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浅识(一六四)——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个人日记
在上一章里,孔子对当时社会的道德水准非常不满意,对于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感到一种绝望,所以才有了见不到圣人,见不到君子,甚至于善人也难见到的感叹!
云中雁 20:23:21
今天继续学习第二十七章。原文是: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一闲人 20:25:09
本章是记载孔子的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的。先注意对几个字和词的理解。纲:大绳。这里作动词用。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大绳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叫纲。 弋:音yì,用带绳子的箭来射鸟。宿:指归巢歇宿的鸟儿。
云中雁 20:27:37
本章的意思是: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一闲人 20:31:18
孔子生活的时代,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相当丰富的,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捕鱼狩猎是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因此孔子去河边钓鱼或去山上射鸟正是参加劳动、维持基本生活。但是用绳网捕鱼可对鱼儿一网打尽,无论大小;射杀巢宿的鸟也会大大小小一巢打尽,会阻塞老百姓的靠捕鱼狩猎为生的生存之道,是一种不仁的行径,所以孔子加以反对。
云中雁 20:37:36
古代人为自己的生存,有习武健身的要求,那射箭也是儒家六艺之一,而垂钓也是修身静心的途径之一。孔子习六艺,养静心,因此射鸟,钓鱼。但他仅止于飞鸟与上钩之鱼。不射缩巢之鸟,不网一池之鱼。有养育之意即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思,又体现出孔子仁德之心的一面。
一闲人 20:38:42
这些举动符合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虽然向自然索取食物,但却不赶尽杀绝,利于动物的休养生息的同时,也保证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云中雁 20:39:19
本章中孔子的行为说明,在生活中,为生活之所需,利用自然资源,但要有节制。其实,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和用网捕鱼,和只用箭射飞行中的鸟与射巢中之鸟从实质上并无区别。孔子的这种做法,只不过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仁爱万物。
文章评论
似曾相识
孔子只用竹竿钓鱼,而不用网捕鱼;只射飞着的鸟,不射夜宿的鸟。
似曾相识
以仁爱之心待物与可持续利用,是孔子和孟子倡导之生态伦理的两个重要支点,是德性与理性的结合。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儒家生态伦理主张,既坚持了“天生百物人为贵”的人本主义,又反对了对自然万物的漠视与任意宰割;既倡导人对自然的爱护与尊重,又没有阻止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对自然的有节制利用。坚持这两个方面,既可防止狂妄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使人类对自然万物怀有感恩之情与敬意;又可避免极端的泛道德主义,使人类陷入狭小而自虐的境地。 在处理人与物、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儒家的最高理想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和“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