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与律诗

手机日志

  



        古代诗歌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相对古体诗而言的近体诗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
         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通常规定每首八句共四联。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如果仅六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绝句]
         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似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

第一、五言律诗和绝句的韵律


一、五言律诗:通常首句不押韵,其四种常见格式如下:

1、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式 (平起仄收):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鱼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
 

此文中"山"字属平声,末字"后"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 五六句对仗。

2、五律平起首句押韵式(平起平收):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平起平收还需要将首句的第五字和第三字的仄平对换(见红绿字标记).即为:
⊙平,(韵)⊙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春去夏犹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

此文中"居"字属平声,末字"城"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 五六句对仗.


3、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起仄收>: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
         此文中的"月"字属仄声,末字"雪"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对仗。

4、五律仄起首句押韵(仄起平收):需要将首句的第五字和第三字的仄平对换(见红绿字标记).即为:
⊙仄,(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例: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 将军猎渭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

此文:"劲"字属仄声,末字"鸣"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对仗.

注:
1、律诗的韵脚在第二、四、六、八句,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
2、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如若押韵,需对首句平仄进行调整,需要压平声韵.

二、五言绝句:五绝通常不押韵。五绝的平起式和仄起式,则是五律两式中截取的,其四种常见格式如下:

1、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起仄收):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平,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例: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

不感高声语, 恐惊天上
"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2、五绝平起首句押韵(平起平收):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平起平收还需要将首句的第五字和第三字的仄平对换(见红绿字标记).即为:
平平,(韵)⊙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例: 听鼓(李商隐)
城头叠骨, 城下暮江

欲问渔阳掺, 时无祢正
此文首句"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起仄收):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例: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
"日"字属仄声,末字"尽"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4、五绝仄起首句押韵(仄起平收):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仄起平收还需要将首句的第五字和第三字的仄平对换(见红绿字标记).即为:
⊙仄,(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例: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将军夜引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
"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注:
1、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
2、五绝首句一般不用韵,若用韵同样压平声韵,即要将第五字与第三字平仄对换(见红绿字标志).

第二、七言律诗和绝句的韵律


一、七言律诗:首句多数押韵,其四种常见格式如下:

1、七律平起首句押韵式(平起平收):它是在五言"仄起平收"律诗每句的前面加上两个相反的仄声或平声字而成的,兹图示如下:在"仄起平收"格式下,需要将首句的第七字和第五字的平仄对换(见红绿字标记).即为:
⊙平|⊙仄,(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例: <长 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

2、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式(平起仄收):在"仄起平收"格式下,将首句的第七字和第五字的平仄对换(见红绿字标记).即为:
⊙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例: <初加朝散大夫又转上柱国>(白居易)
紫微今日烟霄地,赤岭前年泥土
得水鱼还动鳞鬣,乘轩鹤亦长精
且惭身忝官阶贵,未敢家嫌活计
柱国勋成私自问,有何功德及生


3七律仄起首句押韵式 (仄起平收):它是在五言"平起平收"律诗每句的前面加上两个相反的仄声或平声字而成的,兹图示如下:
⊙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 <书 愤> (陆游)
昌岁那知世事?中原北望气如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

4、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式 (仄起仄收):在"仄起平收"格式下,需要将首句的第七字和第五字的平仄对换(见红绿字标记).即为:
⊙仄|⊙平,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 <喜杨六侍御同宿> (白居易)
    岸帻静言明月夜,匡床闲卧落花
    二三月里饶春睡,七八年来不早
    浊水清尘难会合,高鹏低鷃各逍
    眼看又上青云去,更卜同衾一两


二、七绝:首句多数押韵,七言绝句的平起式和仄起式,则是七律两式中截取的。其四种常见格式如下:

1、七绝平起首句押韵(平起平收)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例: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

2、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起仄收)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例: 《忆扬州》(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 桃叶眉长易觉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



3、七绝仄起首句押韵(仄起平收)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 孤城遥望玉门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

4、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起仄收)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

第三 其它几点说明

一、关于变通的字声,中国古代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这是就七言格律诗而言的。五律平起式的第三字声不能变动或七律仄起式的第五字声不能改动,否则影响诗律,因而对其而言“一三五不论”不适合。

二、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每体各分"平起"和"仄起"两式,共八式,每式的组合不容变动,否则便不成为律诗。如五律平起式“⊙平,⊙仄仄平平”,不能将第二句换为第一句,若改为这样“⊙仄仄平平,⊙平”,则违反律诗押平声韵的规定。又如将五律的组合进行改组,将第一、第二两句重复四次,同样是入律的八句,但这样改组后,声律便单调而无变化了。

三、格律诗一律用平声韵,但读者会发现唐人绝句里有用仄声韵的。诗律虽是严格的,但在不影响整体诗律的前提下,个别之处允许有变通,从唐诗中不难看出,若在其中找出一首诗每字都完全合格式是甚为困难的。以上规则,还需多加比较,细心辨别,力求严守格律,在不影响诗律的情形下个别字可以通融。

四、平(一、二声调);仄(三、四声调);⊙(可平可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