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韶山 毛泽东人生旅程的关键一步

个人日记

                                                                                        来源: 时间:2009年09月01日 作者:张家康  

  浏阳河弯过了九道弯,

  五十里的水路到湘江。

  江边有个湘潭县啦,

  出了个毛泽东领导人民得解放!

  ……

  一首质朴清新的湖南民歌,在整整一代人的心中荡漾,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使中国天翻地覆,开启新纪元的历史巨人毛泽东,是从湖南省湘潭县的韶山冲走出来的。

  湘南第一龙

  翻开中国历史的煌煌长卷,湖南可谓人杰地灵、尽领风骚。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地质学家利希霍芬在对中国各地考察后,得出结论:湖南是“中国的军人主要出生地,尤其是很多的官员也出生在湖南。忠实、正直、强烈的自我意识加上粗犷、反抗心,更是该省居民的性格特征”。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承上启下,代代相因,形成气势磅礴的精神力量。

  姑且不论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星空上,曾熠熠闪烁着几多璀璨的明星,仅就中国近代史而言,湖南人的历史表现便尤为杰出。

  现代历史学家谭其骧说,近代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如维新变法领袖谭嗣同、唐才常,辛亥革命先驱宋教仁、黄兴、蔡锷……他们都是血气方刚、正义凛然的湖南人,他们的英勇业绩给后人留下一道悲壮的风景,这种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和壮烈的献身精神,已化作春风细雨,滋润着三湘儿女,自然也包括生于斯长于斯的毛泽东。

  韶山位于湘中偏东的丘陵地区,处于湘潭以西,与宁乡和湘乡邻界。相传舜帝南巡时,见此山秀美,遂奏韶乐,引来凤凰朝仪、百鸟和鸣,故而得名韶山。这是个美丽的地方,它“祖西华,面南岳,介三湘而远七泽,发岳麓而控东台”,为“楚南一名山”、“湘南第一龙”。毛泽东自幼便热爱生他养他的韶山,早年在致友人的信中,就曾以散文的优美笔调,描述过故乡的日暮风光:

  一路景色,弥望青碧,池水清涟,田苗秀蔚,日隐烟斜之际,清露下洒,暖气上蒸,岚采舒发,云霞掩映,极目遐迩,有如图画。

  可是,韶山又是个闭塞、落后的山冲。旧时,一条大道纵横境内,路宽不到2米。陆上运输全凭肩挑背负,土车载运。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一首韶山民谣说的再清楚不过:“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户穷。有女不嫁韶山冲,柴棍红薯度一生。”韶山虽穷,可是,这里却“民习勤劳,人尚气节,家好诗书”。

  韶山人自古便有“从军习武”的热情,尤其是清末曾国藩组织湘军,这个小小的山冲,便有数百人投奔湘军,其中数十人捐躯,近30人官至提督、总兵,余下的便都担任中下级官佐。他们回到家乡后,把“忠义血性”的尚武精神播撒在韶山,又经过多少代人的传承,终培育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成为韶山的象征。据《毛氏族谱》记载,毛氏家族中参军阵亡或升官的即达60人,其中正一品提督有3人,3人中的毛有庆和毛正明便是毛泽东的高祖辈和祖父辈,他们成了少年毛泽东心仪和敬仰的英雄。

  毛泽东出生于1893年,第二年即爆发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丧尽了民族的自尊,丢失了国家的主权。毛泽东6岁时,康有为、梁启超等通过光绪皇帝,推行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不幸的是,这场维新变法运动只进行103天,便被慈禧太后血腥镇压了。但是,康、梁变法维新的思想,却使少年毛泽东拓宽了认识中国、感知世界的视野。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期待暴风骤雨的降临;生灵涂炭的劳苦大众,呼唤世纪伟人的产生。诚如恩格斯所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我家分成两‘党’”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只读了2年私熟的农民,17岁便开始担家理事,全凭一双手和一个精明智慧的脑袋,使家业逐渐兴盛起来。毛顺生希望儿子胜过自己,有文化、会算计、会经商、会打官司,长大成人后,能成为韶山冲远近闻名、屈指可数的富商大户。正是这种功利的预期,他才不吝钱财,送毛泽东去私塾读书。

  走过一条艰难困苦的创业之路,毛顺生格外吝啬钱财,以至对待自己的儿子都小气和刻薄。1936年,毛泽东向斯诺说道:“我刚识了几个字,我父亲就让我开始记家里的账。他要我学珠算。……他是一个严厉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可记,他就叫我去干农话,他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常常打我和我的弟弟。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而且给我们吃最次的饭菜。他对雇工作了让步,每月逢十五在他们吃饭时给鸡蛋吃,可是从来不给肉吃,对于我,他既不给肉也不给蛋。”

  毛泽东的成长道路,就一般意义上说,也没有背离“有其父必有其子”的古训。父亲刚毅顽强的精神、勤劳俭朴的作风、倔犟暴躁的性格,都在他的身上铭下深深的印记。他对父亲的粗暴、刻薄、吝啬,一直在感情上格格不入,正是在与父亲的抵牾和碰撞中,他的强烈的个体意识才能得以进发和升华。10岁的那年,他为反抗私塾老师的打骂,朦胧中有一种走出山冲的意念,竟独自一人向着县城的方向走去。可是,跑了3天,也只是兜了个圈子。当他被家人找回时,父亲和那位塾师一改往日的态度,变得迁就温和多了。

  还有一次,父亲当着客人的面骂他“懒而无用”。他一气之下跑出家门,父亲紧随其后追赶,他跑到河塘边以“投塘”相威胁,父亲不知所措,只得向他让步。数十年后,毛泽东在回忆此事时还兴趣盎然地说:

  我从这件事中认识到,当我用公开反抗的办法来保卫自己的权利的时候,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保持温顺的态度,他只会更多地打骂我。

  父亲的粗暴蛮横,使他产生自卫和反抗的情绪,他说:“我越来越恨他。”同时,他又在不断地自我完善,他说:“这大概对我也有好处,它使我在工作上非常勤快,记账也仔细了,免得被他找到把柄来批评我。”而更有意义的是,在父亲的过于苛刻的规约下,他少年老成,更具有独立意识和反叛精神。

  母亲文七妹勤劳善良,是中国农村妇女中极具典型的代表。在毛泽东之前,文七妹曾生2子,都不幸夭亡。毛泽东降生后,文七妹唯恐他早天,开始虔诚地奉佛信菩萨,并让毛泽东拜娘家的一块大石头为干娘,将毛泽东小名取为“石三”,自幼便对他格外宠爱和呵护。正是因为有了这道保护屏障,少年毛泽东才敢于与父亲争执、辩驳,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家分成两‘党’。一个就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我母亲和弟弟组成。”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依德说:“一个为母亲特别钟爱的孩子,一生都有身为征服者的感觉;由于这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导致真正的成功。”

  母亲的宠爱确实使毛泽东树起自信心,当他在与父亲的对峙中,这种自信心便更为坚定,从而为他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培养确立了既定的方向。

  他“叫我们冲锋”

  1902年,毛泽东已经9岁了,父亲将他从外婆家接回韶山,交与南岸私塾邹春培先生读书。他在这里读过《三字经》、《幼学琼林》、《论语》、《孟子》、《中庸》、《大学》。毛泽东有悟性,又勤勉,很快便能口诵心解。说起毛泽东的悟性,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一个夏日的早晨,邹先生因事外出,特意交待学生们静心温习功课,并预习《论语·先进》篇中的一章,即,“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里是说,孔子和他学生讨论志向,当问到曾点时,曾点说,暮春已至,人们都已换上春衣,轻松舒适。如果能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去划水,然后唱唱歌、跳跳舞,尽兴而归,那是多么惬意的啊!孔子听后也禁不住赞叹道,我和曾点的想法是一样的。

  毛泽东诵读到这里时,全身燥热,心中痒痒,便招唤小伙伴们同去池塘游泳。当邹先生回到蒙馆时,发现阁楼上了无一人。此时,学生们正在戏水弄波,玩得开心。他恼怒的来到池塘边,冲着学生们吼道:“孺子不可教也!”他知道毛泽东是领头者,本打算重罚。可是,那句“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着实让邹先生犯了难,他知道,这个能言善辩的“石三伢子”,定会以此而反唇相讥。他沉吟良久,在黑板上写上“濯足”两字,让毛泽东来对,如若对不上,则加重处罚。毛泽东略加思索,便从容答道:“修身。”

  时过半个世纪,毛泽东和他的同学在中南海相会时,还谈起这件事,他说:“那个‘修身’就是修心养性,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礼记·大学》上讲:‘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先生批评我们不该玩水,我们说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提高修养。先生当然拿我们没有办法。”

  
  这之后,毛泽东还在关公桥、桥头湾和钟家湾私塾读书。1906年,他来到韶山井湾里私塾读书,塾师是比他长8岁的同宗大哥毛宇居。据曾和他同在毛宇居门下读书的郭梓材回忆:“泽东同志从小异常聪慧,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不喜欢读《三字经》,也不读《四书》。为了要他背书,他就和老师‘造蛋’。他喜欢看各种小说。那时,他虽是一个仅仅十多岁的小孩,但在我们心目中已是一个公认的领导者了。他不但带领我们和老师造反,反对背书;平日游戏,他也组织我们排队打仗,由他当指挥,发号施令,叫我们冲锋。”

  他不满意“宇居大哥”的呆板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先生讲课时,只要稍不注意,他就将小说拿到课本下面,偷偷的阅读。一次,他正聚精会神地阅读《三国演义》时,毛宇居突然出现在他的身后,将他拉到天井旁罚站,限令以天井为题做首诗,并说:“做得好便罢,做的不好,我不但要打你的屁股,还要告诉你的父亲,让他处罚你。”话音刚落,一首《赞天井》便随口而出: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大。

  从“修身”对“濯足”,到《赞天井》的即兴诗,他的胸襟已迥异于一般乡村少年。“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大。”毛泽东的幼小心灵已开始躁动,不甘心自我禁锢在这个闭塞的小山冲。他后来也回忆说: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我爱的是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

  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隋唐》、《三国》和《西游记》。

  中国古典作品所张扬的杀富济贫、除暴安良、济国安邦的英雄主义精神,使少年毛泽东徜徉在那早已逝去的可歌可泣的历史长河中,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已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浸渍在他的热血之中,成为他魂牵梦萦的彼岸世界。

  毛泽东不是喜读历史书吗,毛宇居便因材施教,单独指导他读《左传》之类的经书。这部由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著的编年史,记录了当时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毛泽东一反怕读经书的习惯,反复诵读,细心体悟,且由此对历史产生浓郁的兴趣,终身不渝。他对历史的融会贯通、古为今用,以至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的一生事业的奠基,他的宏大的思想体系,都因他的历史观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坐待时机自主张”

  在井湾里私塾读了10个月的书,父亲便把他召回家。白天在田间劳动,晚上还要在欲闪欲灭的豆油灯下记账,生活环境显然比以前艰苦多了,这对一个只有14岁的少年来说,无疑是一次生活的挑战。在困难面前,毛泽东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学习和生活的信念。1907年夏,他所作的《咏指甲花》一诗,便比较形象地反映出他在这一时期的思想脉搏。

  百花皆竟放,指甲独静眠。

  春季叶始生,炎夏花正鲜。

  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

  万草披日出,惟婢傲火天。

  渊明独爱菊,敦颐好青莲。

  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

  毛泽东一生的浪漫主义情怀,正是来自于少年的豁达、自信的人生态度的培养。他虽没有固定的读书环境,可他的读书范围却比课堂更为宽泛。表兄文运昌常借给他许多书籍,以充实他百无聊赖的耕读生活。这些书中,他最爱读的是《盛世危言》和《校邠庐抗议》。《盛世危言》主张设议院,办商务,讲农学,兴学校,使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畅其流。提出“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学习西方的原则;《校邠庐抗议》则对外国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表示不满,并提出一些富国强兵的主张。少年毛泽东还由此知道,世界的中心并非是大清帝国,在它的西方还有一些和东方全然不同的、强盛、进步的国家,它们对中国早已是虎视眈眈,中国已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耕读生活,无羁无束;农事之暇,闲逸恬淡。在享受收获的喜悦和欢畅之余,他并没有真的隐逸和满足,仍然是“坐待时机自主张”,殷切地期望着学业的恢复,憧憬着理想抱负的实现。这期间,他所写的农事杂言诗,最能展示其生活的境况和心路历程:

  耕田乐,天天有事做。

  近冲一墩田,近水一墩望,

  多年副产积满仓。

  农事毕,读书甚馨香,

  坐待时机自主张。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1909年,父亲同意结束他的务农生活,让他去乌龟井私塾读书。他在这里只读了半年,便又去东茅塘私塾读书。毛麓钟是这所私塾的先生,论辈份毛泽东还应叫他堂叔。毛麓钟与毛泽东很投缘,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还辅导毛泽东读《史记》、《纲鉴类纂》、《汉书》等古籍。毛麓钟是位有思想、有阅历的知识分子,课余闲暇时,还向毛泽东坦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鼓励毛泽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期间,毛泽东还常和一位叫李漱清的先生来往。这位有着强烈的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他的一些思想主张在封闭的山冲,很难为村民所理解。可是,毛泽东却“钦佩他,赞成他的主张”。在和毛泽东的接触交谈中,李漱清看出毛泽东是一个有报负、有思想、有出息的青年。他介绍毛泽东读一读《论中国有被列强瓜分之危险》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给毛泽东的印象极深,多少年后,仍然是那么的记忆犹新:现在我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它叙述了日本占领台湾的经过,朝鲜、越南、缅甸等国被外国侵占的情况。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

  丧。我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李漱清还鼓励毛泽东走出山冲,出外求学,做个有作为的男子汉。这些话正中毛泽东的下怀,他早有外出求学的意念。

  彭铁匠是一个英雄

  在阅读中国古代小说时,一个问题总是萦绕在他的脑际,那就是,为什么所有的书都不写农民。一个农家少年的思维竟如此深邃,可见少年毛泽东已经站在他的同代人的前列。毛泽东为此愤愤不平,他之所以那么爱读《水浒》,就是因为,《水浒》中官逼民反、杀富济贫的故事,时常引发少年毛泽东的思想共鸣。《水浒》中贫富不均、为富不仁的现象,他在现实社会里触目可见,那些除暴安良的英雄豪杰是他敬仰的英雄。他在和斯诺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花了很长的篇幅,讲到了一个姓彭的铁匠:韶山一个秘密会社哥老会的会员们同本地的一个地主发生冲突。他到法院去控告他们。由于他是个有势力的地主,所以很容易地通过贿赂得到一个对他有利的判决。哥老会的会员败诉了。但是他们并不屈服,他们起来反抗地主和政府,并撤到山里,在那里建立堡寨……起义的领袖,是一个叫做彭铁匠的人。最后他们被镇压下去了,彭不得不逃亡,后来他终于被捕并被斩首,但是在学生们的心目中,他是一个英雄,因为大家都同情这次起义。

  1910年4月,长沙等地遭灾,粮食颗粒不收。可是,官商一体,乘机囤积粮食,粮食价格一日高于一日,平民百姓惟有望米兴叹。愤怒已极的长沙饥民,蜂捅至巡抚衙门,要求平粜救灾,但却遭到血腥镇压。这一惨烈的事件使毛泽东感触极深,他认为那些饥民,“也是些像我自己家里那样的普通人,对于他们受到的冤屈,我深感不幸”。毛泽东自幼便同情弱者,乐于扶危济困。长沙饥民事件后,这种朴实的感情,已经升华为对整个下层民众的忧患意识,并由此而产生出解救他们的思想冲动。  “孩儿立志出乡关”

  毛泽东已是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青年,可足迹所及也只是韶山和外婆家唐家圫,风闻传来的山外事物,时时刺激和召唤着他,具有神奇的魔力。他极想走出山冲,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早从表兄文运昌处知道,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是所新学堂,它的课程设置极具维新意识。毛泽东心驰神往这所新学堂,可父亲就是不同意。

  这次,毛泽东没有和父亲正面冲突,而是请来了李漱清先生、舅父文玉清、堂叔毛麓钟和表兄王季范。这几个乡下很有脸面的人物,一再解说,毛顺生终于被说服了。毛泽东就要离开闭塞、落后的山冲,奔向一个未知的新世界,这将是他人生历程的重大转折。临行前,他给父亲写了一首诗,以表明抱定宗旨、学业有成的决心。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他带着欣悦的心情到东山小学堂读书。不久,他却感到懊丧和不快。因为,这里的一些富家子弟,满身的纨绔气,看不起穿着寒酸的毛泽东。时过多少年,他还忘记不了当年的感受:“我在精神上感到很大的压抑。”他藐视那些衣着华丽、胸无大志的富家子弟。他在周遭的逆境中沉稳冷静,并以蛙为题写了一首诗自勉。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便是毛泽东的风格,这个在班级个头最高、身体结实的青年,在困境中审时度势,引而不发,小怯大勇,敢为人先。他悟性颖慧、学而不厌,学习成绩总是居于领先地位,老师和同学对他也已是刮目相看了。<

  国文教师贺岚岗尤为喜爱毛泽东,他知道毛泽东偏爱历史,特意买了一部《了凡纲鉴》送给毛泽东。青年毛泽东特别爱读中国历代帝王的传记,其中的尧、舜、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等,尤为他敬重和仰慕。通过读他们的传记,他的关心国事、与闻政治的热忱日甚一日。

  不久,他又从同学肖三处借来《世界英雄豪杰传》,读过这本书后,他对外国的一些著名政治家,如拿破仑、叶卡特琳娜女皇、彼得大帝、华盛顿、林肯和格莱斯顿、卢梭、孟德斯鸠等敬慕不已。他对肖三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高丽、印度的覆辙。你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东山小学堂读书期间,他从表兄文运昌处借得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这是他最喜爱的报刊。这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报刊,以宣传君主立宪,提倡民权为主要内容。他对梁启超发表的《新民说》看得格外仔细,在“论国家思想”一节上,他写了如此批语:“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一个初涉世事的青年学子,第一次发表的关于国家政治的论点,竟然敢于对沿袭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政治制度,提出质疑和宣战,其胆略和见识,在他所生活的那一时空背景下,可谓独步众人之先。梁启超的“新民说”即“变化民质”的主张,使他心悦诚服,他后来组织“新民学会”,其思想滥觞概缘于此。

  “到中流击水”

  1911年春,贺岚岗先生要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教书,毛泽东也随之来到长沙读中学。长沙是革命党人特别活跃的地方,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呼声特别强烈,这里的社会氛围和革命气象,确实使毛泽东耳目一新。

  他的思想又一次产生质的飞跃,从而抛弃了信奉的维新思想,开始细心阅读鼓吹革命的《民立报》。黄花岗起义的消息传来时,毛泽东更是热血奔涨,他说:黄兴在广州起义,全国震动。消息到湘,学生界中之抱革命主义者,已跃跃欲试。

  毛泽东行动起来了,他和另一同学首先剪去自己的辫子,并强制十几个人也剪掉辫子,以表示对满清王朝的抗议。

  武昌起义后,他还到长沙的新军中当了名列兵。半年的军旅生涯,除参加军事训练外,就是如饥似渴地阅读书报,这些书报是他省吃俭用,从每月7元的军饷中订购的。他从当时鼓吹革命的《湘汉新闻》上,第一次看到“社会主义”的新名词。不久,又读了江亢虎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小册子,开始对社会主义产生浓厚的兴趣。

  1912年2月,毛泽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他在这所学校读了半年,借阅了《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写了不少文章,其中《商鞅徙木立信论》,最能体现他思辩务新的少年哲人风度,文章联系社会现实指出,要取信于民,开发民智,必须以法治国。说:“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之善与不善,关系到能否“利国福民”。他称赞商鞅是首屈一指的“伟大之政治家”。

  国文教师柳潜在批阅此文时,一击二叹,啧啧称奇,欣然批曰:“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历史真的应验了这位国文教师的预言,毛泽东由少年到青年,眼界日益开阔,知识日益丰富,历史的使命和宏伟的抱负,使他走出韶山,走出长沙,走入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大潮之中,“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真的成就为一代伟人.

  摘自:《党史天地》2007年第6期
    
                                                                                                  来源:    天下韶山毛泽东旗帜网




文章评论

斗笠老人

@{uin:584078432,nick:月上人间} 端午节快乐[em]e177[/em][em]e7150[/em][em]e7150[/em][em]e183[/em]

斗笠老人

@{uin:584078432,nick:月上人间} [em]e7150[/em][em]e177[/em][em]e183[/em]节日快乐!

斗笠老人

@{uin:584078432,nick:月上人间} [em]e7150[/em][em]e7150[/em]端午节快乐!

斗笠老人

@{uin:1183167511,nick:马上花钱} @{uin:652698839,nick:四季平安} @{uin:584078432,nick:月上人间} @{uin:2513253601,nick:艳子} [em]e7150[/em][em]e7150[/em][em]e183[/em][em]e183[/em]

斗笠老人

@{uin:646225729,nick:达娃珠玛} [em]e7150[/em][em]e183[/em]

斗笠老人

@{uin:2225937022,nick:快乐老爷} [em]e160[/em][em]e181[/em]

斗笠老人

@{uin:2225937022,nick:快乐老爷} [em]e160[/em][em]e181[/em]

[url=http://soso2.gtimg.cn/sosopic_f/0/4899949841966230006/150][img,150,62]http://soso2.gtimg.cn/sosopic_f/0/4899949841966230006/150?pt=3&ek=1&kp=1&sce=0-12-12[/img][/url]

[url=http://soso2.gtimg.cn/sosopic_f/0/4899949841966230006/150][img,150,62]http://soso2.gtimg.cn/sosopic_f/0/4899949841966230006/150?pt=3&ek=1&kp=1&sce=0-12-12[/img][/url]

斗笠老人

@{uin:2225937022,nick:快乐老爷} @{uin:1183167511,nick:马上花钱} @{uin:646225729,nick:达娃珠玛} @{uin:2513253601,nick:艳子} @{uin:1378020180,nick:枫叶} @{uin:2513253601,nick:艳子} @{uin:2225937022,nick:快乐老爷} [em]e7150[/em][em]e7150[/em][em]e160[/em][em]e160[/em][em]e18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