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重要的“消炎穴”

手机日志

 

 三个重要的“消炎穴”


    1、肾经上的照海穴

   你能否有这样的现象:咽喉部痒痛,有干燥炽热感,老是感觉嗓子里有工具在那堵着,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往,可是不影响吃饭,可能伴有干咳、干呕的症状,西医上称为“梅核气”,仿佛有个梅核堵住了喉咙,它们在咽喉堆积,障碍了咽喉的气血运转,该病用消炎药是起不了太大作用的;

还有的人长期患咽炎,而治疗慢性咽炎不宜服用抗生素。因为慢性咽炎并非细菌感染,消炎药物无法进入粘膜深层,杀死咽毒,反而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加速病情发展。慢性咽炎越久越难治疗。而按摩照海(和天突穴),可以护嗓。每次指尖掐照海穴,每次3~5分钟,天天不拘时候次数。天突穴可用指腹随时按揉,局部有酸胀感便可。

    晚上空调吹久了,喉部就有些不适了,按常情,只要这种现象一出现,必然接着咽喉肿大、发炎、发烧……赶紧按揉照海穴,咽喉不适现象很快会被遏制。方法:用两手大拇指按摁住足部的照海穴,并闭着嘴,不要说话。一会儿,会感觉嘴里津液,慢慢吞咽下去,这样几次后,可去除不适。

照海穴的位置在足部内踝尖正下方凹陷处,是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对主持人、播音员、歌唱演员、教师、公司领导、肩周炎、失眠患者都很适用,按摁照海穴,可立即缓解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用。图片

 2、脾经上的商丘穴(位于足内踝前下方凹陷处,当舟骨结节与内踝高点连线之中点处取穴,见上图),该穴正好对应于足底反射区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区,因此可以治疗各种炎症。为什么揉这个穴能消除炎症呢?这是因为脾是管运血的,它能把新鲜血液运到病灶上去,脏东西被清走后,炎症自然也就消除了。脾经上的穴位都是帮助血液循环的,都能把新鲜血液引到病灶去,所以商丘穴可以消除下身的各种炎症,主治疾病:1.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肠炎,消化不良,便秘,痔疮,黄疸;2.运动系统疾病:腓肠肌痉挛,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脚气;3.其它:小儿惊厥,百日咳,水肿。如患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一定要多揉揉商丘穴,把气血引下来。同时还可以做跪膝法、揉其他穴位,效果会更好。
图片 

 

           3、胆经上的丘墟:位于足外踝骨的前缘,足底反射区的上身淋巴反射区,它是胆经的原穴,丘墟穴专门治疗各种上火之症,也就是西医所说的发炎症状,比如牙痛发炎、眼睛红肿发炎、嗓子发炎、咽喉肿痛,头痛和乳房痛的炎症,跟它就更有关系了。 

 图片
 

治疗鼻炎的土办法(转载论坛)

  无论哪种鼻炎,都会经年累月、缠绵难愈,我在临床上也治疗了不少,有兴趣者不妨一试。我这个办法有些土,但效果非常不错,曾经发表在10余年前的《四川中医》上,继后又有人将很好的使用效果发表在《河南中医》上,方法是——
  按照我们中医的传统理论,根据鼻炎的临床表现,分成外寒型、内热型和过敏型三种,用苍耳子20g、辛夷20g、白芷20g、薄荷15g为基础方,外寒型加桂枝6g,内热型加黄柏20g,过敏型加夏枯草12g。将每一种类型的5味药共为细末,过筛装入能够密闭的瓶中备用。使用时根据自己鼻孔的外形和大小,取约1g左右的药末,用45cm见方的消毒纱块包入药末,使药球能塞入鼻孔
为宜,用一根棉线将药球捆扎紧,并留5cm左右一小段以便能在鼻孔外拉出药球,将药球慢慢塞入鼻孔,两个鼻孔交替塞用,塞入后23小时取出,一般第二天就基本没有鼻炎的症状出现,头痛也会相应好转。
  我们都是中医爱好者,分型和药理作用我就不再班门弄斧了。
  使用原理:
  当药球塞入鼻孔后,首先是干燥的纱布和药末会将鼻孔内的分泌物或者脓涕吸干,当药末吸入一定的分泌物后,就开始分解、渗出药汁并反流回鼻腔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当药球吸入的分泌物过多时,过多的分泌物就会沿着留于鼻孔外的棉线流出体外,起到引流的作用。
  注意事项:
  1、塞入的深度以刚好将要打喷嚏时即止,过深会因为喷嚏而将药球冲出;
  2、捆扎药球时要让药球能随意变形,以便根据鼻孔的外形随意变动;
  3、捆扎的棉线一定要留一小段在鼻孔外,以便能随时将药球拉出体外;
  4、土办法不雅观,以在家使用为宜,若能同时结合服用苍耳子散或者辛夷鼻炎丸效果会更好。
 
    身体上的5个退烧穴

  大椎穴:大椎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督脉与身体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总督一身之阳,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在大椎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加拔火罐效果更好。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约推100300次。
图片 

  十宣穴:即十指尖,共10个。十宣穴急救用途较多,民间广泛应用于热病、癫痫、小儿惊风等。高热时,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35滴为宜。
图片 

  曲池、合谷、外关穴: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为曲池。

合谷俗称“虎口”,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凹陷中。
 图片

曲池与合谷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既能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
图片 

外关在腕背横纹中点往上取两横指。
图片 

外关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是解表退热的要穴。用毫针刺这3个穴,能降体温。也可按摩这3个穴,同时配合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向上推向肘部约300次。

  刮痧疗法是人们常用的民间疗法之一,对高热也有奇效。可以选用上述穴位进行刮痧,也可以选背部沿督脉和膀胱经、腋窝、肘窝较大面积处,自上而下,先轻后重,刮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痧点即可。

  上述方法仅适合于应急,要想彻底退热,关键是针对病因治疗,所以病人应该首先去医院。

大蒜这样吃才抗癌, 90%人吃法都错了

 

紫皮蒜比白皮蒜更抑菌。

大蒜根据外皮的颜色可分为白皮蒜、紫皮蒜、黑皮蒜等,其中白皮蒜和紫皮蒜比较常见。和白皮蒜相比,紫皮蒜口感更辛辣,活性成分大蒜素的含量更高,抑菌效果也更明显。

捣碎吃有保健作用

大蒜含有蒜氨酸和蒜酶等有效物质,碾碎后它们会互相接触,从而形成具有保健作用的大蒜素。因此,大蒜最好捣碎成泥吃,并且要先放10~15分钟后再吃,这样有利于大蒜素的生成。

炝锅加点儿糖保护大蒜素。

用大蒜炝锅时油温不宜过高,烹调时间不宜过长,将大蒜拍碎后放入锅中,喜食甜味的可以加入少许糖,因为糖对大蒜素有保护作用,能减少高温对大蒜素的破坏。

独头蒜更抗癌。

独头蒜实际上是植株营养不足、发育不良、不能产生多瓣的大蒜鳞茎。其辛辣味独特,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防癌作用要高于普通分瓣蒜。

每天生吃不宜超过2~3瓣。

大蒜素对肠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生吃过多大蒜,易引起急性胃炎,长期过量食用还容易造成眼部不适。对于肠胃功能不好的人来说,每天最好别超过1瓣;肠胃好的人,最好每天2~3瓣。肝病、非细菌性腹泻、眼疾、胃病、十二指肠、脑溢血患者最好不要吃大蒜。

在黑暗处保存。

新上市的大蒜含水量比较高,买回家应平铺晾干后再保存,不要置于塑料袋中。大蒜最好在通风、干燥、黑暗处保存,这样能抑制其发芽。存放时还应保持外皮的完整,随用随剥皮。

生吃杀菌效果好。

在加热过程中,起到抗菌作用的有机硫化物含量会逐渐下降,温度越高下降越快,所以熟吃大蒜并不能很好地起到杀菌效果。家里用蒜拌凉菜、吃饺子时用醋和少量芝麻油调的蒜泥都是很健康的吃法。


            一次火功推拿胜过四次中医推拿,病越重、效果越明显

            常年培训风湿骨病首绝疗法——火功推拿

                  一小时即可学会、   学会就能治病

 
  少林伤科分南北两派。南派少林伤科又分太祖门、五祖门、韦陀门、大洪门等门派。南少林骨伤科是中国骨伤科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历代名人辈出,例如当代南少林整骨奇人林如高大师、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和鸣、泉州崇福寺住妙月法师、客家医翁蔡惠民等。(少林伤科产生于魏晋,成长于唐宋,发展于明清,是中华骨伤科中的一颗奇葩,它对中华骨伤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像近代最著名的骨伤专家上海王子平、施镇昌、魏指薪,广东何竹林、蔡荣,佛山李广海,福建章宝春,四川杜自明、杨天鹏,河北李墨林,北京刘通信、刘寿山等大师都与少林伤科有一定的渊源,日本世界著名手法大师西园寺正幸先生创编的骨盆矫正压揉法也是脱胎于少林整复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