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笸箩

随笔

           逛旧物市场,见有人把几十年前糊的笸箩作为藏品卖,虽然很斑驳,但还是有买主掏几元钱拿走。曰:“当今几块钱不算啥!但象征老辈人劳动和生活的情感绝非容易得到。”此情此景,很是认同。
    
说起糊笸箩,笔者不能准确地道出他的起源时间,更考证不出它的发明者。只是从小就听老人们说,几百年前就有了这项工艺。家庭主妇们用废弃的纸盒稍加改装,变成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或椭圆形等轮廓,外层借用纸盒原有的图案,不足之处再糊上点儿好看的花纸,下底较高,上盖较低宽松些,把盖儿套在底上十分吻合。笸箩也与其它事物一样,有着与时俱进的历史,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一些巧手人把旧纸盒泡在水里,捣成纸浆,然后找两个大小不超过一厘米的粗瓷盆,把纸浆压在两个套在一起盆的间隙里成型,然后对底部、上沿儿做抹平处理。这样压出的纸浆笸箩规矩、坚挺、结实耐用,只是内外都是同一的纸浆色,需要对边饰、外侧逐一糊上花色打眼的包装纸或剪纸等。

说起用这糊的笸箩,也分三六九等,一些较小的,放在柜子里,早年用来存放首饰、房契地契,后来发展到放户口本、粮本及其它证件,属于家中比较重要和价值较高的物件儿;中型的则多摆在炕上,用作盛女红工具,妇女们缝补绕线随手可用,也有的放上烟叶,人们茶余饭后卷旱烟;较大的则放在仓房和柜顶,盛放反季的被褥、鞋帽及杂品。那时的笸箩,几乎家家必备,尤其是城镇经济条件一般和农村的家庭,司空见惯…………

光阴荏苒,岁月不停。如今,私家糊的笸箩寿终正寝,这项民俗工艺也渐渐失传,笸箩在人们眼中出现的可谓凤毛麟角。但笸箩给一代代人留下的生活影子,却永远凝固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抹不去的中华民族善良劳动者的历史!

图上的笸箩是笔者母亲和老婶20多年亲手糊制的,虽不很美观,但每每看到老人们留下的遗物,睹物思情,心中总是泛起情感的涟漪。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章评论

泉水玎玲

[em]e179[/em] 也是古董了,我在乡下好像也见过。

故乡的云

我小时候也见过这样的笸箩,是奶奶用来装叶子烟的。每当晚饭后,奶奶就把它拽到身边,卷上一支烟点燃。

株株

仔细欣赏了,其实做得很精致,也很用心。那些个图案都是用心设计布局的。我们这边没有这样子的物件。

峥嵘岁月

小时候曾帮奶奶奶奶制作了一个盛放鸡蛋的纸笸箩,我负责把窗户上换下来的旧麻纸捣成纸浆。可惜那个笸箩没保存下来。看到实物照片感到很亲切。[em]e181[/em] [em]e160[/em]

~云青青~

小时候,我家隔壁的山东人和东北人都用笸箩,我看见过他们做,就是用旧炕席做成方形或圆形,再用就报纸糊里外,最后用画报纸糊外层,很漂亮,也结实。我时常想用现成的纸盒糊一个漂亮的,却一直没有动手。老师的家藏很珍贵的。。。[em]e179[/em]

静馨幽兰

柯繁老师的纸糊笸箩又将我们的记忆带回久远的以前,笸箩上那花花绿绿的香烟彩纸更让我重拾儿时的岁月……

柯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