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汉乐府诗词:愿得一人白首不相离】寒社 雨浓老师分享

个人日记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24:16
 
解读汉乐府诗词:愿得一人白首不相离【一】


第1节:序 汉诗是乱世里的一朵兰花

  序
  汉诗是乱世里的一朵兰花
  汉诗,是需要邂逅的,刻意了,反而全无意味。
  古道西风,青草绵延,远山含翠,绿水悠悠。
  一个人在薄雾的清晨行走,空旷与孤寂中,忽然出现了一朵兰花,花瓣上挂着晨露,在薄薄的雾气中,仙姿淡雅。
  粲然却含凄清,无邪又有苍茫。
  蓦然一惊,又一喜。久远的记忆,带着山野的清新扑面而来。
  你在里面,他在里面,烟火在里面,思念也在里面,那些琐琐碎碎的生活和
思念,辜负和等待,相守和相知,离别与背弃,一点点,晕染着时光的颜色。
  读她的时候,不激烈,无波澜,只想轻轻叹一句:哦,原来你在这里。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25:32
 
 似被遗忘,又似本性淡然。
  不似唐诗的大气凝敛,不似宋词的婉约缠绵。
  就是山野里随意而生的一朵兰花,秉天地精华,承日月灵气。
  有韵似无韵,无香似有香,很难说哪一个花瓣是绮丽的、出奇的,但整体的感觉就是如此浑然,轻浅中透着浓烈的情感。
  红尘纷扰自纷扰,世事喧嚣任喧嚣。
  无拘,亦无束。有绪,似无绪。
  不像唐诗,要在有月亮的夜晚,窄窄的旧巷子,有更鼓与犬吠,一灯如豆,清茶半盏,拈一本诗,如同拈起一段年轻的岁月,那么蓬勃的渴望,飞扬的青春;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26:31
 
 也不像宋词,花前柳下,一水蜿蜒,回廊曲折,满园的秋色,满眼的离情。青石桌上,一卷书,摊开,落满层层叠叠的花瓣,走过去,坐下来,浮开落英缤纷,如同感知到一场酣畅缠绵的千古情事。
  唐诗是盛年的梦想,要激扬;宋词是爱情的阐释,要缠绵;汉诗,则是平平凡凡的烟火人生,一切人生感悟,已然参透进生命,平淡轻浅,却韵致天成。
  本书不是严肃解析,不是专业注释,文散而意浅。聊作茶余酒后消遣,也恰如山野里的一朵小花,自开自喜自珍重,花开花落全凭痴。
  牡丹有牡丹的雍容华贵,玫
瑰有玫瑰的浓烈芬芳。
  路边的小花,自有一番清香美丽。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28:33
 
第2节:董娇娆(1)

  汉乐府部分
  董娇娆
  人如花痴,花比人瘦
  宋子侯,生卒年不详,东汉诗人,代表作《董娇娆》
  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飏。请谢彼姝子,何为见损伤?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何时盛年去,欢爱永相忘。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30:05
 
 一
  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很直白的开场,却是回味无穷的美。
  三四月间,春风拂面,水波荡漾。桃李争相开放,空气中丝丝含香,这是最适合相思的时节。
  凡是涉及到桃花的诗句和场景,都这样美而婉。
  刘敞: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树香消几树花。只恐东风能作恶,乱红如雨坠窗纱;
  元稹: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寒社-南风(314260816) 7:30:35
 
雨浓好早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30:55
 
南风早好
寒社-南风(314260816) 7:31:14
 
周末开心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31:50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31:53
 
写的最好的,应该是曹雪芹的《桃花行》: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33:59
 
花之颜色人之泪,花之颜色人之媚!
  城东路旁,桃林李树,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桃与李,总是一起出现的,无论是盛开,还是入诗。
  宋有个叫汪珠的人写过一首《李花》诗: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风。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
  可见,桃与李,是密不可分的。
  桃花艳,李花白,一层层,一片片,风吹桃如胭脂醉,雨打李似雪花白。花正好,叶正翠,真真一处好景致。正巧一阵东风来,花叶低垂如水,片刻之后,风过,桃李兀自芳菲。
  就是在这一瞬间吧,女子提着采桑叶的小笼子,袅
袅而来。伫立花前树下,凝神仰视,伸手折花,面容忧戚。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35:35
 
不对啊,她不是提着精致的小笼子出来采桑叶的吗?怎么会留恋在这一片桃林李树下,折花不走,一遍遍自语叹息呢?
  娇娆女子,手提小笼,湘裙逶迤,粉面桃花。采桑?非也,实乃约会是之。
  汉代,养蚕业盛行,到处都是采桑的女子,自然,采桑是个很好的借口。
  罗敷提着精美的小笼子去采桑: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从诗句的字面上看,这个女子和罗敷提的笼子是相似的,也许是那时普遍流行的样式吧。
  以采桑为名,来和情郎约会,就如现在的加班不能按时归家一样,
属于时代产生的独特借口。
  二
  等待是一种折磨人的情绪,尤其是怀着相思。由最初的羞怯,到期待,到担心,到焦虑,再到失望,最后是怨恨。一层层叠加,一步步深陷,心情似六月天气,瞬息万变,很难平和:继续去采桑,或者,干脆回家去。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37:07
 
第3节:董娇娆(2)

  她必然要找个借口,发泄一番。
  左等人不来,右等人不来。百无聊赖中,她伸手折花,转眼间,一枝鲜嫩的花枝便擎在手中,随着大力地攀折,桃树颤抖,纷纷扬扬的花瓣好似雪花飘零,落了她一身。
  花并不是娇弱的花。无辜被折,诗人模仿着花朵的语气,怨恨又尖利地询问折花之人:请问这位美丽的女子,我开我的花,你采你的桑,互不干扰,你为什么偏偏来折断我?
  我的花美,却也不是无限期。春天一过,到了八九月的秋天,白露渐渐凝成寒霜的时候,就是不折,也会随之凋零,哪
有长久开花的美丽植物呢!
  折花女子,思虑了一回,也发出了感叹:
  唉,就算花会凋零,等到来年的春天,还可以再次发芽、开花,周而复始,时光不是敌人,怕什么?
  这样说来,花比人强啊。花落花会再开,人去却不会再来。时光如流水,寸寸相思寸寸老,终有一天人憔悴,便是欢爱永诀时。
  花的责问,其实也是失意女的责问。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38:34
 
你为什么不做自己分内之事,却跑来折下我这朵花。折了,又不珍惜!
  答案无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子爱鲜花,男人爱美女,爱花不赏空折枝,和男人有什么区别!
  怪只怪,你的花朵太美,你的容颜太娇嫩!
  美,是明目张胆的攀折借口,亦是命运生成的过错!当然,这都是"折花"人给自己找的理由。
  然而,花折能再生,凋零能再发,红颜却不行,女子青春不在,往往就是男人和你恩爱永诀的时候。
  等待旧爱却扑了空。这应该不是第一次扑空了吧,否则不会如此焦急怨恨。
  男人都爱红颜美
,新鲜劲一过,管你桃飘与李飞。
  徒剩伤心人,凭花掉泪,对月伤悲。
  女人的爱是沼泽,一旦掉下去,很难挣扎出来;男人的爱是浅滩,随便一扑腾,便可以上岸,只要有了好的风景,人生随时可以重新洗牌。
  她是不懂,兀自等在桃花李下,那个曾经约会的地方。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39:53
 
提着采桑的小笼子,折一枝桃花,落一身花瓣雨,忆一遍曾经的缠绵痴情,叹一遍花自飘零随逝水,人面娇颜再不回。
  还是回家去了。
  因为: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回家抚琴了,希冀用琴音填满这失落,却曲曲断肠。
  哪里是曲断肠,分明是痴情负流水,相思永不回!大伤无形,茫然无措。
  千般无奈,借酒消愁,却愁更愁。身处宽敞明亮的大厅,更增添了几分清冷和孤寂。
  三
  董娇娆曾经是女子名。一说,此女原是歌姬,长袖善舞,容貌娇人;一说,是诗中女子名。《董娇娆》之后,"娇娆"二字,直接成了美女的代称。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41:12
 
第4节:董娇娆(3)

  唐诗中用"娇娆"二字比较多。杜甫《春日戏题恼郝使君》:细马时鸣金?[褭,佳人屡出董娇娆;温庭筠《题柳》:香随静婉歌尘起,影伴娇娆舞袖垂。
  采桑而忘情,《董娇娆》不是第一个。
  张仲素《春闺词》: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痴情女子,提笼去采桑叶,采了半天,却笼中空空,为什么呢?因为昨夜梦到渔阳了。渔阳是唐时的征戌之地。
  渔阳鼙鼓喧天,说的是安禄山在渔阳造反了。
  女子的丈夫,是到渔阳打仗了,从而音信全无。她在家里一边
等待,一边采桑养蚕度日。
  相思尤甚,以至于一梦成痴,白天,她竟连正事都忘了,完全沉浸在梦中相见的情景里。
  采桑而不满,《诗经》也有这样的句子。《卷耳》就描述了这样的情景: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42:59
 
不过,《卷耳》采的不是桑,而是另一种植物,苍耳。
  虽然有桑叶和苍耳之别,却是一样的思而忘事。
  《董娇娆》中这个女子呢,更为直接,她没有忘记采桑,而是根本就没去。只是提着笼子,在桃李树下待了半天,折了一枝花,感叹了一回,便郁郁而返了。
  不得不说,那是个如诗如画的时代。随处见桃李,袅袅柳枝摇,桑树遍地绿,青草处处芳。女子裙摆飞扬,提笼采桑,桑榆皆成画,男人白衣骏马,马踏阳关道。说不出地美人多情,才子潇洒。
  谈情不比宋时闭塞,因朱熹之流,已产生存天理、灭人
欲的扭曲道德。而汉时处处都是好风光、约会所。全无如今找一片绿地都要驱车几十里的尴尬。
  绕不开的,是千古的人性纠缠,情爱混沌。人如花痴,花比人瘦,花自凋零人自愁。
  诗意的生存环境,诗意的爱情幻想,却不得不拘泥于人心的善变、情感的飘忽,是幸,也是不幸。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44:54
 
 戚夫人歌
  不依赖,是种智慧
  戚夫人(?~公元前194),称戚姬,名懿,下邳(今江苏邳州)人,祖籍秦末汉初定陶(今山东定陶),是汉高祖刘邦的宠妃,也是西汉初年的歌舞名家。刘邦死后,惨遭其妻吕后的毒手,吕后先毒死其子赵王刘如意,后斩断戚夫人手脚,挖去眼睛,熏聋她的耳,又迫她喝下哑药,丢入窟室,叫做"人彘"。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46:35
 

  戚夫人是刘邦在逃难的路上遇到的民家女子。
  彭城之战,项羽勇猛无敌,以几万人的兵力打败刘邦的十万大军。
  刘邦连夜逃命,到了一户农庄,农庄里一对父女正在院子里浇菜、翻地。见刘邦求救,便将他藏在了家中,从而躲过一劫。
  这对父女姓戚。女儿,就是戚懿,十八岁的山野村姑,不谙世事,容貌清丽,虽然没有绝代风华,但那一抹幽兰般的娴静雅致让刘邦心花怒放。
  逃过灾难的当晚,刘邦就纳戚懿为贵妃,入了洞房。
  戚懿自然也是欢喜的,面前的男人,是汉王啊!于是,她施展舞技
,在简陋的新婚之夜,披上羽衣,为这个男人而舞。
  史书记载,戚夫人舞技奇绝,擅跳"翘袖折腰"之舞。从出土的汉画石像看来,其舞姿优美,甩袖和折腰都有相当的技巧,且花样繁复。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48:23
 
戚懿起舞,只见两只彩袖凌空飞旋,娇躯翩转,如牡丹盛极,海棠初绽,极美。
  此外戚夫人还长于鼓瑟,节奏分明,情感饱满细腻。
  几年后刘邦大败项羽,稳坐江山后,经常和戚夫人击鼓唱歌,高兴时,两人开怀大笑;忧伤时,则相对唏嘘不已。
  回宫后,戚夫人生下了皇子如意,加上刘邦特殊的宠爱,身份地位渐渐不同。
  从此,戚夫人和皇后吕雉,因一个男人,形成了对立。
  她们的爱不一样,吕雉嫁刘邦时,他只是个普通的、落魄不得志的男人,而戚夫人嫁刘邦时,他已经威风凛凛。男人的魅力指
数,一大半来源于权力地位等身外之物,所以,戚夫人的爱更多些,也更纯粹些。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49:20
 
在吕雉眼中,刘邦不过是个长相有些欠佳的男人,她见识过他的落魄、他的无奈、他的泪水、他的贫穷和狡猾。戚夫人不一样,她见识的,是唯一的、一手遮天、威风凛凛的刘邦!
  吕雉跟着刘邦打过江山,懂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理,戚夫人走的,却是坐享其成的路子。
  于是,吕雉积极建立党羽,营造属于自己的势力,她晓得男人不可靠,爱情更是晚来风。戚夫人却歌舞升平,以为抓住了这个男人,人生华锦,便万无一失。
  如意渐渐长大,刘邦恩宠日盛,戚夫人产生了废太子、立如意的想法。
  吕后所
生太子刘盈,虽然软弱,可他的母亲强大啊,在吕后的一番动作下,势力在朝中日益稳固,刘邦亦无可奈何。
  刘邦不忍开口告诉戚夫人这个结果,遂唱了一首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就是说,太子已经羽翼丰满,无法撼动,我们没有办法了,听天由命吧。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50:53
 
其实,太子是他的儿子,吕后再毒,也是他的原配,真正听天由命的,是戚夫人母子。
  男人的爱好凉薄。他明明知道她日后必然的处境,却一意孤行。如果在世的最后几年,他能少宠她一点,冷落她一点,戚夫人的命运,不会这么凄惨。
  他依然故我,将年轻的她宠在怀里,百般疼爱。明知这疼爱会在自己死后,一点点,加倍变成苦痛!

第6节:戚夫人歌(2)

  果然,刘邦前脚一死,吕后后脚就开始收拾这个想要和自己的儿子争夺太子之位的女人。
  找了个由头将她剃光了头发,脖子上套了锁链,穿上囚犯的衣
服,赶到犯人呆的永巷去。在那里,自然不能闲着,她的任务是每天不停的舂米。
  戚夫人娇贵柔弱,在刘邦身边这几年,已经养尊处优成习惯,这样的刑罚,无疑已经是天大的委屈--她本来想靠着一个男人,一辈子乐而无忧。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52:01
 
于是,心里冲天的怨气和委屈无法发泄,小小的永巷,无法禁锢她的心。
  不甘心!更不懂得此刻需要做的,是低首保命。
  单薄的身体裹在粗布的囚衣里,她一边舂米,一边自行唱歌--
  她唱: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
  戚夫人好糊涂。这歌,不是提醒吕后对儿子起杀心吗?
  她想靠男人,男人死了之后,又想靠儿子,她从来也不想想男人和儿子到底可不可以依靠,有没有能力要她依靠。而胡乱抱怨,唱什么歌,结果祸从口出,吕雉本来没有打算杀死幼小的如
意,这一首歌,让她下了决心。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53:01
 
吕雉和戚夫人,是女人的两个极端,一个太强大了,强大到失去了女人的温柔和娴淑,自己已经是自己的王;一个太柔弱了,软弱到必须依靠别人的力量活下去。全部的幻想便是做一株菟丝子,依靠在男人这棵植物上。可惜植物一枯,便再无力生存,只好任人摆布。
  这两个女人,小小地中和一下,强硬中带一丝温柔,妩媚外加一点心机,便是完美了。
  女人,别拿软弱当挡箭牌,否则后果往往超出自己的控制范围。
  得知儿子被杀,戚夫人还在执迷,不晓得是自己的一首歌,间接害死了儿子,她大骂吕后,并欲拼
命。这才完全激怒了这个狠毒的女人,发明了世上最残忍的酷刑,将美貌无双、绝代风华的一个美人,斩去手脚,挖去眼珠,毒酒熏耳,哑药灌喉,活活变成了"妖怪"。
  千年前的那一场惨案,阴惨惨载进了史册。
  诉说着吕后的无情残忍,也诉说着戚夫人的愚蠢和天真。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54:12
 

  戚夫人抱怨不甘的结果是害死了儿子;吕后的凶残至极,结果也将一个好好的儿子激疯。
  两个女人的一场战争,害死了一对好兄弟,延伸出了更多的不幸。
  刘盈见过惨遭"人彘"的戚夫人后,惊吓过度,大病一场。病愈后,性情大变,每日纵情酒色,很快就一命呜呼。
  吕雉的残忍,其实也不仅仅是吃醋,事实上吕雉早就对刘邦失望了,她那么精明透顶的女人,未必不明白男女情爱这点事,她自己就一直在养男宠。
  刘邦上谁的床,她未必会吃醋。她对戚夫人的不满,来自戚夫人的不自量力,居然想废
太子,和她争夺皇太后的位置。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55:22
 
第7节:戚夫人歌(3)

  以戚夫人的算计和头脑,这,也太难了些。
  也正是因为头脑简单,戚夫人才将易储之事想得如此简单,以为只要男人一句话,江山便可更改。
  明宪宗年间,也有过一个女子,和戚夫人同样的处境。
  明宪宗,宠爱万贵妃无度,以至于万贵妃一手遮天,凶残霸道与吕后不相上下。宪宗所宠幸的宫女嫔妃,无不遭到万贵妃的毒手,哪个女子怀孕,万贵妃便派人强行灌下打胎药,宪宗一把年纪,连个子嗣儿女也无。
  一日,宪宗去内藏,见一纪氏女官,口齿伶俐,对答如流,又生得美貌,
明眸善睐,便喝退宫人,在内藏阁临幸了她。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56:00
 
皇帝临幸个女子,就像渴了喝口水、尿急上个厕所那么简单,此后,宪宗便死死忘记了这个女子。
  谁知道,一次临幸,竟怀了孕。万贵妃自然不肯放过,派人前来打胎。太监宫女们都觉得这纪氏可怜,皇帝又无子嗣,于是谎报这女子不是怀孕,而是肚胀病,按照惯例,将她关在了安乐堂。
  纪氏在安乐堂生下儿子,偷偷摸摸养到六岁。
  太监张敏,找了个机会报告皇上,宪宗一听,喜出望外,急忙召见儿子。纪氏很清醒,皇帝未必保得住自己的儿子,所以大哭道:我儿子此去,恐怕性命难保。这一刻开始,她便逼
着自己,想法子,保住儿子的性命。
  第二天,纪氏被封为淑妃。
  这一年六月,纪淑妃暴病而亡。朝中所有人都认为是万贵妃下了毒手。
  其实不然。这淑妃,是明白难逃一死,为保儿子性命而自杀了。纪淑妃和儿子住在一起,若真是万贵妃下手,她能舍弃更有威胁的小皇子,先杀死纪淑妃吗?
  纪淑妃这一死,太后觉得皇孙危险,把他直接接到了自己身边,小皇子的性命,终于得以保全。
  戚夫人也许有这样的心,却没有这样的算计。她太柔弱,柔弱到没有风骨和心计。她太信男人,太信爱情,却独独忘
了,女人,最该信的,应该是自己。
寒社-雨浓(1823240482) 7:56:18
 
有事 先到这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