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4月8日全国政协机关报《人民政协报》刊登佛门高僧净空法师《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佛门向善

 [转载]4月8日全国政协机关报《人民政协报》刊登佛门高僧净空法师《如何弘扬中华传统
[转载]4月8日全国政协机关报《人民政协报》刊登佛门高僧净空法师《如何弘扬中华传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中国传统道德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因为从世界各国来看,像中国这样几千年如一日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家绝无仅有。
 

中国传统道德

应包括三方面内容

什么是中国传统道德?或者说中国传统道德有哪些内容呢?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中国传统道德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第一,在《礼记·大学》中有这么一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独特之处,就是“格、致、正、诚、修、齐、治、平”。意思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先从自己开始放下对物欲的追求。了解事物,把规律找出来,正心、诚意就不用讲了,修身就是修自己,然后齐家,把家治好,然后再治国,治国以后是平天下,世界各国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就是天下太平。个人要从内心出发,正心、诚意,一直推到治国、平天下。这套系统的步骤,属于伦理道德范畴,也属于政治范畴,是其他任何国家所没有的。

第二,“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在我看来,这是中国伦理道德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就是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精神支柱。除了这个提法外,古人还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说法,意思也都大抵相同。

第三,“三纲六纪”。作为封建社会的重要行为准则,“三纲六纪”在我国古代的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从现代社会来说很多说法并不值得提倡,比如夫为妻纲等内容,因为夫妻应该是平等的。然而,我们还应该从中看出“三纲六纪”的精华所在,即它的核心是建立一个规则,一种行为准则。因为人类自有社会以来,必然要有一种规则来维系。比如现在马路上为什么要有交通警察?要有红绿灯?这就是一种规则,一种规章制度,要求大家都来遵守,这样社会生活才能进行。要是没有这些规则,社会生活就不能进行。

上述三个方面是古代伦理道德最主要的内容。懂得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大体就了解了中国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
 

骨气、爱国值得提倡

我认为中国伦理道德中有两点值得提倡。

第一点是讲气节、骨气。从生理上来说,一个人要有骨头。我们现在不是还讲解放军硬骨头六连吗?骨头本来是讲一种生理的东西。从精神上来说,就是气节。孟子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就是说作为一个人,我有我的人格,顶天立地,不管你多大的官,多么有钱,你做得不对我照样不买你的账。

古今这样的例子很多。

同时,“骨气”这个词也不好译,翻译成英文也得用两个词:道德的“反抗的力量”或者“不屈不挠的力量”,我们用一个“气节”、“骨气”,多么简洁明了。人们为什么崇拜包公?就是因为他威武不能屈。“天子犯法”也必须和“庶民同罪”。

我常对年轻人讲,不仅在国内要有人格,不能一见钱就什么都不讲了,出国也要有国格,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不能忘记国格。

第二点是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国历史悠久。比如苏武北海牧羊而气节不改的故事,连小孩都知道。写《满江红》的抗金英雄岳飞,他的爱国精神更是历代传诵。又如文天祥的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全国都有他的祠堂。近代、现代的爱国英雄也多得很,如抗日战争中的张自忠、佟麟阁,等等。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绝无仅有

其实,我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藏,自成体系,内容数不胜数,如果需要完整地表述,大概需要写一部中国伦理学史来阐述。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精华的内容,在世界人类文明遗产中也有着特殊地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世界上任何国家,从古希腊一直到古印度,尽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可是内容这么全面、年代这么久远、涉及面这么广泛的道德规范,在全世界来看,中国是唯一的。现在中国周边国家,有一个名词叫汉文化圈,汉文化圈范围内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我再举几个例子。

比如“孝”这个概念。除了中国以外,全世界各国都没有把“孝”表述得这么具体。何以证之呢?从古至今,流传下来了无数个与孝有关的故事。当然现在青年人也不像以前那样愚忠愚孝。“割肉疗母”我们也不提倡,可是就拿眼前来讲,我感觉我们中国的青年人比世界各国的青年人要孝得多,虽然程度不如以前了。

我是研究语言的,我发现有件事很有意思:把“孝”这个词翻译为英语,用一个词翻译不出来,得用两个词。什么原因呢?因为虽然不能说外国没有孝,但是孝并非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所以译过去就得用两个词。就是“虔诚”与“尊敬”,而在中文中光一个“孝”字就够了。这就说明“孝”这个词有中国的特点。

关于中国传统道德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问题,我认为,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向看,中国文化包括中国道德的精华,在21世纪的将来,会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是我所期望的。
 

未来世界和平

还需依靠文化的力量

汤因比说过,全人类发展到形成单一社会之时,可能就是实现世界大同之日。

我预计,世界的一统将在和平中实现。

对于人类文明前途的问题,我也曾胡思乱想过一些。我现在想从哲学上或者思想方法上来谈一谈我的想法。西方哲学或者思想方法是分析的,而东方的则是综合的。这两种方法异曲同工,各臻其妙。这其实是老生常谈。但是,对于前途的分析却是不尽相同。

首先一个问题是:能不能永恒地分析下去?庄子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从理论上和逻辑上来讲,这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对具体的东西的分析,比如说对原子的分析,能不能越分越细,以至万世不竭呢?西方的自然科学走的就是分析的道路。一直到今天,这一条路是走得通的。现在世界上的物质文明就来源于此。这是事实,不容否认。但是,这一条路是否能永远走下去呢?在这里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可以永远走下去,越分析越小,永不能穷尽。一种认为不行,分析是有尽头的。我赞同后一种意见。至于我为什么赞同后者,我认为,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我自己解释不了,只有等将来的实践来解答了。

我觉得,目前西方的分析已经走得够远了。虽然还不能说已经到了尽头,但是已经露出了强弩之末的端倪。照目前这样子不断地再分析下去,总有一天会走到分析的尽头。那么,怎么办呢?我在上面已经说过,东西两大文化体系的关系从几千年的历史上来看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球已经快踢到东方文化的场地上来了。东方的综合可以济西方分析之穷,这就是我的信念。至于济之之方究竟如何,有待于事物(其中包含自然科学)的发展来提供了。

(武宪威韩月整理)
 


人民政协报2015年3月19日专版刊发报道用教育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分类:动态 发布于:2015-03-31 10:15 点击: 5,469

zhengxiefengmian2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以儒家思想为主脉、文史哲为主体、道德教化为主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盖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维度的多方面整体,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伦理要义和智慧之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人本精神,知行合体的实用精神,义以为上的重德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等,建构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宝库。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应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战略的高度上把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是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的前提条件。

zhengxiebao04

  谭凤涛,辽宁省海城市政协常委、海城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海城市谦德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创办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践行者,自1998年以来,谭凤涛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弘扬。近20年来,谭凤涛坚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线,无私地奉献着,为社会培养了近千名传统文化师资人才。他以仁慈博爱的心怀,义务救助了众多孤儿、贫困学生。同时,也帮助了众多的家庭。2011年,谭凤涛所创办的谦德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被誉为“国学示范单位”;2013年1月,教育基地被大连市华夏文化促进会任命为“大连市华夏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协会教育基地”;2013年2月,基地被海城市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任命为“海城市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谦德学院教学基地”。谭凤涛领导下的海城市谦德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作为当地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弘扬传统文化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维护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使命。

zhengxiebao03

  如何更好地普及传统文化教育,是谭凤涛近年来深入思考的课题。在谭凤涛看来,目前社会层面的“国学热”,恰恰反映出目前我国尚缺少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系统。现在不要说中小学生,即使是一些受过大学文科专业教育的人,传统文化的知识也非常匮乏,很多人不具备直接阅读传统文化典籍的能力,一旦离开学校,就不知道如何提高传统文化素养,读什么传统典籍。到今天能够懂得在人际交往中使用传统礼仪的称谓和举止的人,寥寥无几。相反,我们经常听到介绍自己的妻子为“我的夫人”,经常看到学生给老师的信封上写着某某老师“敬启”;殊不知称自己的配偶为夫人,是自大失礼的;信封上写“敬启”是要收信的老师恭敬地展阅此信,根本颠倒了师生的礼数。

  所以谭凤涛认为,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单纯地生存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之中。在外来文化面前,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延续、发展和创新的问题。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原则,既植根于浓厚的民族土壤上,又置身于宏大的世界背景中;既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又具备气度恢弘、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体现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不能只简单地讲文化的继承,也应该重视文化的发展创新。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妄自菲薄,要做到古为今用、西为中用。

  多年来,谭凤涛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提出的关于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号召,全身心地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公益事业中。为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忘我奉献、不辞辛劳。他早年开办“公民道德公益大讲堂”,为想学习道德教育的社会大众创造了一个有力平台;此后,他建立谦德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多次主办和承办大型公民道德公益论坛会,带动了社会各界人士对传统文化的广泛关注和深入学习。目前,他应全国各地邀请,经常深入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讲演、交流,和更多的人分享多年来传统文化推广的心得体会。其中,他多次应邀参加辽宁省政府联合举办的大型传统文化公益论坛,汇报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以自身的正能量给周围人带来积极影响。

  在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谭凤涛发现,一些教育单位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多限于文艺活动、文艺表演、书法、艺术、乐器表演等方面,把这些活动解释为“传统文化教育”。而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精神只能从这些方面去了解。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表现在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乐以成道,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其所确立和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之道,“见贤思齐”、“自强不息”的刚强进取精神,“见利思义”、“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夙夜在公”、“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思想等,“榜样示范”、“因材施教”、“学思并重”、“循序渐进”、“同伴学习”等教学方法,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zhengxiebao02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儒家主张的是以德治天下。孔子把道和德给细化了,我们现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就是以孝道为主,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些都是从孝衍生出来的科目。所以,孔老夫子的教育理念就是让我们能够建立和谐的社会。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办法是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法治教育的作用。教育首重的是道德。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倡大家学习弟子规,弟子规是做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教育和重要保障。所以人人应该学习弟子规等古典,体会、践行其中的传统内涵。

  道家老子提出,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但道是静的,道就是基本的法则。《道德经》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传统国学的知识内容是综合性的,涉及的学科有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社会学,甚至还有自然科学。传统文化教育不应该以学科来区分,而是要形成与国学内容相一致的知识体系,传统国学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不同学派的创立而获得发展的,用梁启超的话来说,就是“一面求知识的推求,一面求道术的修养”。时至今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仍应主要通过日常生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同时,作为传统文化传播者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主体性,从他们的特点和需要出发,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与时代精神以及与学生实际相适应的思想。

  谭凤涛认为,“知行合一”是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对此他解释说,历代先贤都注重践行,现代人学习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自觉践行来完成。因此,谭凤涛在谦德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上不仅开设了必要的理论课,还注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在教学中,将理论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未来的工作、社会需要、个人发展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他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因材施教,并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适当参与学生的活动,在交流和合作中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在教学中,谭凤涛非常注重挖掘理论魅力。他常说,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刻板枯燥的理论,而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要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仅靠死记硬背理论是不行的,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应开拓思维领域,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做到“古为今用”、“与时俱进”。所以,谭凤涛在教学过程中倾入情感,用富有情感的教学形式,可唤起学生对古典的好奇心,把抽象的古典结合当前实际,让课程的内容鲜活、有趣。在他的课上,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参与意识非常强烈。

  实践证明,谭凤涛所创立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对于传授传统文化、培养传统文化的研究人才有着特别明显的效果。谭凤涛坚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重视基础文科的同时,还要转变观念,不能用狭隘的功利主义的观点看待基础文科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用先进文化观念进行教育,落脚点是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除了在社会上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之外,谭凤涛还深入学校,为学生们普及传统文化教育。谭凤涛与辽宁大石桥高中联合举办“道德讲堂进校园”活动,在校园里面定期宣讲孝道、礼仪等课程,取得显著成效。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后,道德素质提升了,不再浮躁,校园变得安静起来;校园报纸栏的张贴内容改为“二十四孝”故事;近年来高考升学率有较大提升。现在,大石桥几所高中全部引入传统文化。

zhengxiebao01

  在推广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谭凤涛可谓不遗余力。除正常教学外,谭凤涛正积极规划与吉林松原创新学校联合办学,建立起传统文化教学示范点,广泛培养传统文化师资力量,形成传统文化教育与知识教育有机结合的可复制的办学样板。此外,谭凤涛正在海城市毛祁镇建立“以孝治镇,以德治家”的试点,使这个镇变成传统文化学习的示范镇。目前,已经在当地建立了一个弘扬传统文化的“道德讲堂”,提供免费素食,以此来带动圣贤教育的推广。

  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单纯追求课程化和知识化,因为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增长文化知识和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提升文化品位,丰厚文化底蕴,锻铸自己的文化品格。“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谭凤涛在开展教学宣传的同时,近来更组织发起了开展爱心车“扶贫送餐”活动,并让学生们参与其中,借此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潜移默化地传播给更多的人。如今,谭凤涛正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隋喜军 赵明杰)(来源:人民政协报)

 


 

  

 
大悲古寺净宗修学道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