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线条质量差,写什么能好?

个人日记

怎样提高线条的质量?

        1. 用笔单薄如何改进?

        这个问题讲起来要说的话很多。想更贴近自己、更容易见效果的,就选自己笔性以及想达到的方向相近的经典法帖,尤其是在用笔上丰富、线条质感好的法帖临习,怎么知道它笔性丰富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要因人而异来推荐选帖。

        不着急、愿意绕路一点的,可以学篆书。关于临帖选篆书,我看昨天大伙讨论说,提升线条质感要写峄山碑,这个不尽然。提升线条质量,写李斯之后的篆书,如泰山、峄山刻石,都不是最佳选择。

        2. 篆书临什么比较好?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练习行笔的精准度、提升控笔能力?还是提升线条的质量?还是想借鉴篆书,建立自己的书法风格?这三种目的,对应的选帖是有差异的。

        3. 一般学习篆书,我们主要选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等等,以及石鼓文;李斯在秦统一后改篆书写法,泰山、峄山等刻石是代表作;汉朝袁安碑、袁敞碑;以及汉魏碑的篆额,比如说齐白石学的就是祀三公碑与天发神谶碑,介于隶与篆之间也可学;再往后就到了唐朝李阳冰,他主要也只是用于碑刻的篆额篆文;再往后就跳到清朝邓石如、杨沂孙、赵之谦、吴昌硕、吴让之等等诸家。

        4. 他们有什么差别呢?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等篆书属于早期的金文,西周的铜器上刻着的,结字还不太统一,所以变化多,这是优点,学习那些写法能出拙扑古意,不过用笔的变化上还比较单一,青铜模具上用笔的表现力也有限,太复杂就整不了,当时在技法上没有太多的变化。目前国内写金文的,比如陈大中就走得比较靠前,学习毛公鼎、散氏盘等金文书法后古朴的感觉就能处理得很好。

        5.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写在十面石墩子上(没见过实物,我也只是猜测,应该像十面鼓)。石鼓文的用笔更成熟、更多变化,写来老笔纷批,有了苍莽浑厚的感觉,以此笔法入纸,质量上佳!相对金文的拙朴,它在表现力上显然更好,笔形更丰富,意韵更足。

        所以说,如果是想提升线条质量,写石鼓文是很好的选择。散氏盘等金文作品也行,在造形表现上金文更多意趣,但对用笔、线条质量提升上就不如石鼓。

        6. 秦统一后,李斯统一篆书,规范了写法,也让篆书更规矩、不要变化,要整齐划一,此后两千年中国书法中的篆书其实是被阉割过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往后面二千年,还有篆书名家吗?还有篆书作品吗?基本上被忽略了,直到清人重新发掘篆书、创新篆书。

        李斯的泰山、峄山刻石、琅琊刻石等铁线篆,连变化都简省了、笔意也凋零无几,靠它提升线条质量那已经是笑话。但它这种要求规则、整齐划一的写法,对练习控笔的精准度,倒是很好的选择。

        7. 汉魏时也出了少量篆书,比如袁安碑、袁敞碑等,但那时的篆书多用于篆额,所以我们能在隶碑顶部发现一些篆文,整体来说追求奇崛意趣。近现代有些名家就从那里学了一些写法,齐白石的书法篆书都是从祀三公碑与天发神谶里来的,刘彦湖、石开也有取法汉魏篆书。

        8. 我们再往后看,一直到大唐,才出了一位篆书家李阳冰,颜鲁公家祠堂碑记就是他篆的额,那个叫颜氏家庙碑,大伙熟悉吧?篆书能派上用场的机会不多,一是不实用了,二是经李斯阉割过后篆书的表现力实在太弱了,玉筋篆虽然在李斯创建的规则上有一点突破,但仍然不够,在审美上不够看。

        9. 再往后又几乎没太大动静了,篆书一直沉寂着,直到清人倡导碑学,重新发掘篆书之美。邓石如的篆书在运笔上出现了锋向的变化,方向、力度、弧度、密度,发掘出很多美的意趣。接着他的弟子包世臣一通吹捧,杨沂孙也学邓,赵之谦接着上,这一路就逐渐丰富起来,篆书的美终于被大众认可。在这点意义上,邓石如在篆书的重新发现与创新上是有非常大作用的,所以清末称邓篆为神品,邓为清人第一。

        邓石如、杨沂孙、赵之谦他们的篆书,风格非常鲜明,完全可以用来借鉴,建立自己的书法风格,当然,这是对具有相当不错的书法功底的人来说。一般初学入手学篆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想提升线条质量,清人不是首选,尤其赵之谦,他在风格取向上走得更远更夸张,他能驾驭那种写法,普通人未必可以,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学得一身坏习气。

        再说吴昌硕,他继承传统更多,尤其是先秦的作品,石鼓文用功很深,写得苍莽雄浑又自然朴实。对于提升线条质量,也是很不错的,相对原石鼓文容易上手;而且对于取向雄浑一路的书法家来说,吴昌硕临石鼓文又在风格上是非常好的借鉴。

        10. 篆书临什么比较好?是想练习行笔的精准度、提升控笔能力?还是提升线条的质量?还是想借鉴篆书,建立自己的书法风格?根据自己想要什么,参考上面的思考,就可以有答案。关于这个话题,说完了。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内容介绍秦国国君游猎的10首四言诗,亦称“猎碣”。今中国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石鼓文的字体,上乘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从书法上看,石鼓文上乘《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铜器,铭文盖十行,器五行,计121字。其书为石鼓、秦篆的先声,字行方正、大方。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其势风骨嶙峋又楚楚风致,确有秦朝那股强悍的霸主气势。)法则,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



        明代大收藏家安国的十种石鼓文拓本,自称十鼓斋。其中最佳者北宋拓三本,仿军兵三阵命名为《先锋》、《中权》、《后劲》秘藏之。这些均是世界上保存字数最多、最好的拓本,现皆流传到日本,藏于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2006年春三本同时来华参加上海博物馆的《中日书法珍品展》。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为明代拓本,也非常珍贵。


唐窦臮《述书赋》:

        籀之状也,若生动而神凭,通自然而无涯。远则虹绅结络,迩则琼树离披。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观《石鼓》文字与秦篆不同者无几,王筠所谓其盤灾敢弃,知文同籀法是也。


        则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彩。体稍方扁,统观蟲籀,气体相近。《石鼓》即为中华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若石鼓文则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钟鼎及籀字,皆在方长之间,形体或正或斜,各尽物形,奇古生动。章法亦复落落,若星辰丽天,皆有奇致。



当代刘恒小评《石鼓文》:

        石鼓文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的字体与虢季子白盤及秦公簋等青铜器铭文一脉相承,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并对后来秦代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其本身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它的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在石鼓文的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到象形图画的痕迹,而完全是线条组成的符号结构。石鼓文虽然从西周金文发展而来。但已摆脱尽了金文的影响,成为一种崭新的风貌,其用笔、结字和章法,也没有春秋战国时期金文那种装饰意味,它的魅力完全体现在用毛笔按照一定的笔法而书写出来的自然流畅的效果之中,显示出一种成熟的、富有修养的艺术匠心,石鼓文的书写者在线条的笔法和字形结构各部分之间的组合规律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石鼓文受到唐以后历代书法家的一致赞赏,特别是清代以来的一些篆书高手如杨沂孙、吴昌硕等皆得力于此,其影响直至今日仍未衰退。


石鼓文欣赏(部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