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有病苦吗?真实正观的利益!

法语甘露

您现在有病苦吗?如果您有,那么请您看看这部经中差摩比丘是怎样解决病苦的吧?也请您学着差摩比丘所运用的方法来解决您自身的病苦吧?

      真正的佛法,它不仅仅可以治疗众生心理方面的疾病,而且也可以治疗身体方面的疾病。

      只要您所接触到得是真正的佛陀所教导的正法、律,而且您是如实地按照佛陀的教导实践,就必然会解决您身心的病苦。

 

    《杂阿含一○三经》如是我闻:

      一时,有众多上座比丘住拘舍弥国瞿师罗园。

      时,有差摩比丘住拘舍弥国跋陀梨园,身得重病,

      时,有陀娑比丘为瞻病者。

      时,陀娑比丘诣诸上座比丘,礼诸上座比丘足,于一面住,诸上座比丘告陀娑比丘言:“汝往诣差摩比丘所,语言:诸上座问汝,身小差安隐,苦患不增剧耶?”

      时,陀娑比丘受诸上座比丘教,至差摩比丘所,语差摩比丘言:“诸上座比丘问讯汝,苦患渐差否,众苦不至增耶?”

      差摩比丘语陀娑比丘言:“我病不差,不安隐身,诸苦转增无救。譬如多力士夫,取羸劣人,以绳继头,两手急绞,极大苦痛,我今苦痛有过于彼;譬如屠牛,以利刀生割其腹,取其内藏,其牛腹痛当何可堪?我今腹痛甚于彼牛;如二力士捉一劣夫,悬着火上,烧其两足,我今两足热过于彼。”

      时,陀娑比丘还至诸上座所,以差摩比丘所说病状,具白诸上座。

      时,诸上座还遣陀娑比丘至差摩比丘所,语差摩比丘言:“世尊所说,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汝差摩能少观察此五受阴非我、非我所耶?”

      时,陀娑比丘受诸上座比丘教已,往语差摩比丘言:“诸上座语汝,世尊说五受阴,汝少能观察非我、非我所耶?”

      差摩比丘语陀娑言:“我于彼五受阴能观察非我、非我所。”

      陀娑比丘还白诸上座:“差摩比丘言,我于五受阴能观察非我、非我所。”

      诸上座比丘复遣陀娑比丘语差摩比丘言:“汝能于五受阴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漏尽阿罗汉耶?”

      时,陀娑比丘受诸上座比丘教,往诣差摩比丘所,语差摩言:“比丘能如是观五受阴者,如漏尽阿罗汉耶?”

      差摩比丘语陀娑比丘言:“我观五受阴非我、非我所,非漏尽阿罗汉也。”

      时,陀娑比丘还至诸上座所,白诸上座:“差摩比丘言,我观五受阴非我、非我所,而非漏尽阿罗汉也。”

      时,诸上座语陀娑比丘,汝复还语差摩比丘:“汝言,我观五受阴非我、非我所,而非漏尽阿罗汉,前后相违。”

      陀娑比丘受诸上座比丘教,往语差摩比丘:“汝言,我观五受阴非我、非我所,而非漏尽阿罗汉,前后相违。”

      差摩比丘语陀娑比丘言:“我于五受阴观察非我、非我所,而非阿罗汉者,我于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

      陀娑比丘还至诸上座所,白诸上座:“差摩比丘言,我于五受阴观察非我、非我所,而非漏尽阿罗汉者,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

      诸上座复遣陀娑比丘语差摩比丘言:“汝言有我,于何所有我,为色是我,为我异色,受、想、行、识是我,为我异识耶?”

      差摩比丘语陀娑比丘言:“我不言色是我,我异色,受、想、行、识是我,我异识,然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

      差摩比丘语陀娑比丘言:“何烦令汝驱驱往反,汝取杖来,我自扶杖,诣彼上座,愿授以杖。”

      差摩比丘即自扶杖,诣诸上座。

      时,诸上座遥见差摩比丘扶杖而来,自为敷座,安停脚机,自往迎接,为持衣鉢,命令就座,共相慰劳,慰劳已,语差摩比丘言:“汝言我慢,何所见我,色是我耶,我异色耶,受、想、行、识是我耶,我异识耶?”

      差摩比丘白言:“非色是我,非我异色,非受、想、行、识是我,非我异识,能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譬如优鉢罗、鉢昙摩、拘牟头、分陀利华香,为即根香耶,为香异根耶,为茎叶须精、粗香耶,为香异精、粗耶,为等说否?” 

      诸上座答言:“不也,差摩比丘,非优鉢罗、鉢昙摩、拘牟头、分陀利根即是香、非香异根,亦非茎叶须精、粗是香,亦非香异精、粗也。”

      差摩比丘复问:“彼何等香?”

      上座答言:“是华香。”

      差摩比丘复言:“我亦如是,非色即我,我不离色,非受、想、行识即我,我不离识,然我于五受阴见非我、非我所,而于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

      诸上座听我说譬,凡智者,因譬类得解。譬如乳母衣,付浣衣者,以种种灰汤,浣濯尘垢,犹有余气,要以种种杂香,薰令消灭,如是,多闻圣弟子离于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能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然后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实正观。”

      差摩比丘说此法时,彼诸上座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差摩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法喜利故,身病悉除
    时,诸上座比丘语差摩比丘言:“我闻仁者初所说,已解已乐,况复重闻?所以问者?欲发仁者微妙辩才,非为娆乱汝,便堪能广说如来、应、等正觉法。”时,诸上座闻差摩比丘所说,欢喜奉行。


心得体会:

我病不差,不安隐身,诸苦转增无救。譬如多力士夫,取羸劣人,以绳继头,两手急绞,极大苦痛,我今苦痛有过于彼;譬如屠牛,以利刀生割其腹,取其内藏,其牛腹痛当何可堪?我今腹痛甚于彼牛;如二力士捉一劣夫,悬着火上,烧其两足,我今两足热过于彼。”

如此严重的病苦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就是通过法友之间的互相交流、探讨,及正思维、正观察的修行就获得了“身病悉除”这样的利益,而且还体证了“不起诸漏,心得解脱,”的究竟解脱利益。这就是“真实正观”利益。


 

本栏目推荐文章(QQ985284072)
我的淘宝:正道禅修用品

腾讯微博          

内观群
佛法交流群  

灵性成长-家庭教育群


 

玛欣德尊者【您认识佛教吗】
[您认识佛教吗](序言)

上篇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章、生命的本质

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五章实用调心法­

下篇

佛陀如是说

 教诫新嘎喇经

人经

绑刀氏之子经

愚人经

长膝经

适当行为经

可爱经

报恩经

大吉祥经

应作慈爱经

 

德宝法师  : 【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

第一章 干嘛费事禅修?

第二章 禅修不是什么?

第三章 禅修是什么?

第四章 态度

第五章 练习

第六、七章 如何调身?如何调心?

第八章 规划你的禅修

第九章 设定前行工作

第十章 处理问题

第十一、十二章 处理分心

第十三章正念

第十四章 正念与禅定

第十五章 日常生活中的禅修

第十六章 它带给你什么?

后记 慈心的力量

第一章

 第二章 佛教的观点

 第三章 佛教的中心思想(四真谛)

第四章 第二真谛──

第五章 第三真谛──

第六章 八正道的三部分

第七章 第四真谛──

 第八章 正思惟

第九章 正语

 第十章 正业

第十一章 正命

第十二章 正精进

第十三章 正念第十四章 正定--第十五章 结束语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
 
1.为步行而行--2.牧 牛 
 3.满臂姑尸草--4.受伤的天鹅

5.一碗乳汁--6.蕃樱桃树下

7.白象之奖 --8.宝石的项
9.慈悲之路 --10.未出生的孩子 

11.月下之笛 --12.金蹄 

13.开始修行 --14.渡过恒河 

15.森林苦行者 --16.耶输陀罗有睡着吗

17.毕波罗树叶 --18.晨星出来了 
19.对橘子的专注 --20.一只鹿

 21.莲花池 --22.* 

23.法蜜 --24.归依 

25.音乐的妙境 --26.水也会上升的

27.世法燃烧 --28.棕树林 

29.缘起 --30.竹林 

31.我会在春天回去 --32.手指非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