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肯学、能做到叫“请佛住世”
恩师教诲
真肯学、能做到叫“请佛住世”;真喜欢听叫“请转法轮”
2014-11-26 净空法师 净土释疑网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383集 2013年8月8日讲于香港
真正把五大类的错误见解放下了,这才入佛门
智慧是根本,智慧的作用是德行,智慧的示现是相好。前面所讲的宫殿依正庄严、相好,那我们怎么没有了?“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从这一句,答案就显出来了。我们有极乐世界同样的依正庄严,为什么现在不见了?正如佛所说的,“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世尊为我们所示现的,断烦恼、破执着,第一个执着就错了,把这个肉身当作自己,坚固的执着不放,这个是一切烦恼的大根大本。智慧变成烦恼了;德能变成造业了;相好变成六道轮回了,这是我们干的。释迦牟尼佛在这种环境里头的示现,我们知道佛的心、佛的愿,如何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佛做的事业。佛示现不为别的,就为这个——怎样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所以世尊住世八十年,一切示现统统是佛事、是教学。世间人执着,他破除执着;世间人有执着“身见”,许多错误的见解;他教我们把这些错误见解统统放下。第一个就教我们放下“身见”,“身为苦本”,身先放下了,才能够离苦得乐。
最难放下的东西,而学佛头一个课题,就是放下五大类的“见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个五种,包括我们所有对一切人、事、物错误的看法。真正把这五大类的错误见解放下了,这个人才入佛门。小乘须陀洹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入门了,小学一年级了,位子虽然很低,我们在学习的时候称这个位次叫“小小圣”。记住,他是圣人、他不是凡夫,圣人里面最小的、地位最低的。凡圣有很大的不同,凡夫是无限期的搞六道轮回。记住,无限期。如果证得“小小圣”,他就有期,在六道搞轮回多久?经上告诉我们,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小小圣”在世间,他绝不会堕三恶道,等于说他得到了保证。他在人间,人间寿命到了,他生天上;天上寿命到了,他又到人间来了,他只有人间跟天上这个两道,交互在学习,证得阿罗汉果,他就脱离六道轮回了。那么这个我们要晓得,在大乘佛法里面,他是属于“十信位”。“十信”有十个位次,阿罗汉断烦恼的功夫跟“七信位”平等,“七信位”的菩萨。所以“十信”实在讲就是十法界,前面是六道;“七信”是等于阿罗汉;“八信”等于辟支佛;“九信”等于菩萨;“十信”心满,真成佛了。“十信”心满,往上提升,初住菩萨,圆教。圆教初住就是法身菩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我们要知道、要清楚。
学佛,自己在什么地位,很清楚。那我们今天学佛学这么多年了,有没有证到“初信”?没有!为什么没有?我们这五种“见惑”没破,还是执着身是“我”,还是执着一切法对立。我跟人对立,我跟事对立,我跟一切万物对立,这个对立是“边见”,错误的!那么真正大乘教里面,小乘教不对立,他事上做到了,理上没透彻,为什么要放下“边见”、“见取”、“戒取”,为什么要放下?他做到了,事上他做到了,理上没透。大乘是理、事统统透了,事上放下了,跟阿罗汉一样,理比阿罗汉高,他智慧开了,他知道为什么。
学佛没有做到,就没有入门
我们今天也知道,我们知道,没放下,这什么?这叫“解悟”,不是“证悟”。“解悟”从哪儿来?从经教上来的。经读得多、教听得多,知道了。知道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知道,我们也能说得出来,没做到。佛法没有做到,就没有入门。清凉大师判《华严》四分“信、解、行、证”,我们今天学佛,做到前面两个字“信”、“解”,只做到这两个字,“行”没有,“证”当然更没有了。你看看,放下五种错误的看法,就是五种“见惑”,“惑”是迷惑,迷了我们的本性,证须陀洹,他有“行”、有“证”。不能小看小乘,我们比不上它,小乘初果我们都比不上,人家真正有“戒”、有“定”、有“慧”,我们今天这三个都没有。今天这个世间,小乘同学我们见过,我们有过往来,他们有“戒”,“定、慧”少了。有“戒”,没有得“定”,就没有证果。那么换句话说,须陀洹果没证到。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小乘四果、四向。那我们见得不少,大概都是初果向。初果有没有证得?没有证得。我位次不能不知道,知道位次,不敢生傲慢心,自然会谦虚。对自己,会勉励自己要精进、要努力。我们从“解”,“解”之后要真干,要真正有“行”、有“证”,这才真正是佛门弟子。佛门弟子值得人尊敬,不但人尊敬,诸天尊敬你。人没有“定、慧”,不认识你;天人他认识你,你证到什么阶层他都知道。真正须陀洹,诸天见到都恭敬,礼拜、供养。那换句话说,我们这五种“见惑”没有放下,
所以真正在末法时期想成就,除了净土“信、愿、持名”这个法门之外,没有第二个法门,这是我们要重视的。这个法门要有把握往生,还得放下;如果不放下,临命终时,绝大多数的人会产生障碍。那么这个障碍现前,你不能往生了。不能往生,你随业流转,你到哪一道去?看你最后那一念。最后这一念是善念,你生三善道;如果是恶念,那就生三恶道,最后一念。最后这一念心要靠平常锻炼,养成习惯才好。养成一个善心、善行的习惯,要把心量拓开。这样的人学佛,我们不能保证他往生,我们没这个能力,但是我们可以说这个人来生决定不堕三恶道。虽然“我”还没有放下,他没有“贪、嗔、痴、慢”,没有贪心,贪名、贪利、贪财、贪色,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他没有贪心,他绝不堕恶鬼;他没有嗔恨,你毁谤他、你羞辱他、你陷害他、你障碍他,他没有怨恨心,不生嗔恚,他就不堕地狱;他对于一切现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迷惑、不颠倒,他决定不堕畜生。这个是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观察一个人,这个人没有“贪、嗔、痴”,这个人是个好人,“五伦、五常、八德、十善”他做到了,如果他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人决定得生。
真肯学、能做到叫“请佛住世”;真喜欢听叫“请转法轮”
我们用“老实、听话、真干”这六个字对佛菩萨,佛菩萨的应化身就常住世间;如果这六个字没有,佛菩萨会走开,为什么?他缘没有了。缘没有了,这个“感”没有了,“应”就不存在了。必须要有人真干,真的依教奉行,他才能常住;不是我天天求他,这个没用处。天天看他,看他什么?向他学习,他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典型。看他什么?看他放下万缘,样样能放下。这个要学。看他“持戒”、看他“精进”、看他“忍辱”、看他“禅定”,“定”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他如如不动,他不受外面境界干扰。所以这是我们榜样。真肯学,这叫“请佛住世”;真喜欢听,“请转法轮”;真做到,“请佛住世”。佛法里头这些理、事,总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知道怎样成就自己、怎样帮助别人。帮助别人里头,第一殊胜的就是“请转法轮”、“请佛住世”。缘成不成熟,全在真干。真学、真干,前面就是真正相信、真正有愿,这个才起感应道交的作用。
那么经行是生活当中最常见的。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吉祥云比丘,代表初住菩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个就是到他那里参访,他在经行,他经行是念阿弥陀佛。第一参,我们要特别重视,为什么?古人所谓的先入为主,第一个是先入,代表善财童子主修的法门。善财修什么?“般舟三昧”。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传授他念佛法门,跟他讲了二十一门。二十一门一展开,就是无量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妙极了!所以善财行道,五十三参就是他的行道,他做表演给我们看。
五十三参内容是参访这个世界男女老少、各行各业
五十三参内容是什么?这个世界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去拜访,他去参究,去参学、去研究,成就他的“后得智”。“后得智”是什么?无所不知,这才能教化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品类不齐,所以佛开无量法门,接引无量不同的根基,帮助他成就。成就,决定是“一门深入”,真成就!最后他归到什么地方?所以这一头一尾最重要,最后一位善知识,第五十三位——普贤菩萨,普贤修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就明白了,善财学什么法门?净土法门,彻始彻终。当中经历的五十一门,代表无量法门、一切法门。一切法门他都看、他都听、他都了解,他不学,他没有受影响。这一切法门成就他“权智”,就是无所不知。他从念佛开始,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善财到极乐世界去了。
我学佛学了三十年,《华严经》讲过两遍,都没有发现这个秘密。第二遍讲了一半,就有一天想起:文殊、普贤、善财童子他们是修什么成就的?把《华严经》搬出来,细心地去观察发现了,原来文殊、普贤、善财童子统统都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圆满无上菩提。这样我对净土才生信心。以前虽然不排斥、不批评,很尊重它,但是不肯学它。为什么?没搞清楚。这是什么?知识分子的毛病。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死心塌地归心净土了。
“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不能坐、不能躺,你能做得到吗?
经行,一个是很好的运动,健康长寿;第二个是防止昏。昏沉重的时候,坐在那里打瞌睡,走动,防止昏沉,所以可以养身、可以疗病,对健康长寿有帮助。
“《玄赞二》云:‘于中往来,消食诵经。’”
或者在庭院里边,或者是在佛堂里面,在里面绕佛。“消食”,道场,一般道场饭后一定是经行,吃完饭之后一定是大家在一起绕佛,听维诺指挥,通常是绕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然后做回向,这才解散。
“如经布绡(xiāo)之来去,故言经行。”
这个“绡”是生丝,这是讲古时候的织布。古时候织布完全是人工,把丝线缠在绡里面,从这边丢过去,这边再丢回来,这样子织成布。经行也是如此,从这里走过去,再走回来,这个方式。吉祥云比丘,他在山头,是在野外,也是用经行的方式。
“般舟三昧”,现在有人想修,来问我,我跟他讲很难、太难了!“般舟三昧”一期是九十天,不是短时间。九十天当中不能坐下来,不能躺着,它叫“佛立三昧”,“立”是站着。只可以站着,只可以走动,不能坐、不能睡觉,九十天,你能做得到吗?
我们自己真正想成就,得找个真正清净环境修学
中国古人造字,字里面会意的字太多了,六书里头会意的这个字太多了,你看它这个形状,懂得它的意思。现在没人教你,你能够专注,你能够制心一处,一看就晓得它什么意思。必须要晓得,中国古圣先贤都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智慧,不是知识,是智慧;现在人学东西学得很多,是知识,不是智慧。所以学了几十年,还都没学懂,产生很多错误的观念,那不是经论上的,不是古人,是自己的。开经偈上说“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说得好!如何“愿解如来真实义”?“制心一处”就做到了。所以道场,我们这不是个道场。真正道场,道场是清净、庄严,人再多,住两三千人,你进入里头,像没有人一样,听不到一点声音,那叫道场。办事的人员在外院,就是说他有办公室,那是“执事”、工作人员。接待宾客、解答疑问,他们在外面;里面是清修道场,内院。内院,闲杂人不能进去。烧香、拜佛在外院。大雄宝殿建的在外院,那是为大众建立的;内院是为修行人建造的。
所以现在修行难,没道场!我们自己真正想成就,得找个真正清净环境,于外面隔绝。不能完全隔绝,就是事情越少越好,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现在最麻烦的,这手机,头号魔王!它叫你心定不下来,无量你在什么地方,玲一响,你马上就要接,你这个心怎么能定得下来?所以电视、网络、手机要统统把它放下,你才能恢复到清净。非万不得已,不要跟人打电话。道场没人来,没人来好啊!清净、庄严。古人把道场建到深山,人迹罕至没有路,走上去很辛苦,所以“无事不登三宝殿”,没人愿意上去,修行人才能得到清净。
“审虑即是实了知义。”
真实了知。
“如说心在定,能如实了知。”
这叫静虑。
“又思惟修者,指因而言。”
从因上说的。
“一心思惟研修,是为因。”
这动机。我们真想修行,“一心思惟研修”。“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中国古人这个方法妙绝了;“读书千遍,其意自见”,一千遍,意思没有开悟,再一千遍,还没开悟,再一千遍,决定到开悟为止,你决定能开悟,没有不开悟的道理。不开悟,是你的心还是有妄想、有杂念、有疑惑,这个干扰着你。
2014-11-26 净空法师 净土释疑网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383集 2013年8月8日讲于香港
真正把五大类的错误见解放下了,这才入佛门
智慧是根本,智慧的作用是德行,智慧的示现是相好。前面所讲的宫殿依正庄严、相好,那我们怎么没有了?“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从这一句,答案就显出来了。我们有极乐世界同样的依正庄严,为什么现在不见了?正如佛所说的,“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世尊为我们所示现的,断烦恼、破执着,第一个执着就错了,把这个肉身当作自己,坚固的执着不放,这个是一切烦恼的大根大本。智慧变成烦恼了;德能变成造业了;相好变成六道轮回了,这是我们干的。释迦牟尼佛在这种环境里头的示现,我们知道佛的心、佛的愿,如何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佛做的事业。佛示现不为别的,就为这个——怎样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所以世尊住世八十年,一切示现统统是佛事、是教学。世间人执着,他破除执着;世间人有执着“身见”,许多错误的见解;他教我们把这些错误见解统统放下。第一个就教我们放下“身见”,“身为苦本”,身先放下了,才能够离苦得乐。
最难放下的东西,而学佛头一个课题,就是放下五大类的“见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个五种,包括我们所有对一切人、事、物错误的看法。真正把这五大类的错误见解放下了,这个人才入佛门。小乘须陀洹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入门了,小学一年级了,位子虽然很低,我们在学习的时候称这个位次叫“小小圣”。记住,他是圣人、他不是凡夫,圣人里面最小的、地位最低的。凡圣有很大的不同,凡夫是无限期的搞六道轮回。记住,无限期。如果证得“小小圣”,他就有期,在六道搞轮回多久?经上告诉我们,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小小圣”在世间,他绝不会堕三恶道,等于说他得到了保证。他在人间,人间寿命到了,他生天上;天上寿命到了,他又到人间来了,他只有人间跟天上这个两道,交互在学习,证得阿罗汉果,他就脱离六道轮回了。那么这个我们要晓得,在大乘佛法里面,他是属于“十信位”。“十信”有十个位次,阿罗汉断烦恼的功夫跟“七信位”平等,“七信位”的菩萨。所以“十信”实在讲就是十法界,前面是六道;“七信”是等于阿罗汉;“八信”等于辟支佛;“九信”等于菩萨;“十信”心满,真成佛了。“十信”心满,往上提升,初住菩萨,圆教。圆教初住就是法身菩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我们要知道、要清楚。
学佛,自己在什么地位,很清楚。那我们今天学佛学这么多年了,有没有证到“初信”?没有!为什么没有?我们这五种“见惑”没破,还是执着身是“我”,还是执着一切法对立。我跟人对立,我跟事对立,我跟一切万物对立,这个对立是“边见”,错误的!那么真正大乘教里面,小乘教不对立,他事上做到了,理上没透彻,为什么要放下“边见”、“见取”、“戒取”,为什么要放下?他做到了,事上他做到了,理上没透。大乘是理、事统统透了,事上放下了,跟阿罗汉一样,理比阿罗汉高,他智慧开了,他知道为什么。
学佛没有做到,就没有入门
我们今天也知道,我们知道,没放下,这什么?这叫“解悟”,不是“证悟”。“解悟”从哪儿来?从经教上来的。经读得多、教听得多,知道了。知道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知道,我们也能说得出来,没做到。佛法没有做到,就没有入门。清凉大师判《华严》四分“信、解、行、证”,我们今天学佛,做到前面两个字“信”、“解”,只做到这两个字,“行”没有,“证”当然更没有了。你看看,放下五种错误的看法,就是五种“见惑”,“惑”是迷惑,迷了我们的本性,证须陀洹,他有“行”、有“证”。不能小看小乘,我们比不上它,小乘初果我们都比不上,人家真正有“戒”、有“定”、有“慧”,我们今天这三个都没有。今天这个世间,小乘同学我们见过,我们有过往来,他们有“戒”,“定、慧”少了。有“戒”,没有得“定”,就没有证果。那么换句话说,须陀洹果没证到。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小乘四果、四向。那我们见得不少,大概都是初果向。初果有没有证得?没有证得。我位次不能不知道,知道位次,不敢生傲慢心,自然会谦虚。对自己,会勉励自己要精进、要努力。我们从“解”,“解”之后要真干,要真正有“行”、有“证”,这才真正是佛门弟子。佛门弟子值得人尊敬,不但人尊敬,诸天尊敬你。人没有“定、慧”,不认识你;天人他认识你,你证到什么阶层他都知道。真正须陀洹,诸天见到都恭敬,礼拜、供养。那换句话说,我们这五种“见惑”没有放下,
所以真正在末法时期想成就,除了净土“信、愿、持名”这个法门之外,没有第二个法门,这是我们要重视的。这个法门要有把握往生,还得放下;如果不放下,临命终时,绝大多数的人会产生障碍。那么这个障碍现前,你不能往生了。不能往生,你随业流转,你到哪一道去?看你最后那一念。最后这一念是善念,你生三善道;如果是恶念,那就生三恶道,最后一念。最后这一念心要靠平常锻炼,养成习惯才好。养成一个善心、善行的习惯,要把心量拓开。这样的人学佛,我们不能保证他往生,我们没这个能力,但是我们可以说这个人来生决定不堕三恶道。虽然“我”还没有放下,他没有“贪、嗔、痴、慢”,没有贪心,贪名、贪利、贪财、贪色,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他没有贪心,他绝不堕恶鬼;他没有嗔恨,你毁谤他、你羞辱他、你陷害他、你障碍他,他没有怨恨心,不生嗔恚,他就不堕地狱;他对于一切现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迷惑、不颠倒,他决定不堕畜生。这个是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观察一个人,这个人没有“贪、嗔、痴”,这个人是个好人,“五伦、五常、八德、十善”他做到了,如果他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人决定得生。
真肯学、能做到叫“请佛住世”;真喜欢听叫“请转法轮”
我们用“老实、听话、真干”这六个字对佛菩萨,佛菩萨的应化身就常住世间;如果这六个字没有,佛菩萨会走开,为什么?他缘没有了。缘没有了,这个“感”没有了,“应”就不存在了。必须要有人真干,真的依教奉行,他才能常住;不是我天天求他,这个没用处。天天看他,看他什么?向他学习,他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典型。看他什么?看他放下万缘,样样能放下。这个要学。看他“持戒”、看他“精进”、看他“忍辱”、看他“禅定”,“定”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他如如不动,他不受外面境界干扰。所以这是我们榜样。真肯学,这叫“请佛住世”;真喜欢听,“请转法轮”;真做到,“请佛住世”。佛法里头这些理、事,总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知道怎样成就自己、怎样帮助别人。帮助别人里头,第一殊胜的就是“请转法轮”、“请佛住世”。缘成不成熟,全在真干。真学、真干,前面就是真正相信、真正有愿,这个才起感应道交的作用。
那么经行是生活当中最常见的。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吉祥云比丘,代表初住菩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个就是到他那里参访,他在经行,他经行是念阿弥陀佛。第一参,我们要特别重视,为什么?古人所谓的先入为主,第一个是先入,代表善财童子主修的法门。善财修什么?“般舟三昧”。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传授他念佛法门,跟他讲了二十一门。二十一门一展开,就是无量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妙极了!所以善财行道,五十三参就是他的行道,他做表演给我们看。
五十三参内容是参访这个世界男女老少、各行各业
五十三参内容是什么?这个世界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去拜访,他去参究,去参学、去研究,成就他的“后得智”。“后得智”是什么?无所不知,这才能教化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品类不齐,所以佛开无量法门,接引无量不同的根基,帮助他成就。成就,决定是“一门深入”,真成就!最后他归到什么地方?所以这一头一尾最重要,最后一位善知识,第五十三位——普贤菩萨,普贤修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就明白了,善财学什么法门?净土法门,彻始彻终。当中经历的五十一门,代表无量法门、一切法门。一切法门他都看、他都听、他都了解,他不学,他没有受影响。这一切法门成就他“权智”,就是无所不知。他从念佛开始,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善财到极乐世界去了。
我学佛学了三十年,《华严经》讲过两遍,都没有发现这个秘密。第二遍讲了一半,就有一天想起:文殊、普贤、善财童子他们是修什么成就的?把《华严经》搬出来,细心地去观察发现了,原来文殊、普贤、善财童子统统都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圆满无上菩提。这样我对净土才生信心。以前虽然不排斥、不批评,很尊重它,但是不肯学它。为什么?没搞清楚。这是什么?知识分子的毛病。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死心塌地归心净土了。
“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不能坐、不能躺,你能做得到吗?
经行,一个是很好的运动,健康长寿;第二个是防止昏。昏沉重的时候,坐在那里打瞌睡,走动,防止昏沉,所以可以养身、可以疗病,对健康长寿有帮助。
“《玄赞二》云:‘于中往来,消食诵经。’”
或者在庭院里边,或者是在佛堂里面,在里面绕佛。“消食”,道场,一般道场饭后一定是经行,吃完饭之后一定是大家在一起绕佛,听维诺指挥,通常是绕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然后做回向,这才解散。
“如经布绡(xiāo)之来去,故言经行。”
这个“绡”是生丝,这是讲古时候的织布。古时候织布完全是人工,把丝线缠在绡里面,从这边丢过去,这边再丢回来,这样子织成布。经行也是如此,从这里走过去,再走回来,这个方式。吉祥云比丘,他在山头,是在野外,也是用经行的方式。
“般舟三昧”,现在有人想修,来问我,我跟他讲很难、太难了!“般舟三昧”一期是九十天,不是短时间。九十天当中不能坐下来,不能躺着,它叫“佛立三昧”,“立”是站着。只可以站着,只可以走动,不能坐、不能睡觉,九十天,你能做得到吗?
我们自己真正想成就,得找个真正清净环境修学
中国古人造字,字里面会意的字太多了,六书里头会意的这个字太多了,你看它这个形状,懂得它的意思。现在没人教你,你能够专注,你能够制心一处,一看就晓得它什么意思。必须要晓得,中国古圣先贤都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智慧,不是知识,是智慧;现在人学东西学得很多,是知识,不是智慧。所以学了几十年,还都没学懂,产生很多错误的观念,那不是经论上的,不是古人,是自己的。开经偈上说“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说得好!如何“愿解如来真实义”?“制心一处”就做到了。所以道场,我们这不是个道场。真正道场,道场是清净、庄严,人再多,住两三千人,你进入里头,像没有人一样,听不到一点声音,那叫道场。办事的人员在外院,就是说他有办公室,那是“执事”、工作人员。接待宾客、解答疑问,他们在外面;里面是清修道场,内院。内院,闲杂人不能进去。烧香、拜佛在外院。大雄宝殿建的在外院,那是为大众建立的;内院是为修行人建造的。
所以现在修行难,没道场!我们自己真正想成就,得找个真正清净环境,于外面隔绝。不能完全隔绝,就是事情越少越好,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现在最麻烦的,这手机,头号魔王!它叫你心定不下来,无量你在什么地方,玲一响,你马上就要接,你这个心怎么能定得下来?所以电视、网络、手机要统统把它放下,你才能恢复到清净。非万不得已,不要跟人打电话。道场没人来,没人来好啊!清净、庄严。古人把道场建到深山,人迹罕至没有路,走上去很辛苦,所以“无事不登三宝殿”,没人愿意上去,修行人才能得到清净。
“审虑即是实了知义。”
真实了知。
“如说心在定,能如实了知。”
这叫静虑。
“又思惟修者,指因而言。”
从因上说的。
“一心思惟研修,是为因。”
这动机。我们真想修行,“一心思惟研修”。“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中国古人这个方法妙绝了;“读书千遍,其意自见”,一千遍,意思没有开悟,再一千遍,还没开悟,再一千遍,决定到开悟为止,你决定能开悟,没有不开悟的道理。不开悟,是你的心还是有妄想、有杂念、有疑惑,这个干扰着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