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与“摸着石头过河”。
个人日记
近来没什么比十八届三中全会更引国人关注的了,民众通过各种途径捕捉着全会透露出的改革信息。
30多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就是大会的主题。30多年之后的今天,“改革开放”仍然是大会的主题;30多年前提出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摸了30多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仍然高调提出继续“摸着石头过河”。
民众虽然不会担心改革会走回头路,但总说改革,总说一些问题要解决,可步子太慢了,喊着喊着,社会就会产生改革懈怠症和疲劳症,“改革”这个词就不再激动人心,而成为一些人挂在嘴上的套话了。经济学家张维迎将这种情况描述为“只踩油门不挂挡”,不挂挡,油门踩得轰轰响,只是耗了很多油,付出了很大改革成本,但车就是不往前走。一些部门天天说要改革,可就是没有动作;一些领域说要改革,可改革已经失去了动力,没有力量牵引着向前走。一些改革只踩油门不挂挡,公众自然会懈怠,失去对改革的热情,甚至产生了一种“无解的困惑”。因为一些关键性的改革一直未有实质性的动作,但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依托于这些方面的改革,比如养老体制的并轨、城乡的融合,都需要撼动旧的二元、双轨体制。要破除城乡二元分立,但双轨制不能改,这就陷入了一种自相矛盾的境地。要推动体制的转变,阻力太大,一旦“需要动体制”,就感觉这问题无解了——“体制问题”已经成了“无解”的代名词。无解的困惑必然会带来的无力的迷惑,不知道往什么方向走,不知道怎么去用力,焦虑和无力感于是开始在公众心中弥漫。
更大的问题是,不少官员也有改革懈怠症,一些地方和部门有一种观望等待、比下比坏的取向。好的改革氛围,应该是各地争当改革先锋,争着去在解决社会问题上当改革试点。但因为改革可能带来风险,会触动既得利益,不改可能没事,改了反而会招来非议,所以不少地方都在观望等待,等上面的“顶层设计”,等其他地方先改,等不得不改时才微微动一下。这就是改革懈怠症的表现之一,从教育到医疗改革,一些地方在驻足观望。
懈怠和疲劳当然也源于巨大的利益阻力,有人戏称,“改革到官为止”,“改革就是收费增税”。这话虽有偏激,却也道出了一些地方的改革现实。改起老百姓,说改就改,可一触动官员阶层的利益,要政府让利于民,就失去了动力,别说向前推进一步,就是改革方案和时间表都见不到了。一些领域的改革,也习惯了依赖增税手段,谈起改革就要掏老百姓的腰包。这种改革的“自利自肥”倾向,也让民众对改革产生了怀疑。
这时候,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改革以破除懈怠症,需要大的改革动作去让公众看到改革的决心和诚意,需要“自缚权力”的大智慧去啃那些硬骨头,需要大刀阔斧去破除那些“无解的困惑”,这就是民众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大的期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