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汤

个人日记

        中国人见面最普通的招呼是问“吃了没”,河南人免不了也常说。倒退个十几年,河南人晚上打招呼都会问“喝汤了不?”,喝汤就是喝面条,过去在乡下河南人晚饭喜欢擀面条,所以见面打招呼就直接干脆问喝汤了没,这应该是河南人一个独特的问候方式。

 

         小时经常到乡下玩,也就是十岁左右,常常听见这样的招呼,再大一点到八十年代后期就鲜有这样叫的。这样想来,远的不知,近的来推测,喝汤应该是指六十至八十年代的专用词吧?八十年代后期的时候农村条件改善,膳食结构已经大大的多样化,晚饭不必再喝汤了,所以这样的问候也渐渐淡出,很少再有这样的招呼。


        那时生活比较艰苦,想改善生活吃点好的不容易。河南有句俗话:大锅的稀饭小锅的面,意思是大锅煮的稀饭香,小锅下的面条比较有味道。因此,我最开心的是一到星期天就往外婆家跑。外婆比较疼爱我们这些孩子,一到她家,她总会不厌其烦想方设法给我们做点好吃的,说是好吃的,无非也是单独的擀个面条面叶什么的,虽是这样,也足以让我心满意足了。


         记忆中,外婆总是用瘦小的身体麻利的将面粉兑水细细和好后,在案板上摊开,揉成馒头状,压扁,然后再洒上些面粉开始用擀面杖擀面条。外婆是个勤快人,家务活做的利索,所以她老人家的面擀的极好,又薄又匀又筋到,吃起来比馄饨皮还薄,尤其是切的时候,仿佛在表演杂技:只见她上身几乎不动,手腕处微微颤动,菜刀轻轻抖动,刀锋飞快,几乎看不到刀口起落,切好的面条齐整整从刀的一侧露出来,抓起散开,一根根细如麻线的面条就在眼前了,宛如一条条细密均匀的毛线。我呢,或者在一边饶有兴致的盯着看,或者兴冲冲疯颠颠地在门口一边玩一边等饭吃。有感冒初愈的时候,外婆还会擀成薄薄的圆面叶,拎起来薄如蝉翼,两面透亮,下到开水锅里筷子只要搅几下就会破开,比馄饨还要细滑,久病初愈的人最适合吃这些:不伤胃,又回气力。有时候外婆仿佛是早有准备,面条下好后总会弄出一些洗好的荆芥苋菜,味道鲜美,清香袭人,然后再打两个鸡蛋弄点蛋花,浇点香油,厨房里便弥漫着面条的犹人味道。无论是面条还是面叶,对我来讲,喜欢的程度都是一样,因为总是带着清香,不粘不连有嚼头,每次我都能美美的喝它几大碗,连最后打的饱嗝,都带着面条的香味。

 

          老实说,擀面条是一件既繁琐又麻烦的事,现在几乎没有人愿意为了吃一顿面条下厨去忙活。有时回老家在街头夜市还有手工擀的面条,只是这样的面条,远不象以往那样里面倾注了无限的亲情和关爱,你再也喝不出那种说出不来的快乐味道,再也喝不出那样的有无限幸福的汤了!

文章评论

天鸟

[ft=,2,]过去,大家过的都是穷日子,见面口头禅就是:“你吃了吗?”[/ft] [ft=,2,]现在,大家见面问候语多样化,“在哪发财”,“几时喝喜酒”。。。[/ft] [ft=,2,]手工面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ft] [ft=,2,][/ft] [ft=,2,]不过有时看着纯手工拉面,不大敢吃,手里出的汗都跑到面里了,最好戴着一次性透明手套,看着舒服点![/ft]

尘埃

[ft=,2,] 说起来问"吃了没?",记得早年没卫生间都是在公厕方便的,好几次人家一个进,一个出的打照面都是问:"吃了没?".我都哑口无言......[/ft]

陌上花

[ft=,2,]你们喝的原来是面疙瘩汤呀。[/ft]

陌上花

[ft=,2,]亏你还记得啊,我还差点忘记了呢。[/ft]

SQL

[ft=,2,]现在农村还是喝汤了吗?[/ft]

皮皮

好慈祥的外婆。我亦怀念外婆手中端出的快乐与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