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角色是“主人”还是“保姆”?

个人日记


 

编者按:前进一步,停滞一步,是属于中国的、独特的渐进式改革。20131121日晚间《新闻联播》长篇累牍地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行了官方解读。在众人乐观期盼农村集体用地直接入市买卖,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之时,《新闻联播》着重强调农地入市目前只是试点,不是全面推行;“小产权房”依旧是违章建筑。这两项绕过政府管控,直接向住房市场注入土地、房屋的市场自发行为,一旦放开就是要地方政府自断其臂。它们注定是改革与保守的博弈据点。道阻且长,政府改良自身的终点到底在哪里?“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政府的归政府,这应是改革的最终目标。”郎咸平教授在20138月推出的最新力作《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中,以制造业转型为例,深刻剖析了政府转型的路径和最终定位。以下为图书部分节选,以飨读者。

 

我在这里想特别说一下林毅夫先生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因为他在里面对政府在产业转型中应起的作用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描述,就是“政府要因势利导,充当新兴产业的助产士,而不是一个长期在职的保姆”。把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政府把项目扶上马之后就该撒手不管”。

对于林毅夫先生的观点,我并不十分认同。首先,我们的地方政府能不能做到及时收手,不参与项目的后续发展这个很难说。毕竟在目前权力可以变现的情况下,让我们的官员交出手里的职权是件挺困难的事。其次,鉴于我们的政府在过去非常糟糕的产业指导经验,所以我认为政府的扶持不应该在产业发展的甄选决策上参与过多,而应该是给企业提供一个能够孵化出新产业的营商环境,由企业对各方面因素做衡量后,决定是否进入政府扶持的产业。换句话说,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一个“长期服务的保姆,而不是出生时非常关键的助产士”。

我就以美国为例,给各位介绍一下什么叫“长期服务的保姆”,或者叫服务型政府。2009年奥巴马刚刚就任美国总统,就提出要靠重塑制造业来挽救美国衰退的经济。奥巴马先密集地发布重振制造业的各种扶持和引导政策,主要引导企业往“在未来具有高增长率的产业”发展。这里面最重要的法案是《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从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出美国政府其实和我们一样,希望把企业的产业升级、转型的方向瞄准新型能源。

可是奥巴马政府是怎么做的?它在发布的《美国创新战略》里,非常清晰地把创新分成了三个层次:最底层是政府加大对美国创新基础,比如教育、研发等方面的投入;中间一层是让现有大企业之间透过竞争,不断地创新;最高的一个层次就是全社会加速在生物、纳米这些面向未来的大项目上的突破。在这里面,美国政府只提供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营商环境,是否进入的决定权还是在美国企业手里。

我再给各位举几个例子。2011年白宫公布了非常有名的《美国创新战略:确保我们的经济增长和繁荣》,奥巴马政府在这个创新战略里呼吁,要永久简化企业的研发税收,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减税。美国政府还在2011年推出了《美国发明法案》、《保护“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创业美国”计划等政策,用来引导和保护中小企业还有个人创业者的创新。另外,美国小企业局还拿出30亿美元资助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鼓励它们进行清洁能源、生物科技等国家优先发展产业的创新,同时呼吁国会继续为中小企业减税;美国小企业局联系能源部等部门一起,帮助创业者和专业指导者进行沟通、联系,让普通的美国老百姓从专家和机构那里得到指导还有资金支持;给非美国专业技术人员提供非移民签证,给学生提供低息贷款,扩大创业种子基金的申请范围,减少专利的申请流程等,总之就是要把创业和创新人才留在美国;最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商务部等机构还出钱、出力,让实验室里的技术尽快投入商业应用。

这些都是美国政府积极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但是我在前面说到美国风电,特别是海上风电行业的时候也说到了,美国政府既没有给进入新兴产业的企业提供“实在”的真金白银,也没打压传统能源产业,始终掌握投资主导权的私人资本在权衡利弊之后,还是审慎地选择不介入海上风电行业,也因此没有卷入现在的全球风电低潮期。

 

本文摘自我的新著《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

CLUB由东方出版社和上海极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郎CLUB旨在回报关注和支持郎咸平教授及其观点的朋友而成立的读书会平台;会员将有机会免费出席郎CLUB举办的郎咸平演讲活动与教授一起互动交流,碰撞文化思想,汲取最新观点。申请加入郎CLUB请咨询400-6828-215或联系QQ2880162989/ 2880162980   详情点击

~~~~~~~~~~更多作品~~~~~~~~~~~

 

拿什么拯救中国企业---郎咸平经典案例套装壹(涵盖全球50个行业的兴衰案例,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致胜宝典)

拿什么拯救中国企业---郎咸平经典案例套装贰(涵盖全球50个行业的兴衰案例,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致胜宝典)

《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在中国做事难,做人难,过日子更难。一本最耐寻味的《郎咸平说》,说出百姓心中所想

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改革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情怀同出一辙?我们正确理解共产主义了吗?

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让你真正了解中国经济现状,中国经济改革三十多年的得与失,中国下一步“经济改革路线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