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上的演讲稿
教育园地
各位家长,下午好!
----------------(省略) -----虽然我做得不好,但我的理论还是蛮多的,不要见怪就好 :)在教育上,我个人的做法如下:
一 极尽爱心,耐心、静心
爱除了要给与,还要付出。
日子里,为了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陪伴孩子,引导孩子,也为能静心思考和感悟教育方法上的对与错,可取与不可取;不可取时又应该如何去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我基本上不看电视,不玩手机,少用电脑。当然,也是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有空的时侯,我会去翻看他的学习资料,出一些认为他掌握得不够好的,容易错的题等他有空的时侯做做。
我个人认为小学这6年是很重要的的,特别是1-4年级,是习惯和基础知识的形成阶段。如果小学里基础打不好,到了初中,想进步都很难了,还有,这6年里,小孩的心智不可能成熟,习惯可以改写,多多陪陪孩子,在陪伴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和他一起读书写字,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要做到这些,是很需要爱心,耐心与一颗平静的心的。
有些家长也许会说,我才不这样做呢,我要培养他的独立能力,我个人认为小学阶段,亲子行为更重要。小学阶段,孩子的心是脆弱的,亲子行为会增加他的自信与幸福感。这些记忆融进他的记忆里,伴随着他一生成为他幸福的源泉和受挫时的精神支撑。
在教育过程中 ,于我是这样的一个策划:小学牵着走,初中引着走,高中监督着走,大学放开走。
到了初中,孩子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心智都有所进步了,青春的逆反期和年龄间的代沟让你想陪他,他都不要你陪了,也无法指导他学习,无法去改变一些你认为不好的习惯了。
所以,小学这6年,我很看重,并常常告诉自己:要有耐心,要平心静气。
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以后能不能有出息,我不知道,但我想,起码他们的身心是健康的。
二:对特长和培优,我从不盲目跟风
我的要求不高,只希望孩子能把当下该学的学会,该掌握的掌握,便是一种安慰。能拥有更多的特长,当然更好,而我很清楚,不管是哪一方面,我都没有能力让他出类拔萃,更不想强迫他去学,准确的说,是我做不到,日后他若对什么感兴趣,自然就会钻研,不过强迫他去学也不是什么坏事。钢琴大师朗朗就是他爸强迫出来的作品(他爸对小时侯朗朗说的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你要么选择继续练,要么就跳下去。——此处我不说那么明)朗朗他爸是幸运的,朗朗也是幸运的。
教育专家王金战说,你想让孩子什么都会,什么都懂,就怕最后什么都不精。当孩子精力不济,兴趣锐感的时侯,很可能于无形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我家因为学习的内容单一,所以,学习起来相对的轻松些。古人言:“欲速则不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孩子的成长和大自然的规律是一样的,要遵循,拔苗并不能助长。我更希望孩子们在品性、心态、自信、感悟力、观察力、以及爱思考、灵活性上的完善。
有余力,则学文。
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我会带他学习一些有难度的题和读写一些古诗词。比如毛泽东的《咏梅》《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重上井上冈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偶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的,曹操的,刘禹锡的,周敦颐的------等等。其中最爱毛主席的,他的诗读起来提气,语言中充满了大气、乐观、豪迈的精神,《再别康桥》唯美,《陋室铭》教会人内心从容,淡定,不卑不亢-------接触文学,只为了熏陶一个人的情操和胸襟,因为心态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人幸福的指数。
曾记得有这样一段话:为什么要加强语文教育?语文有修身养性和净化灵魂的作用。在一个人们普遍热爱阅读文学作品的社会里,人的物质欲望更容易得到升华,人的邪念更容易得到遏制,人的过剩精力更容易被引导到高尚的事情上去。如果学生从小培养对优美的语言文字的敏感和热爱,将一辈子受益。
三:及时掌握他的学习情况,营造一种学习气氛
孩子回家后,我的第一件事是翻看他的书包,了解他在学习一天的情况。
他做功课时,我会在一旁边学习他所学的,尽量对他所学的知识有所掌握,只有更好的掌握他所学的,才能指导孩子。
每天通过认真的检查,孩子的哪些题不会做,哪些题很会做,哪些题不够熟练,我心里都会一清二楚。比如第十课的学习:南来北往的客人,他写成了南来北住的客人;打入浪谷,写成打人浪人谷;不住的称赞和欣赏风景容易把下面的贝写成见,针对这些易错的地方,我会放在心里或记下来,做完功课后训练孩子,训练有三种方式:口头问、听写、填空。
怎么问法?比如:住和往字有什么区别?度和席有什么区别?赞和赏怎么组词?它的下半部分都是有什么组成的?不住地称赞是个什么“de”?(的,地,得三个字的用法,我告诉过他)
采取什么方式,我会视情况而定。孩子疲倦时或状态不是很好时,我会用口头的方式,来提高他的兴趣。如果当天动笔的少,我会让他动笔做,这些,我都是灵活掌握,视情况而定。
老师布置或不布置作业,我都不会追求量,但要求,不会的题,一定要弄懂。然后记录下来,下次再做。
方法和原则上是这样的,但有时侯我也把握得不那么好。说到容易做到难,我也是人。
语文的学习更多的内容是靠记忆来完成的。我采取的方法是:互动。拿王维的《杂诗》和成语故事“闻鸡起舞”来说吧。首先,我们各自看上一二遍,然后合上书试着去背,不会的彼此提醒一下,再背二到三遍,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第二步是试着讲解意思,如君自故事乡来,应知故乡事。先给孩子讲解,君,故乡,知----等字词,然后连起来讲,从不会到会,反复几次就熟了。成语故事也是一样的方法。
四:和孩交流的每句话,都要备课。
和孩子交流,该如何去说?说多少?什么时侯说?这些都很重要,否则,话说了达不到效果还适得其反。你的话太多,会让孩子厌烦,你的话在不应该权威时权威了,会让他失去主见。所以,怎么去说,说多少,该如何说,什么时侯说都是很重要的,需要三思而言。
孩子是脆弱的,敏感的,之所以有时侯学不好,往往不是能力问题,也不是不用功,更不是不聪明,而是大人的方式方法不对或大人给与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了。大人的言行对孩子干扰大了,都会严重影响到他的学习效率和发挥。如果把握不好该要如何做,与其乱说乱教,不如选择孔子的“无为而治”。
如何交流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心灵的那一重是很重要的。 教不教得好是一方面,能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又是一方面。这比教得好还重要,身心健康才能谈学习。要做到孩子信任你,认可你,和孩子间的关系应既是父母,又是朋友。相信任何一个家长都 不希望 孩子因为怕或因为不喜欢你而当着你的面一套,背着你又一套,或心里有什么问题时,他不和你交流而是选择沉默或其它的发泄方式,这些都是很不可取的,于身心是不健康的。
五:说说课外阅读
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这种过程在小学里积累得越多越好。孩子喜欢阅读,自然就会见多识广,就会热爱生活,对一些事和物产生更多的好奇和悟性,(这些本来就应属于他们这个年龄)同时,也会对他们未来的竟争产生一种文化沉淀。
要怎么看课外书呢?我也试着引导他去看名著,如国际金奖小说《屋顶上的小孩》《狗来了》《波普先生的企鹅》等等,很多,可他并不感兴趣,也许还没到看这些书的时侯吧?于是,在孩子睡前,我说给他听,他很愿意听,可我坚持不下来。那只好遵循他,毕竟兴趣才是最大的爱好。他喜欢植物大战僵尸的书,我就支持他。因为此书展示的是一些风趣,幽默,科学、历史的东西,并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孩子们都喜欢,就一定有其喜欢的理由。
孩子之所以喜欢这些书,因为他在那里发现了许多许多于他无知的世界,获得课堂上所无法获得的一些知识,比如他前几天所问的“说时迟,那时快”,“刺客”(《来之植物大战僵尸 历史卷》之刺轲刺秦王);有时侯他又会这样问,晋文公重耳是怎么复国的?我回答不知道,他就会说,这都不知道,然后他马上找出《植物大战僵尸 -历史卷》找出来翻到那页让我读;昨天晚上,我问他皇帝除了称自己是“朕”外还有什么称呼?“寡人”他很快就回答出来了;妈妈,你的头发是不是很枯燥?我回答,是的。那是缺乏蛋白质,要吃含有蛋白质的食品。我接着问,那什么食品富含蛋白质?鸡蛋。我说你怎么知道的,他又连忙去把《植物大战僵尸- 科学漫画卷》搬出来了。真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呀!希望他在掌握了更多的知识的同时,会带给他更多的思考
这些书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充实和视野上的开阔,给他的童年带来了乐趣和思想上的放松,何乐而不为呢?
等孩子再大一些,一旦这些浅显的知识满足不了他,那时,他就会主动选择难度更大更专业或者说更有文化品位的书了,这就是由易入难,由浅到深的一个过程吧!
不管用什么方式方法,我们最终的目标都是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日后能成为一个有个性,有智慧,有主见,有毅力、爱思考、有担当的这样的一个人。
后记:说说一些教育现象吧,总听到有些家长张口就说,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太重了,我真不知道重在哪?这所谓的重都是父母给的吧?是父母要求太多太高了吧?学习负担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而是相对的,30斤的担子,让一个小女孩来挑,会很重,很难承受,让我来挑,就会很轻松。孩子学习也一样,学习得是否轻松,是否有效率那得看家长对小孩的要求,给与孩子的负担多了,过重了,就会让孩子没有时间去休息,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去吸收消化,没有时间来看闲杂书,光忙着学习,做作业了,那当然觉得无比的重了。
习惯的养成。习惯有很多种,你不能在一段时间内,让各种行为都成为习惯,那是很难的,但在某一时段,你可以规定某一行为到位,这一行为成为习惯后,再来规范下一习惯。
2015.4.17
----------------(省略) -----虽然我做得不好,但我的理论还是蛮多的,不要见怪就好 :)在教育上,我个人的做法如下:
一 极尽爱心,耐心、静心
爱除了要给与,还要付出。
日子里,为了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陪伴孩子,引导孩子,也为能静心思考和感悟教育方法上的对与错,可取与不可取;不可取时又应该如何去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我基本上不看电视,不玩手机,少用电脑。当然,也是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有空的时侯,我会去翻看他的学习资料,出一些认为他掌握得不够好的,容易错的题等他有空的时侯做做。
我个人认为小学这6年是很重要的的,特别是1-4年级,是习惯和基础知识的形成阶段。如果小学里基础打不好,到了初中,想进步都很难了,还有,这6年里,小孩的心智不可能成熟,习惯可以改写,多多陪陪孩子,在陪伴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和他一起读书写字,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要做到这些,是很需要爱心,耐心与一颗平静的心的。
有些家长也许会说,我才不这样做呢,我要培养他的独立能力,我个人认为小学阶段,亲子行为更重要。小学阶段,孩子的心是脆弱的,亲子行为会增加他的自信与幸福感。这些记忆融进他的记忆里,伴随着他一生成为他幸福的源泉和受挫时的精神支撑。
在教育过程中 ,于我是这样的一个策划:小学牵着走,初中引着走,高中监督着走,大学放开走。
到了初中,孩子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心智都有所进步了,青春的逆反期和年龄间的代沟让你想陪他,他都不要你陪了,也无法指导他学习,无法去改变一些你认为不好的习惯了。
所以,小学这6年,我很看重,并常常告诉自己:要有耐心,要平心静气。
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以后能不能有出息,我不知道,但我想,起码他们的身心是健康的。
二:对特长和培优,我从不盲目跟风
我的要求不高,只希望孩子能把当下该学的学会,该掌握的掌握,便是一种安慰。能拥有更多的特长,当然更好,而我很清楚,不管是哪一方面,我都没有能力让他出类拔萃,更不想强迫他去学,准确的说,是我做不到,日后他若对什么感兴趣,自然就会钻研,不过强迫他去学也不是什么坏事。钢琴大师朗朗就是他爸强迫出来的作品(他爸对小时侯朗朗说的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你要么选择继续练,要么就跳下去。——此处我不说那么明)朗朗他爸是幸运的,朗朗也是幸运的。
教育专家王金战说,你想让孩子什么都会,什么都懂,就怕最后什么都不精。当孩子精力不济,兴趣锐感的时侯,很可能于无形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我家因为学习的内容单一,所以,学习起来相对的轻松些。古人言:“欲速则不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孩子的成长和大自然的规律是一样的,要遵循,拔苗并不能助长。我更希望孩子们在品性、心态、自信、感悟力、观察力、以及爱思考、灵活性上的完善。
有余力,则学文。
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我会带他学习一些有难度的题和读写一些古诗词。比如毛泽东的《咏梅》《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重上井上冈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偶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的,曹操的,刘禹锡的,周敦颐的------等等。其中最爱毛主席的,他的诗读起来提气,语言中充满了大气、乐观、豪迈的精神,《再别康桥》唯美,《陋室铭》教会人内心从容,淡定,不卑不亢-------接触文学,只为了熏陶一个人的情操和胸襟,因为心态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人幸福的指数。
曾记得有这样一段话:为什么要加强语文教育?语文有修身养性和净化灵魂的作用。在一个人们普遍热爱阅读文学作品的社会里,人的物质欲望更容易得到升华,人的邪念更容易得到遏制,人的过剩精力更容易被引导到高尚的事情上去。如果学生从小培养对优美的语言文字的敏感和热爱,将一辈子受益。
三:及时掌握他的学习情况,营造一种学习气氛
孩子回家后,我的第一件事是翻看他的书包,了解他在学习一天的情况。
他做功课时,我会在一旁边学习他所学的,尽量对他所学的知识有所掌握,只有更好的掌握他所学的,才能指导孩子。
每天通过认真的检查,孩子的哪些题不会做,哪些题很会做,哪些题不够熟练,我心里都会一清二楚。比如第十课的学习:南来北往的客人,他写成了南来北住的客人;打入浪谷,写成打人浪人谷;不住的称赞和欣赏风景容易把下面的贝写成见,针对这些易错的地方,我会放在心里或记下来,做完功课后训练孩子,训练有三种方式:口头问、听写、填空。
怎么问法?比如:住和往字有什么区别?度和席有什么区别?赞和赏怎么组词?它的下半部分都是有什么组成的?不住地称赞是个什么“de”?(的,地,得三个字的用法,我告诉过他)
采取什么方式,我会视情况而定。孩子疲倦时或状态不是很好时,我会用口头的方式,来提高他的兴趣。如果当天动笔的少,我会让他动笔做,这些,我都是灵活掌握,视情况而定。
老师布置或不布置作业,我都不会追求量,但要求,不会的题,一定要弄懂。然后记录下来,下次再做。
方法和原则上是这样的,但有时侯我也把握得不那么好。说到容易做到难,我也是人。
语文的学习更多的内容是靠记忆来完成的。我采取的方法是:互动。拿王维的《杂诗》和成语故事“闻鸡起舞”来说吧。首先,我们各自看上一二遍,然后合上书试着去背,不会的彼此提醒一下,再背二到三遍,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第二步是试着讲解意思,如君自故事乡来,应知故乡事。先给孩子讲解,君,故乡,知----等字词,然后连起来讲,从不会到会,反复几次就熟了。成语故事也是一样的方法。
四:和孩交流的每句话,都要备课。
和孩子交流,该如何去说?说多少?什么时侯说?这些都很重要,否则,话说了达不到效果还适得其反。你的话太多,会让孩子厌烦,你的话在不应该权威时权威了,会让他失去主见。所以,怎么去说,说多少,该如何说,什么时侯说都是很重要的,需要三思而言。
孩子是脆弱的,敏感的,之所以有时侯学不好,往往不是能力问题,也不是不用功,更不是不聪明,而是大人的方式方法不对或大人给与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了。大人的言行对孩子干扰大了,都会严重影响到他的学习效率和发挥。如果把握不好该要如何做,与其乱说乱教,不如选择孔子的“无为而治”。
如何交流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心灵的那一重是很重要的。 教不教得好是一方面,能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又是一方面。这比教得好还重要,身心健康才能谈学习。要做到孩子信任你,认可你,和孩子间的关系应既是父母,又是朋友。相信任何一个家长都 不希望 孩子因为怕或因为不喜欢你而当着你的面一套,背着你又一套,或心里有什么问题时,他不和你交流而是选择沉默或其它的发泄方式,这些都是很不可取的,于身心是不健康的。
五:说说课外阅读
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这种过程在小学里积累得越多越好。孩子喜欢阅读,自然就会见多识广,就会热爱生活,对一些事和物产生更多的好奇和悟性,(这些本来就应属于他们这个年龄)同时,也会对他们未来的竟争产生一种文化沉淀。
要怎么看课外书呢?我也试着引导他去看名著,如国际金奖小说《屋顶上的小孩》《狗来了》《波普先生的企鹅》等等,很多,可他并不感兴趣,也许还没到看这些书的时侯吧?于是,在孩子睡前,我说给他听,他很愿意听,可我坚持不下来。那只好遵循他,毕竟兴趣才是最大的爱好。他喜欢植物大战僵尸的书,我就支持他。因为此书展示的是一些风趣,幽默,科学、历史的东西,并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孩子们都喜欢,就一定有其喜欢的理由。
孩子之所以喜欢这些书,因为他在那里发现了许多许多于他无知的世界,获得课堂上所无法获得的一些知识,比如他前几天所问的“说时迟,那时快”,“刺客”(《来之植物大战僵尸 历史卷》之刺轲刺秦王);有时侯他又会这样问,晋文公重耳是怎么复国的?我回答不知道,他就会说,这都不知道,然后他马上找出《植物大战僵尸 -历史卷》找出来翻到那页让我读;昨天晚上,我问他皇帝除了称自己是“朕”外还有什么称呼?“寡人”他很快就回答出来了;妈妈,你的头发是不是很枯燥?我回答,是的。那是缺乏蛋白质,要吃含有蛋白质的食品。我接着问,那什么食品富含蛋白质?鸡蛋。我说你怎么知道的,他又连忙去把《植物大战僵尸- 科学漫画卷》搬出来了。真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呀!希望他在掌握了更多的知识的同时,会带给他更多的思考
这些书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充实和视野上的开阔,给他的童年带来了乐趣和思想上的放松,何乐而不为呢?
等孩子再大一些,一旦这些浅显的知识满足不了他,那时,他就会主动选择难度更大更专业或者说更有文化品位的书了,这就是由易入难,由浅到深的一个过程吧!
不管用什么方式方法,我们最终的目标都是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日后能成为一个有个性,有智慧,有主见,有毅力、爱思考、有担当的这样的一个人。
后记:说说一些教育现象吧,总听到有些家长张口就说,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太重了,我真不知道重在哪?这所谓的重都是父母给的吧?是父母要求太多太高了吧?学习负担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而是相对的,30斤的担子,让一个小女孩来挑,会很重,很难承受,让我来挑,就会很轻松。孩子学习也一样,学习得是否轻松,是否有效率那得看家长对小孩的要求,给与孩子的负担多了,过重了,就会让孩子没有时间去休息,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去吸收消化,没有时间来看闲杂书,光忙着学习,做作业了,那当然觉得无比的重了。
习惯的养成。习惯有很多种,你不能在一段时间内,让各种行为都成为习惯,那是很难的,但在某一时段,你可以规定某一行为到位,这一行为成为习惯后,再来规范下一习惯。
2015.4.17
文章评论
Frozen_frost
你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