁由两道相距数里缓脊弧围的莽坡生出,莽坡收束的顶端是宽大如屏巨岩,岩顶据说是平的,有千年青檀和大若雨伞灵芝,老鹰筑巢其中,既守护灵芝又整日盘旋天际窥伺着地面鸡鸭,故称“老鹰寨”。山梁生于老鹰寨下莽坡中部,先是莽坡凸起一山包,包下向两边斜一缓脊,西脊伸不远就以椭圆状陡坡直竖河边,东脊稍东斜又凸一山包,接着南下,下一段凸一山包,再下再凸,一级级远离莽坡,以阶状独梁伸入对岸环状石梁圈绕的河中,且多为石头,尤其梁脊,薄土覆掩的料姜石下全是纵列的大理石,在房后缓梁大理石还奋然拱出,大块大块青黑上交错道道虬劲雪纹,犹如片片龙甲。上下十余阶,唯瓦房所在最长最缓,两侧还各以一缓平的弧弯连向远处陡坡生出的山包,再与数里外两道弧围的粗壮缓脊相接,既舒缓了后山来势,又饱满了侧翼基础,且恰好高过正前层叠远山,直望与天相接的宽垭,在凌乱无序丛岭中形成一处后有雄阔莽坡、前绕曲回河水、东西雄脊如臂、南岸矮山叠浪、北高南低、左通右畅、视野悠远、阳正风顺的好宅基。瓦房却不偏不倚落在平台与后面缓梁相接的颈部,墙根紧接陡坡,东坡直竖河边,西坡斜插深沟,不仅房基虚悬,还正当无遮无拦风口,若非公建公用,向后多挖十余米,再以挖出的土石填于当下墙外,既坐实后面山体,缓解两侧陡峻,又避开东西直贯的夏雨冬风。不过,若真如此,就不可能以总价220元、先付60元、其余每年分配中扣的条件卖给外乡人,也就不可能有我们这次搬迁。因为从乱坟密布青冈林登上平台,瓦檐两侧百多米外及西展的坡中炊烟轻绕的稀疏青丛都显出,青丛中隐现的除几垛草檐,其余全窝棚顶。住窝棚也不买这瓦房,穷、没钱当属其次,地势加前梁乱坟或许才主因。

事实确然如此。杂什还乱堆着,锅罐还搁几块石头上烧水做饭,父亲正忙着挖土拌泥搪墙夯地面,母亲已与几个婶子混熟。西侧罗婶,儿孙满堂,长女就我们住瓦场时被批判的许姓富农遗孀长媳,给她生了三四个外孙,当兵长子给她添的亲孙子也过岁了,第二胎已在媳妇肚子里,她肚子却比媳妇挺,谁撇一眼,就傲然自嘲:生到四十八,生个金疙瘩,我生不了金疙瘩、银疙瘩,还不能生个铜疙瘩?军属加那把年龄怀孕,谁敢叫她上工?她是全队同龄妇女中唯一不上工的,每天忙完家务,就会端一碗菜或拿几个萝卜、一蔸白菜、几个梨子、一串柿子,另一只手撑着山包样肚子,一扭一晃蹒跚而来,与怀着小妹也已显怀的母亲谝闲。东侧王婶,比母亲年轻,三儿两女,小女正吃奶,再加听力微弱和不能动弹的婆婆,队上把两头耕牛交她放养。瓦房四周全茅草如被马桑和狼牙刺丛,放开鼻绳,牛自会进去啃草芽拽嫩叶,她便来帮母亲拔门前草簇砍墙边藤蔓。住东侧莽坡后深沟里的姜婶,也刚从镇巴县搬来,儿女间距短,二儿与大哥同班,大女与我同年,后面又一儿一女,根本无法上工,除紧邻三户很少见人,便与满眼同样陌生的母亲惺惺相惜,常带着大女、背着三儿、抱着二女,爬一面陡坡出深沟,再横穿一片青冈林、下三级山梁,上下四五里到我家,边哄儿喂女边与母亲交替吸水烟,直到二儿与大哥放学回来……当父亲把屋内地面铺平夯实,墙面用沙土拌麦糠搪光,再砍净贴墙的马桑、狼牙刺和荆棘蓬,门前整出一片小坪,前后檐下砌起石坎,母亲不仅知道了满梁都战死的“长毛子”,还掌握了更多“鬼”事。如:梁前坎下那堆新土是王姓媳妇,春上车撞的,没过周年,常半下午就哼;她东侧那个平塌塌,吊死的,时常飘出来,披头散发,舌头伸老长;房后小梁上大坟姓魏,王婶娘家老辈子,大麻风,鼻子烂成塌塌,眼睛一个红洞,蛾子直冒,给他搭个棚,点燃,烧死,常半夜五更吼,跟烧时一模一样;西墙角青丛姓罗,不晓得咋死的,太阳落山就叽哩咕噜;还有淹死的、闹(毒)死的、拽(摔)死的、抹脖子的、跳岩(ai)的、生下就闭气的……总之,房前屋后全是鬼,且都凶死,命不硬火焰不高,根本降不住。

与此同时,宁陕县副食公司经理等人接连进入支书和队长家。经理姓叶,二十多年前父亲在刘hantao家就结识的玩伴,其弟及媳都老师,不知犯啥事被下放东侧山脊后宁陕县青草大队,一家几口栖身公路边废弃的削木场内,虽比我们住的瓦场多三面土墙,却方圆几里无住户,四周峻峰环围,近午阳光方临,日头稍偏即晦暗阴森,墙后峻峰逼出的公路急弯又车祸频发,撇开逃荒要饭、寻亲访友的异乡魂魄,仅名姓俱全本地凶鬼在婶子们嘴里也至少五六个。一个个可怖传闻及血淋淋细节描述,再加那份独特的阴晦,正午白日,路人独行于此都竖毛发,两位文弱老师岂敢拖娃带崽日居夜守?为此,他们曾先于父亲联系购房那两间瓦房及迁居事宜,或许虑及前后乱坟及更可怖传闻,终未定夺,我们搬去却刺醒了他们,一场对这房屋的争夺在父亲毫不知情下悄然展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