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4集 重点摘要

ωǒの、推薦

 (與大家分享)( 凈宗學院網http://new.jingzong.org 2014.3.13宣讲 )
諸佛出現在世間為什麼?只為一樁事情,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是中國千萬年前世世代代都遵循的方法,其真實利益就是戒定慧。

淨宗法門不需要選擇什麼樣根性,它什麼根性都適合。其他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要看自己是屬於哪一種根性,然后去選擇。

心地清淨、平等了,自然不會犯過失,這叫道共戒、定共戒。如果境界不能提升,定慧不能增長,這一生很難有成就。

古人提出尊師、重道,為什麼尊師?因為重道,尊是尊敬,從誠、敬、清淨心你就能夠契入。

中國老祖宗所謂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後不是說有後代,而是真正要有繼承道統的人出現,道沒絕,一代又一代傳下去。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缺一不可,像鼎之三足,缺少一個它站不起來,我們必須要記得。

中國,宗的意思有三個: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教也有三個意思:教育、教學、教化。連起來,宗教是人類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

宗教,要回歸教育,要互相學習、互相尊重、互相讚揚,不可以互相批評。各個宗教不同,但它的精神、理念、方法、效果,在原理原則上講相同的。

徹底放下,對這個世間一絲不掛,就是把輪迴放下,把三惡道放下。

淨土法門好,雖然有四土、三輩九品,實際上,生到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這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時發的大願,看到十法界一切眾生不平,不平就有怨氣,就是一切罪業的根源。他的世界要平等,平等大家沒有怨氣。

佛說三界統苦,三界最上面講天人,欲界苦苦、壞苦、行苦三种具足;色界沒有欲,沒有苦苦,有壞苦、行苦;無色界沒有欲,没有色身,沒有苦苦、壞苦,但有行苦。

怎樣離苦得樂?信願持名,萬緣放下,保證能圓滿得到。

這個世界的緣處處引誘我們造罪業;極樂世界的緣好,六塵境界統統都是幫助我們提升,到那世界成就快。

现代環保核心是什麼?人心的染污。人心的環保要從哪裡做起?從佛法、從古聖先賢教誨。心裡清淨了,外面環境清淨了。

這個時代被嚴重染污,時代怎麼會染污?人染污。人怎麼會染污?見解跟思想。見解跟思想,就是煩惱跟見,見是見解,見惑,煩惱是思惑,把事情看錯、想錯了。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為什麼無所得?智慧德能相好是本有的,不是得來的,是自己本有的。

戒律是怎麼回事情?釋迦牟尼佛平常生活行為,一舉一動把它記錄下來就叫戒律,不是他故意裝的,是自自然然的。

一切法門都是屬於豎出,只有淨宗念阿彌陀佛這個法門是橫出。如果知道這個法門是橫出三界,逕登四土,我們一定會死心塌地的念佛。

修學大乘,不是淨宗的,但是他能夠把他所修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也能往生。阿彌陀佛心目當中,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哪有分別!所以说,淨宗法門的廣大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

《華嚴經》具足四種無礙: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無障礙法界叫一真法界。有妄想、有雜念,理事有礙,事事更有礙。只要有分別執著,事跟事都有障礙。

一念是多長的時間?一秒鐘有多少個一念?有1600兆個一念。每一念都有物質現象、都有精神現象,也就是佛經上說的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一切物質現象都會看、會聽、都懂得人的意思,我們起心動念它都知道,沒有不知道的。

大徹大悟沒有別的,全靠放下,什麼都要放下,放下就是。

沒有放下是凡夫,放下就是佛菩薩。

清淨平等覺裡頭沒有一物,什麼都沒有,所以他覺,有一樣東西就不覺了。

我們現在只有一尊佛,是什麼?是求生極樂世界,不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有個阿彌陀佛見不了性。所以我們把功夫分成兩段,先取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再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一定在阿彌陀佛會下成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