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前 中 国 文 学 状 况 浅 议

个人日记

                                                                                                     图片

                                                  
                 目 前 中 国 文 学 状 况 浅 议

    
  当前,随世界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以纸质为主的文学传媒方式,正处于一个被挑战地位。文学逐步被排挤到了市场角落,而文学的
被边缘化是历史进步和文学发展史给定必然命运 对此,从文学自身来讲是无力改变如此境况,这是整个世界文学面对这样一种共同的命运。

  
 
我们现所共同面临着一个数字化互联网传播“视听文明”时代这与传统的农耕、游牧时代口传文明、机械工业化时期的书写文明是绝然不同的另一个电子化的后工业时代。现在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已与影视、图像、声音为主体的“视听”文化与第三次产业革命联系在一起电视与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文化艺术与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使得以纸质媒体承载的文字书写传播沦落处于了一种风雨飘摇的命运之中。

 
  
因为,互联网也可以作为文字的载体如今传播的文字博客、微博、电子邮件、短信以及无数网站的文字书写总量比文字信息传播的时代都要超出几互联网已彻底改变了文字传播的权威性、神圣性地位而传统文字的真理性、权威性、严肃性以及审美功能的空间已经被压缩得极其有限,互联网传播对传统文学的推动就只能是相对的附带性质的了传统文学赋予文字的那些特性,在互联网时代变得越来越有限,甚至到了现在有被忽略不计的危险境地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影视文化逐渐取代了原本文学拥有的“中心”地位而文学逐渐排挤到了边缘化地步。今天的中国文学,也正走上了“被剩余的”悲惨命运

  
 
现中国
文学发展现面临的题是:在视听文明时代如何生存下去?

  从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发展来看,自“五 四”白话文运动时期兴起的朝气蓬勃的文学;旧中国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思潮萌芽文学;新中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新文学以及对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热潮;到20世纪80年代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为代表先驱文学;至20世纪90年代初文学艺木领域新表达方式及艺术性索文学来看,都无不具备了其鲜明的文学印痕及时代特征。特别是在80年代,应该是中国近代文学艺术一个重要的发展转折时期。在当时,无论是“伤痕文学”还是“寻根文学”、“实验小说”等题材的文学作品,都能引年轻人的广泛阅读兴趣并会成为当时社会所关注热门议题。80年代末期,在摆脱了“大一统”精神枷锁禁锢的中国知识界兴起了一股“尼采热”、对精神生活的构建、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冷静地思考等,开始了“中国式”的新探索。同时,随复读文学经典热度的逐渐升温,国内各大出版社都集中再版了大批中外文学名著,各文学经典名著销量也曾扶遥直上近百万册。可以这样说,在新的历史时期迎来了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春天。

  
  从
前中国文学界来看,莫言、贾平凹、阎连科、铁凝、王安忆等,还有更年轻一些的作家:苏童、刘醒龙、叶兆言等,这些作家的代表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代表着当前中国文学的最高

水准高是一回事,对社会的影响力又会有多大?这又是另一回事因为对社会的影响力度并不能完全取决于文学作品本身,起决定作用的是现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人们的思想境界、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和目前现实对文学作品的实际需要。随经济发展带来丰硕成果的同时,却也在孕育着信仰迷失,功利至上,人文精神沦陷的怪胎。文学作品已不再成其为作品,而是退化了一件件货架上待沽的商品。一切以经济效益论英雄”、一味追求“收视率、上座率至上”为目标,只要能够吸引眼球、换回名利,哪怕是庸俗、低俗、媚俗,也会不遗余力地去炒作。而读者“功利化阅读”的愈发盛行,更助长了这类书藉的大量超生和涌现。从实质来说,这类书籍也仅仅是尽情地去展露了一番乱哄哄小众的精神气而已。

  
   致此,我们也大约可以领略到了这个时代读者的阅读品位、质量和时尚,即:“豪华级的心灵激素蛋花汤”。可能吧,即便是如此这般狂奋地娱乐至死,至少来说,我们荒芜枯涸的灵魂也曾狂欢过。
同时伴随的是,浅表阅读和窥探名人相关隐私的阴暗心理和庸俗欲望也正在扩张和加剧。纵观现各类图书的排行榜,你会不难发现,排名靠前的,几乎还真是“明星类之书”。那么,使人不禁会去设想,在一片“欢呼声”之余,我们是不是还应该去感到惊喜若狂呢?但,这绝不可能。因为,不管是哪一类“榜天下”,都要看你是否在代表着历史的正道和所处时代的主流以及人类最根本的真善美。这可能正如狗狗猫咪一样,无论它们如何受人百般的垂怜、万般地宠爱,它们也绝不可能会因此创造出一个堂堂皇的猫狗联邦帝国吧?

  
  现在的国民精神生活状况对文学创作同样发生了抑制性的消极影响,社会
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明显事实并不需要有多么敏锐的心灵,就可以感受到其主要表现

     一、信仰生活的失落人生缺乏一个精神目标,既无传统的支持,又无理想的引导。尤其可悲的是,人们甚至丧失了对信仰问题的起码认真态度,对之施以哄笑,以无信仰状态自夸。

     二、情感生活的功利意识扩张导致人与人之间真情淡薄情感体验失去个性和实质

     三、由于文化生活的粗鄙诉诸官的大众消费文化泛滥,诉诸心灵的严肃文化陷入困境娱乐性传播媒介冒为文化主流,无甚多文化素养的功利性文人一些明星冒充为文化主角,有席卷文坛、银屏、舞台而独尊之势。

  
  从外部客观环境上看,
这是一个已沦落成为了平庸的“媚俗”时代,直接导致文学艺术创作上的“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等现象滋生蔓延。这些,都对文学创作水准的提高对民众的价值取向、衡量以及鉴赏水平的提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回首我们现在文化多样性的全面流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背后,是思想与文学艺术的贫乏;交换价值吞没了一切价值金钱力量的绝对崛起导致精神上的绝对平庸。现经济物质上日益扩大的贫富悬殊已成为了主要的社会矛盾但更为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悬殊却在日渐缩小着差距,那就是-------全社会正步入了精神共同贫困化目睹着这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种种文学怪象,我真不知道这是对哪一种悖逆的无情反讽。 

  
  为什么在一个正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竟然出不了一部经典和一个大家?
冯骥才说:“如果一部作品,没有深入人心成为一个国家灵魂的凝聚力,没有成为这个时代创新力的表现,没有成为这个时代人们可以仰视的、崇敬的对象,那最后它就不可能成为经典”。      

  
 从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主要诉求方向讲,
因过度地专注于对平庸生活、嬉戏打闹、情趣低下、生吞活剥、奢靡追求等题材,而对重要社会问题、历史发展问题的进一步明显疏离,使得现有的一些文学作品似乎在充满大众生活气息的同时,但又恰恰缺少了一种致命的精神上的大气与时代的豪气。所以,这类文学或艺术因脱离开了去正视、去无情地解剖社会存在“痼疾”、推动社会文明这一历史使命及主题,专注于人们单纯的物质趣味和诉求,那它们所表达的内容也只限于平庸生活所局限的范围内。这种把文学或艺术的属性局限物质主义的表现显见出了它狭窄的片面化和偏执对这类文学或艺术中的物质主义倾向的作品,即便你读过,也会很快地被人们所遗忘而成了过雨烟云

  
  从
现代文化的创作主导思想来讲,同样卷入了这个缩减的巨大旋涡甚至为之推波助澜。缩减了的文化成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使得人们再也无心,更无空暇的心情去用心灵阅读、去感悟文学经典,更不用说去以充实的精神生活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文学创作方面,同样也更不甘心于默默无闻地在一切未知领域去耕耘,而是把市侩化了的眼睛盯向了名利怀着唯恐自己不现代的焦虑和力争最现代、超现代的激情,不断地去好新骛奇,渴求着制造轰动效应揣摩和迎合着日益低下、平庸化的世俗大众心理许多夹生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就这样地被“时尚化”,被过度地“物质化”和“金钱化”。支配着他们创作思想的仍是大众传播媒介那种哗众取宠、急功近利的精神。其相关派生出来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从根本上来讲,因质量保鲜期甚短,也必将缺乏真正能够抓住人类精神世界里的内涵。

  
  人们对文学艺术的创新和创造己毫无敬畏和进求,对美的向往早也被实用主义所践踏销毁,留下的唯有对功利的渴求。于是,读者从对阅读无限地期待,又在一波波时尚化出版狂潮的冲刷下,最终造就了读者们希望与绝望交
炽的尴尬境地。
这是一场 金钱名利对抗道德传统

文章评论

铃铛

阅完此文,深感 巴。雨 友对文学知识的独特见解和读书现状的疾呼,乃“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用心良苦。也给我们的青年一代敲响了如何读书,读什么样的书之警钟和希望。[em]e176[/em] 赞同雨友对当前社会存在的国民精神生活上的普遍平庸化是这个时代的真实状况,目前,图书市场上的通俗读物和影视剧作品极度泛滥,戏说之余不免严重扭曲了史实,极力追求经济利益为主了,让读者也无所适从。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是的,相信所有真善美的东西,才是读者所接受和喜爱的。[em]e163[/em] 敬佩雨友的读书之怡情,以及处世判事之智,给我们带来了一份精神上的希望之雨润。[em]e160[/em] [em]e181[/em] [em]e177[/em] [em]e100[/em]

琴曲心声

友解析得真透彻,辛苦了[em]e100[/em][em]e160[/em][em]e179[/em][em]e183[/em]

前世今生

私以为,纸质的墨香胜过世上任何一种香味。在现今电子时代,总以为自己已是一个“异类”了,却不想还要比我更“异类”的潜伏在此,久仰,久仰了。[em]e181[/em] [em]e112[/em] 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追求的是艺术的灵魂,它是精神的飞翔,是作家一种心灵的修持。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坛十分兴盛,许多经典文学作品灼灼生华,受人追捧。到了九十年代,这番热潮逐渐消散,文学领域变得相对的僻静。可文字并没冷清,书店并不冷落,书商们也空前活跃。物质生活的提高,的确已使更多人感觉到精神上的饥渴。所以,作为精神产物的文学作品应该算是一种很好的“食物”。[em]e129[/em] 虽然常言道萝卜白菜各有所好,但是否营养价值高且对身心适宜呢?快餐与老火煲汤都能填饱肚子,长久的食用,哪种又更能养生呢?纯文学就像老火汤,令人回味,好的汤底反复咀嚼并可能使几代人受益。[em]e176[/em] 环境造就人才,也造就文学作品。著名评论家谢有顺先生曾说:“文学后面要有人,要有广大的心,要有精神的挣扎和超越,这是文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价值向度。”一部好的作品,应是作家饱含生命真情的创作。 最后总结:文学是一种奢侈的精神梦想,但人类又怎能离开它?[em]e100[/em] [em]e160[/em]

竹林妙音

巴。雨友是在用智者的理性思维分析着中国文化领域内的一个重大命题;是在用社会学家眼光透视着中国社会内伤的顽疾;是在用精神贵族的情怀关心着人类的精神生活的健康。读完这篇文章使我感悟很深,与军事、政治、经济相比较唯有文学艺术能全方位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从根本上提高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一个人如果能与但丁、雨果、莎士比亚、李白、屈原、曹雪芹相伴,他的一生就汇聚着人类的全部尊严和骄傲,他就能用一颗真诚的心为人类社会维系住一个令人神往的童话世界。文学修养可不是一个人可有可无的美丽外衣,而是一种生命的独特状态,更是一种具有重大意义的人格力量。我们阅读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人际交往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使读者在切身的感知、探索、理解中获得自我心灵的丰富满足、自我精神的扬弃发展、自我人格的生成完善。所以一些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人人格发展的基础,可以让人达到高层次的人格水平。 面对中国目前的文学状况和阅读状况,真让人感到忧虑。国人不读书成为通病,使人感到遗憾;而无好书可读让人感到无奈。图书市场平庸之书泛滥成灾,真像那”三聚氰胺“的奶粉,毒害着我们的孩子,令人痛心。

六月的海水

说的很好!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受到现代传媒渠道的冲击,有识之士深感忧郁!

千山暮雪

文学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阅读是思想的一场自由飞翔。[em]e100[/em] [em]e179[/em]

红旗渠

唉·汉字已经网化了、字典也美如画了·、文言文也该申请历史文化了。[em]e181[/em]

欣赏巴 雨的见解!多日不见,祝安好!

爱迪;爱蕾

这是一篇很有争议的文章,主人的过于焦虑让人感叹!爱迪学浅,言词晦涩不想多言 ,唯有静静品读 默默感受 悄悄离开吧。祝雨友安好[em]e183[/em] [em]e176[/em]

大智若愚(谢绝聊天)

老弟是博览群书,通晓古今,立意鲜明,阐述精辟,是褒是贬,直抒胸怀。[em]e179[/em] [em]e181[/em]

清风吹

让诗歌关心这个时代,让诗人成为这个时代的心灵

无为

我不会高谈阔论,只能默读了,谢谢雨友的辛勤劳作,请喝奶茶。[em]e160[/em] [em]e181[/em] [em]e183[/em]

百变人生

赞!拜读[em]e160[/em][em]e179[/em][em]e181[/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