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浅识(一六三)——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个人日记

 一闲人 19:57:59

 在上一章里,阐述了孔子的教育宗旨,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品行端正,学识深厚,对社会能做了贡献的人才。教育应该注重育人,未必只学问好,应该使学生品行皆优,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云中雁 19:59:17

 今天继续学习第二十六章。原文是: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一闲人 20:01:44

 本章孔子是对社会风气不好,人的品德达不到他的要求的高度一声感叹!先注意对几个字和词的理解。斯:就。恒:指恒心。约:穷困。泰:这里是奢侈的意思。 

云中雁 20:02:01

 本章的意思是: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一闲人 20:06:02

 这些话透露出孔子对于当时社会的不满,没有圣人,没有君子,善人和有恒者也很少,和孔子理想中的社会差距很大。善人、君子、圣人,是孔子对人的道德水准划分的三个等级,圣人见不到,君子见不到,善人和有恒心的人也很少,可见社会风气有多差了。所以孔子很不满。

云中雁 20:11:45

 是的,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风气的绝望和感叹。不由得让我们想到孔子在当时的思索,其实也是我们该深入思索的问题,一个良好的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不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慨叹的。

一闲人 20:13:54

 孔子相信榜样的力量吧?孔子所说的圣人、君子,是指上层社会中有高尚品德,学识渊博且好学,道德上仁爱却斯文,无时不谨言慎行,深信自己且又能以身作则,为众人之楷模,必定影响社会。如果道德水准高的人多一些,社会风气就会好得多,而且仁政也可以得以推行。

云中雁 20:19:13

 好的社会,就应该呼唤好的人,好的社会现象。当然应该期待“圣人”、“善人”的出现,并且都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与善待。同时孔子认为好的社会风气也应该是从每个人,每个家庭做起。他认为,只要是子孙孝顺兄弟仁爱,家庭一定会井井有条安宁治安。由这一个个和睦的家庭构成的社会也一定会安宁的。因此,有“修身为治国平天下之本”之说。

一闲人 20:21:04

 本章是孔子对当时社会道德水准的感叹!对于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孔子似乎感到一种绝望,因为他认为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却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