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浅识(一六八)——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个人日记

 一闲人 20:44:56

 在上一章里,孔子论述了对仁德的认识。“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

云中雁 20:46:28

 今天继续学习第三十一章。原文是: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一闲人 20:49:38

 本章有些批评孔子护短的意味。先注意对几个字和词的理解。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详,也有人说是齐国大夫,姓陈名司败。昭公:鲁国的君主,名惆,音chóu,公元前541~前510年在位。“昭”是谥号。揖:做揖,行拱手礼。 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弟子。党:偏袒、包庇的意思。取:同娶。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周礼规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违礼的行为。吴孟子:鲁昭公夫人。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称为吴孟子,而不称吴姬。 

云中雁 20:51:59

 本章的意思是: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一闲人 20:56:59

 在孔子的政治理念中,有位者、贵族的道德自律性是政治的根本动力。“一言兴邦”强调的也是内在道德自律问题。即为君者、当政者要自律才能服人。鲁昭公在某些方面没有自律,授人以把柄。但孔子又恪守“子不言你过,臣不论君非”的道德操守,即使君主有短,也要想法遮掩。在这里有些言不由衷。所以孔子自己揶揄道:我孔某人真是幸运啊,只要有什么不当的言行,人们一定不会放过的。

云中雁 21:02:21

 实际孔子也不是故意袒护昭君,是一种策略也是无奈。孔子对于知礼不知礼,心里明白得很。但别人问到自己国家的国君时,他绝不会批评自己国君的不对。所以当然要说鲁昭公知礼,绝不能说不知礼。你们外国人讲他不对是你们的自由。而且既然你们外国人懂了,何必再问我?你问我,我当然这样答的。所以这也是孔子的高明,同时也是外交上的礼貌。

一闲人 21:03:52

 非常对!孔子很机智,特别是对于两难问题的处理上,表现得很高明。对于陈司败的问题,孔子也只能这样回答。当然孔子对于知礼不知礼,心里是有数的。但对内和对外,应该有别。人们经常说,家丑不可外扬,也是这个意思。

云中雁 21:06:10

 本章中孔子为了维护国君的尊严,违心的为鲁昭公护短。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表明孔子的确在为鲁昭公袒护,即“为尊者讳”。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则,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事实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