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县行政村

个人日记

涿鹿县行政村

2010年底涿鹿县有行政村373个,自然村173

 

涿鹿镇(30)

涿鹿镇西关、城里、拐角、北关、柳巷、前后巷、东关均原为县城城中村。  
曹家园  地处河川区,地势平坦,粘质灌淤土质。北魏时此地建有花园,园内造山移石,植树栽花,专供达官贵人浏览。元初曹氏在此定居,故名曹家园。现为县城城中村。  
教场  地处河川区,地势平坦,粘质灌淤土质。据《保安州志》载:本地唐初为校军场,后有人定居于此,取名校军场,后演变为教场。现为县城城中村。   
汪源屯  地处河川区,地势平坦,粘土质轻度盐化灌淤土质。据传说,因此村紧靠沼泽地,明初徐达率兵北进,在此筑堡屯兵,本朝有人定居,取名汪源屯,另名汪堡。现为县城城中村。   
新村  地处河川区,粘质灌淤土土质。建于1958年春季。19578月北小庄遭水灾,县政府拨款在此建北小庄新村。现为县城城中村。   
杨堡  地处河川区,粘质灌淤土土质。此地原系辽代奉圣州杨姓州官的府地,百姓在此附近定居,取名杨官府,明代又改称杨官堡,后简称杨堡。现为县城城中村。  
牛家场  地处河川区,粘质灌淤土土质。为汉满杂居村。该地汉代系下洛县城牛员外的打谷场,汉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变为居民区。村名为牛谷场,后改称牛家场。现为县城城中村。   
周堡  地处河川区,地势平坦,粘质灌淤土质。据碑文载:元至治元年(1321年)周姓人在此定居,取名周堡。   
苑庄  地处桑干河北岸,地势平坦,粘质灌淤土质。此地系汉下洛县令苑康坟地,看坟人筑屋而居,后逐渐有人在此定居,取名苑庄。   
西二堡  地处河川区,粘质灌淤土、粘质底砂灌淤土土质。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朝庭实行移民屯垦,移民在此立堡,因序数为二,又位于县城西,故名西二堡。1996年前为西二堡乡人民政府驻地。   
沈庄  地处丘陵区,少砾质轻壤厚层褐土土质。辽末建村,因姓得名。   
郝家坡  地处丘陵区,少砾质轻壤厚层褐土土质。元代前期系一户郝姓财主的坟地。元末有人定居,因地处山坡,建村后故名郝家坡。   
北小庄  地处河川区,中壤质草甸灌淤土土质。据碑文载:该村建于明代中期,因位于县城北,村子又小,建村后故名北小庄。  
清宁堡  地处丘陵区,少砾质轻壤厚层褐土土质。约建于清初,为清凉寺的靠山寺庄,故名清宁堡。后因失火烧庄,又称火烧庄。清宁堡为正式村名。   
谭庄  地处半河川区,少砾质轻壤中层褐土土质。谭庄战国时有人居住,现有战国时期遗址分布,汉初因谭姓在此居住故名谭庄。 
季家寺  地处河川区。多砾质轻壤中层褐土土质。据当地群众传说,战国时燕将把关失守,以身殉职,百姓把他盔甲寄存在此地的一个寺院中。为怀念殉难将军将村名取为寄甲寺,后称季家寺。

马军庄  地处河川区,粘质灌淤土质。据碑文载:该村建于汉武帝年间,原名夏清凉。唐代驻过马队,曾汲尽井水,后称马军庄。   
水泉庄  地处丘陵区,少砾质轻壤后层褐土土质。传说很早以前此地系一片沙地,寸草不长,汉初从南方迁来一对年轻夫妻,男的叫阿男,女的叫阿女,二人昼夜水停掘地挖井,挖了三十多丈也没有出水,阿男因渴而昏过云,阿女很悲伤,急中生智,她用自己的奶水滴入丈夫口内,才使丈夫起死回生,阿男毫不气馁,继续挖井不止。感动得附近村民百姓都来助阿男夫妻挖井寻水,终于出了水,且水很旺,不久这里变成了一片绿色的田园,建村后取名水泉庄。唐初官方还为阿男夫妻立碑刻文。

罗庄  地处丘陵区,少砾质轻壤厚层褐土土质。该村东汉时期有人类居住,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七户姓罗的移民居于此,改名罗庄。  
白塔寺  地处河川区,粘质灌淤土土质。唐代中期,此地有一寺院名曰新华寺,四方的善男信女到此进香以求平安,祈祷福禄,寺内有一姓沈的小和尚对香客很热情。不料人群中混进一贼寇,将寺内镇寺之宝”——银塔盗走,寺内方丈怀疑小和尚私通贼寇,便将小和尚活埋在寺院北山坡。人们十分痛心,自动拿获盗宝贼寇,索回银塔归寺。当地群众自动捐款为冤死的沈小和尚建座六角塔,塔外银粉涂抹,并将新华寺改为白塔寺(此塔毁于1966年)。每当晴日,远居二、三十里的村人能看到此塔闪闪发光。唐末寺院消迹,有人定居,村名仍为白塔寺   
杨家屯  地处河川区,粘质灌淤土土质。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在此定居的移民杨姓为首户,取名杨家屯。  
丁堡  地处河川区,粘质灌淤土土质。该地东晋初是座官府,隋代中期变为居民区,村名为升官府,其意为:在此居住的人可以升官进爵。到明代丁姓家族兴旺,又名为丁堡,别名升官堡。  
朝阳寺  地处河川区,中壤质灌淤土土质。约战国时建村,始称治水村,后称桑干屯,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洪水冲毁村屯,翌年在山湾处建座寺院,名为日朝寺,后改称朝阳寺,村名也改为朝阳寺。  
西头堡  地处河川区,中壤质灌淤土土质。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移民在此定居,因在西二堡之前,又位于县城之西,故名西头堡。

 

张家堡镇(13)

张家堡  地处河川区,少砾质轻壤厚层褐土土质。下(花园)广(广灵)公路从该村中穿过。战国时此地系上谷郡茹县县城。这一带一直引洋河水在畦田种蔬菜,故称茹地(茹:蔬菜的总称),建县称茹县。东汉初撤县后,历代仍在此筑堡屯兵,后改名张屯堡。明初,分为二村,东村叫棘针屯(现属下花园),西村叫张家堡。现为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胡庄  地处丘陵区,沙土土质。该村背靠黄羊山,北高南低。建于唐光化二年(公元899年)。建村时张、胡、徐、杨四家中唯胡氏家族兴旺,故名胡家庄,后简称胡庄。   
石堡滩  地处丘陵区,沙质土质。据《保安州志》载:此村建于明初,因此地沙石较多,又靠季节河滩,故名石堡滩。   
桃园  地处黄羊山麓,沙质土质。此地古代树木葱笼,风景幽雅,称桃源。传说黄伯阳隐居于此,后转至清凉寺。唐代中期立庄,取名桃源,后称桃园。   
黄土港  地处丘陵,沙质土质。约清初建村。因村中有两座黄土圪塔,中间有条巷路,后有人在此定居,故名黄土巷,后人将巷字叫成港字。为天主教聚集村。该村种植的红薯在涿鹿、下花园一带小有名气,并注册了金土地牌商标。  
隆伏寺    地处河川区,沙质土质。该地唐代建寺院,因地形得名隆伏寺。后经兵燹水火,寺废。元代建村,因寺院名得村名。

沙梁  地处洋河南岸的河川区,粘质草甸灌淤土土质。此村约建于明初,因此地系黄沙坡梁,得村名沙梁。

单家堡  地处河川区,轻壤质体粘草甸灌淤土土质。据《明史稿》和《保安州志》载: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山西欧、阎、赵、单四户奉诏迁此居住,单氏家族兴旺,故名单家堡。

曹堡  地处河川区,粘质草甸灌淤土土质。该村约西汉建村,原王氏家族在此居住,取名王家房。明代中期曹氏在朝居官,依势把王家房改为曹官堡,后简称曹堡。

杜庄  地处河川区,粘质草甸灌淤土土质。西汉年间,张氏在此居住,取名张家囫囵,后张氏无后代,杜氏兴旺,改称杜庄。

北张庄  地处河川区,粘质草甸灌淤土土质。据地名资料:汉初两个张姓家族在此一带定居。在南侧立村取名张家囫囵;在此定居取名张家庄,后简称张庄。1981年地名普查中为与河南张庄有别,改名为北张庄。  
赤脚寺  地处河川区,粘质轻度盐化灌淤土土质。据碑文载:唐初此地有座寺院,寺院中塑有赤松子(赤松子即古代传说中赤脚仙子,相传为神农时雨师)塑象。寺院专设护院若干人,后定居为民,建村立庄,以寺院得村名。   
上太府  地处河川区,砂壤质体粘草甸灌淤土土质。该地原始社会末期便有人类居住,并在此栽培水稻。唐初一姓潘的太守犯罪被发配此地,后被朝廷召用在当地任府尹,人称潘知府,原村名上太符改为上太府。   

东小庄镇(17)

郭庄  地处河川区,粘质草甸灌淤土土质。约辽初建村,因郭姓首居在此,以姓氏冠村名为郭庄。1996年以前为郭庄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大姚庄  地处河川区,中壤质草甸灌淤土土质。据《保安州志》载:明初建村。因姚姓首居此地,故名姚家庄。后分为两村,原村称大姚庄,分出的称小姚庄。

小姚庄  地处河川区,中壤质草甸灌淤土土质。因与大姚庄分村另居,取名小姚庄。

东辛庄  地处河川区,中壤质草甸灌淤土土质。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建村,因这年为辛卯年,又位于县城东,故名东辛庄。
洪家房  地处河川区,中壤质草甸灌淤土土质。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此地有仰韶文化遗址。商、春秋为屠何人居住地,秦以后称洪荒,汉以后称洪坊,唐以后称洪家房。   
红庙堡  地处河川区,粘质草甸灌淤土土质。清初建村。此地有座庙,墙赤色,建村后取名红庙堡。   
尹文屯  地处河川区,粘质草甸灌淤土土质。据碑文载:此地原系屯兵之地,辽初有尹姓在此定居,故名尹文屯。   
界牌梁  地处河川区,粘质轻度盐化灌淤土土质。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此地古代为茹县与下落县交界处,汉初建村,故名界牌梁。   
高庙  地处河川区,粘质轻度盐化灌淤土土质。此地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人类居住,商、春秋时期为屠何人居住地。当时,今天的洋河还没有形成河流,到处是一个个互不相连的小湖泊。因此,每当冬季日落时,当地的暖风和西来的冷空气相遇形成旋风,卷起山坡上的露天煤层,而形成黑风,此地经常遭受黑风怪侵扰。屠何人有一酋长,名叫于延。他经过观察发现此自然现象,于是带领众人夜以继日地劳作,终于将许多互不相连的小湖泊疏导成河,取名为修水。又在山坡上、河两岸栽植树木,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黑风怪被除,这一代成了肥沃的田园。于延积劳成疾,不久离开人世。人们为纪念于延,故将修水改名为于延水,并在本地高土台上为于延建庙塑身,庙名为高庙,后以庙名为村名。

南庄  地处河川区,粘质中壤质草甸灌淤土土质。该村建于辽初,因地处高庙以南,得名南庄。  
东小庄  地处河川区,粘质轻度盐化灌淤土土质。该村约建于隋末。因地处涿鹿城东,最初村庄又小,故名东小庄。由于旧村涝渍,1972年迁于今址。现为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大西庄  地处河川区,粘质夹砂轻度盐化灌淤土土质。据该村庙中碑文、钟文载:元末建村,原名大有庄(含义富有),后演变成大西庄。

下太府  地处河川区,粘质轻度盐化灌淤土土质。该村建于汉代初。位于上太府下侧,故名下太府。

辛兴堡  地处河川区,粘质轻度盐化灌淤土土质。战国时期建村,因此地有星星石(陨石),故名星星堡,后称辛兴堡。   
自辛庄  地处河川区,粘质轻度盐化灌淤土土质。约辽初建村,因几户逃荒农民自行走到此地定居,为了纪念此事,建村后取名自行庄,后称自辛庄。
双树  地处河川区,粘质轻度盐化灌淤土土质。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汉初建村,因建村时有眼清泉,泉水环绕一个土岛,岛上生有两株古榆,以此取名双树。该村是涿鹿县最大的村庄。为汉族、满族杂居村,天主教聚居村。  
保庄  地处河川区,粘质轻度盐化灌淤土土质。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西汉建村。因地处桑洋汇合三角洲,比较富饶,建村后称宝庄,后演变成保庄。保庄大米因其晶莹剔透、口感好,在涿鹿、怀来享有美誉。

 

武家沟镇(26)

武家沟  地处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山西移民奉昭迁此定居,因地处山沟又武姓较多故名武家沟。现为武家沟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张矿集团涿鹿矿业公司驻本地。

槐树沟  地处山区,少砾质轻壤厚层碳酸盐褐土土质。元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建村。因建村时山沟有槐树,故取名槐树沟。

韩家梁  地处半山区,少砾质轻壤薄层褐土土质。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建村。因韩姓为主,又地处山梁,故名韩家梁。

王家楼  地处半山区,少砾质轻壤厚层碳酸盐褐土土质。约汉初建村。当时属宣化、涿鹿交界处,两县有时漏管,人称王家漏,建村后取名王家楼(漏的谐音字)。 
长疃  地处桑干河北岸,半山区,粘质灌淤土土质。战国时此地有雍洛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移民石、乔、桑、徐四大户从西到东依次排列定居,村庄成长条形,故改名为长疃。  
石子坡  地处丘陵区,少砾质轻壤薄层褐土土质。金初(公元1131年)建村,因该地地处山坡,坡上石子较多,建村后故名石子坡。   
牛家窑  地处桑干河北岸,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碳酸盐褐土土质。该村明代中期系武家沟村姓武财主开办的一个小煤窑。牛、景、姚三个挖煤工因窑塌死在窑内,当地群众为牛、景、姚三位挖煤工申冤到保安州,窑主被迫抚恤了三个工人家属。为纪念三位殉难的挖煤工,建村后取名牛景姚,后演变成牛家窑。该村大枣栽植历史悠久。
傅家湾  地处桑干河北岸,半山区,粘质灌淤土土质。该村汉代开始有人居住,现有汉代遗址。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在此定居的移民因傅姓为首户,又地处山湾,取村名傅家湾。

马家湾  地处桑干河北岸,半山区,粘质灌淤土土质。该村汉代开始有人居住,现有汉代遗址分布。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在此定居的移民因马姓为首户,改名马家湾。

李家圪塔  地处半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辽初建村。因该村地处山梁,李家又系首户,建村后故名李家梁。清末该村一部分属宣化管辖,一部分属怀来管辖,怀来原有李家梁,因重名交粮常混淆,后改名为李家圪塔。2009年迁村到长疃西,为省级新民居建设示范村。 
东窑沟  地处桑干河北岸,山区,粘质灌淤土土质。汉代,上谷郡太守景丹为在本郡境内建座制陶窑,亲率部下人员出寻,发现此地土质粘润筋骨,便命人在此建窑烧陶。后在东山沟建村,故名东窑沟。

西窑沟  地处山区,粘质灌淤土土质。汉末建村,因地处西山沟,故名西窑沟。

满子营  地处桑干河北岸,山区,粘质灌淤土土质。辽时建村。因中原官兵攻辽在此驻扎,建村后故名蛮子营。地名普查中更名为满子营。

孙家沟  地处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据孙氏家谱载:明初湖广巡抚孙朝政因当面朝君陈述赈济饥民之事,被皇帝愎谏,贬孙为民。孙携老小三十余口在此山沟定居,取村名为孙家沟。1996年前为孙家沟乡人民政府驻地。

上葫芦  地处桑干河南岸,半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明初建村时取名薄字屯,后因该村座落在山湾上侧,山湾状如葫芦,故名上葫芦。该村是涿鹿县香椿、芦席的主要产地。   
站庄  地处半山区,轻壤质、底砾石灌淤土土质。该村原系千儿岭村的一家财主种地房,元末有人在此定居,取名站庄。  
白家湾  地处桑干河南岸、半山区,轻壤质、底砾石灌淤土土质。元初建村。因村地处山湾,白姓又为首户,故名白家湾。  
溪源  地处浅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该村地处厉山脚下。据传炎帝、舜帝曾在该村的自然村四倾梁开荒种植谷物,传播人世。这里原始社会末期有人类居住。据溪源村龙王庙钟文载:溪源辽应历十三年,(公元963年)建村。此地系古景龙门叠翠溪瀑之源,建村后取村名溪源,清版《保安州志》编修者廪生支应昌出生于本村。传说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见溪源之水,婉转如带甚为惹兴,命笔:幽溪鹿过苔还静,林深风吹鸟不知渡桑干之绝句。  
南黄崖头  地处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原始社会末期有人类在此居住。因地处崖头南侧,故名南黄崖头,后简称南黄头。北魏著名平文皇后王氏,北魏军事名将王建系该村人。该村盛产小米,并因其粒大饱满、色泽金黄、口感香甜闻名涿鹿。

北黄崖头  地处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早期有人类居住,因地处黄土崖北侧,故名北黄崖头,后简称北黄头。

护路湾  地处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该村地处山湾,又因系古潘县、怀戎县(今保岱)通往塞外要道,官方设护路所于此,建村故名护路湾。 
千儿岭  地处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原始社会末期有人类居住,据村人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出土嵌着铜箭头的人头骨。该村地处古驿道旁,山岭重叠,建村后故名千儿岭。

屈庄  地处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战国时期在此筑堡屯兵,名永安寨。后又在寨东筑新堡,永安寨改为旧堡,两堡取双堡朝阳之义,名双阳堡。后军堡逐步演变成民堡。因双阳堡地处古驿道旁,商胄来往甚多,到北魏,已成为涿鹿现境比较繁华的城堡之一。唐末,战事四起,一屈姓家族为躲避追杀,逃至双阳堡西的二十亩地(现地名)筑窑栖身。之后不久,双阳堡毁于山洪,屈姓家族迁至双阳堡新堡旧址居住,为达隐姓目的,取名曲家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里曾出土土炮三枚,上铸奉圣州曲家庄。随着岁月的流失,屈姓家族确感已无杀身之祸,遂将村名改为屈家庄,但曲家庄这一称谓一直被历代官府沿用,清末才改称屈家庄,后简成屈庄。该村盛产小米,并因其粒大饱满、色泽金黄、口感香甜闻名涿鹿。

刘家湾  地处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早期有人类在此居住,明初,刘姓在此山湾定居,故名刘家湾。   
平方寺  地处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隋建村时附近有座平方寺,建村后故名平方寺。   
张家河  地处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隋朝张姓一家在此定居,因村前是沙河,故名张家河。

 

保岱镇(22)

保岱  地处半河川区,少砾质轻壤碳酸盐褐土土质。新石器时期此地竹林茂密、鸟语花香、溪水淙淙,可谓一个幽溪鹿过苔还静,林深风吹鸟水知的自然珠宝地带。尧、舜帝建都城于此,名曰宝带,后演变为保岱。战国时赵国在此置宝带县,秦代改为潘县,北齐在此置北燕州、怀戎县,唐初置妫州。1995年前为保岱镇人民政府驻地。

下葫芦  地处河川区,中壤质灌淤土土质。约明初建村时起名复字屯,后因地处山湾,形似葫芦故名下葫芦。 
易庄  地处河川区,中壤质灌淤土土质。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山东济南府陈、王、易几户奉昭迁此定居取名移庄,后演变为易庄。

傅庄  地处河川区,中壤质灌淤土土质。傅庄和现在的西堡、东堡、王庄原是一个村,北魏时为燕州治所,明初改成张顺屯。1961年将张顺屯分为四个行政村。

张庄  地处河川区,中壤质灌淤土土质。该村有古城遗址,并有龙山文化遗址分布。明宣德年间(公元1425-1435年),张顺屯几户张姓迁此另建村故得名张庄。

王庄  地处河川区,中壤质灌淤土土质。原为张顺屯的一个自然村,1961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