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amp蒋英:燕燕于飞,海角天涯永相随

个人日记

 在中国科学院宿舍区一排老旧的红砖楼群中,有一座普通的小楼,这就是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中国“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蒋英夫妇的家。走进这个家,满眼都是藏书,在屋中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架德国制造的黑色大三角钢琴。这架琴记录了这对夫妻挚真的情感、至诚的追求、至上的奉献……


钱学森和夫人蒋英的结合,既包含了青梅竹马情,也囊括了激情、亲密、承诺三要素,真可谓是天造地配的一对。两人小时以兄妹相称,在1947年的旧历七月初七这个中国情人节,钱学森向蒋英求婚,两人从此携手走过62年风雨。





初识——青梅竹马


这一切,要从一段两小无猜的岁月开始。


1923年的一天,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的钱钧夫家里显得很热闹,他正在等待一位好朋友带着家人来做客。来访的就是赫赫有名的军事学家蒋百里先生一家。钱均夫和蒋百里都是前清秀才,又同是留日学生,两人回国后都在北京供职,因此两家来往甚密。


这次聚会他和夫人带来了5个漂亮的女儿,这让钱学森的妈妈很羡慕。只有一个儿子的钱妈妈提出了要求,想要过继5岁的蒋英到钱家,而蒋妈妈当时也欣然同意。之后的某一天,蒋钱两家请了亲朋好友,办了几桌酒席。蒋英被接到钱家,并有了一个新名字——钱学英。自此,钱学森与蒋英便以兄妹相城,度过了一段青梅竹马的岁月。


然而其时蒋英毕竟幼年,在新的家庭多有不习惯。而且血肉亲情也难以割舍。于是过了一段时间,思念蒋英的蒋百里夫妇提出带她回家,这得到了钱家的应允,但条件是蒋英将来再回到钱家做儿媳妇。蒋百里夫妇满口答应:“好啊,门当户对,我们赞成。”于是,这段感情,就在玩笑中初见雏形。



分离——天各一方


良好的家庭环境,使钱学森和蒋英自幼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和家庭教育。钱学森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对艺术也很热爱。但他最爱的,还是航空和机械,并前往美国刻苦攻读。而蒋英则颇有音乐天赋。1935年,她随父亲到欧洲考察。1937年,她又考进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从此开始了在欧洲学习音乐的漫长旅程。


1935年,时年24岁的钱学森出国前夕,蒋英随父母到钱家去看望他。这时蒋英16岁,亭亭玉立。此时的钱学森很喜欢这个爱说爱笑的小妹妹,曾经亲昵地对蒋英说:“你的笑声特美,你能保持下来吗?”蒋英调皮地反问道:“为什么?”钱学森坦诚地说:“因为,没有什么比快活和清纯更可贵的了。”这天,蒋英特别高兴,为钱学森弹奏了莫扎特的D大调奏鸣曲,钱学森听得如痴如醉。她还送给钱学森一本唐诗,钱学森把它当作珍贵的礼物带到了美国。


此后的二人,一个在美国苦攻航空机械理论,一个在欧洲畅游于声乐艺术的海洋之中,10多个年头,钱学森与蒋英彼此没有来往,只有爱情的种子孕育在各自的心田。

的确,两个人虽无书信来往,但是,长久的分离,并没有封冻两颗相爱的心灵,相反,更加重了他们之间的思念。他们都在无言地等待着对方。



蒋英



重逢——喜结良缘


到了美国的钱学森苦攻科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钱学森和导师冯·卡门共同开创了举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从此,钱学森名动天下。而1946年,蒋英回国,还举办了自己的演唱会,也是声名鹊起。1947年,钱学森回国,此次重逢,二人各领风骚,相互之间更是敬爱有加,心有灵犀。


这年的旧历七月初七,是钱学森刻意选择的良辰吉日。他终于下定决心,向蒋英求婚。


钱学森来到蒋家,走到蒋英面前恳切地说:“英妹,12年了,我们天各一方,只身在异国他乡,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我们多么需要在一起,互相提携,互相安慰!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还要相逢,我们却一别12年,太残酷了。这次我回来,就是想带你一块儿到美国去,你答应吗?”


之后的一切,便是顺理成章。


1947年,钱学森与蒋英在上海喜结良缘。


这年9月26日,钱学森与蒋英赴美国波士顿。他们先在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附近租了一座旧楼房。在新家的起居室里摆了一架黑色大三角钢琴,为这个家平添了几分典雅气氛。这架钢琴是钱学森送给新婚妻子的礼物。


多年之后,当蒋英忆及往事,依然回味无穷地说:“那个时候,我们都喜欢哲理性强的音乐作品。因此,我们常常一起去听音乐,看美展。我们的业余生活始终充满着艺术气息。不知为什么,我喜欢的他也喜欢……”



客居——相濡以沫


在美国期间,蒋英英语一时还未过关,钱学森就抽空教她,还不时用英语说一些俏皮话,逗得蒋英大笑。谁都不会想到,大科学家钱学森还烧得一手好菜。蒋英对上门拜访的朋友说:“我们家钱学森是大师傅,我只能给他打打下手。”钱学森则开玩笑说:“蒋英是我家的童养媳。”

这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8月,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就是这通电话,让这对夫妻在美国遭到了长达五年的软禁岁月。


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常常吹一支竹笛,蒋英弹一把吉他,两人共同演奏古典室内音乐,以排除寂寞与烦闷,他们从这音乐中领悟到的是一种发自心底的信心和动力。在这段时间,为了不使钱学森和孩子们发生意外,蒋英不敢雇佣保姆。因此,她不惜荒废了自己的歌唱事业,承担起了全部家务。为了支持钱学森的科学研究,蒋英在四周无窗的浴室里,放上一张小桌和沙发,让钱学森躲开监视,坐在那里专心阅读和研究。


1955年10月8日,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美国政府终于准许钱学森夫妇回国。但当他们在机场最后登机时,美国政府又无理扣留、没收了钱学森在美国20多年间积累下的研究笔记。而他们的结婚“信物”——黑色三角钢琴,在蒋英的据理力争下,最终与他们一起回到了祖国。这架三角钢琴也因此成为钱学森和蒋英历经风雨、沐浴幸福的见证。


异域囚禁的这五年,蒋英和他共患难,她说:“你的决定是正确的,我永远伴随在你的身边!”



失踪——心急如焚


回到国内,钱学森就带着蒋英和孩子去上海看望父亲,这是一家三代的第一次聚会,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但是,蒋英却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将要参加一项最高机密的工作。


作为中国导弹研制的技术领导人,近30年里,钱学森肩负了很大的压力,那时,他经常神秘失踪很长一段时间,家里的事情全靠蒋英。


有一回,钱学森又“出差”,一去又是几个月,杳无音信。急得坐立不安、寝食不宁的蒋英,再也无法忍受这种亲人死活不明的痛苦折磨,急冲冲地找到国防部问:“钱学森到哪儿去了?他还要不要这个家? ”


其实,这时的钱学森并没有失踪,他正在戈壁荒漠之上紧张地进行着“东风一号”近程导弹的发射准备工作。 1960年11月5日,新华社发了一条电讯通稿:中国第一枚“东风一号”近程导弹在中国西北地区发射成功。


而聪慧的蒋英,就从这简单的新闻通稿中猜中了钱学森的行踪。或许这就是夫妻间的心有灵犀。当她后来向丈夫讲述自己前不久找国家领导人“索夫”的故事后,二人相视,哈哈大笑。



归来——携手并肩


在回国以后的40多年里,每当蒋英登台演出,或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她总喜欢请钱学森去听、去看、去评论。钱学森也喜欢把所认识的科技人员请来欣赏,大家同乐。有时钱学森工作忙,蒋英就录制下来,放给他听。如果有好的交响乐队演奏会,蒋英也总是拉钱学森一起去听,把这位科学家、“火箭迷”带到音乐艺术的海洋里。


1991年,钱学森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荣誉称号,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誉,在盛大的颁奖仪式上,钱学森当面表达了对妻子的感谢。


钱永刚(钱学森、蒋英之子)回忆道:“他说:‘我干什么的,大家都知道,但是我老伴干什么的,我向大家解释一下,我老伴主要是从事古典艺术歌曲的教学。我今天获奖,不会忘记老伴几十年来给予我的理解和支持。’”


夫妻之间,琴瑟和鸣,不外如是。


少年时候,蒋英和钱学森曾在两家的聚会上合唱过一首《燕双飞》的歌曲,这似乎预兆了他们以后相伴的人生,一起经历荣耀,一起经历苦难,一起经历光荣,在温馨中慢慢老去,默默离开……


62年的风雨过去了,两人用一生的爱坚守了对彼此的承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