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2013年5月)

学习交流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指导

一、期末考试题型、要求及复习提示

1、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每题只有1个选项为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每题2-5个选项为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3、阅读理解题(分古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各一大题,共含五小题,共30分)

示例:

4、材料作文(40分)

根据所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完成作文,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二、考试时间: 120分钟。

三、考试形式:半开卷。

关于半开卷考试方法的说明

    1、半开卷考试是上海电大进行的考试改革形式之一,主要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表达能力。一般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综合分析题、案例分析等方式。

    2、从学生进行考试的形式上说,参加半开卷考试时学生可以携带一张学校下发的特殊的A4纸进入考场。这张纸上可以是一些知识要点和参考资料。

    3、这张纸上的所有参考内容只能是手写的,不能打印或者复印内容。

    4、关于这张A4纸的下发和使用的具体要求,同学们可以仔细询问教务处负责考试的老师。

其他注意事项:考试时须携带2B铅笔,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

 

附: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

参见“大学语文形成性考核册”三次阶段性综合练习中的选择题部分。

附:形考参考答案:

·阶段性综合练习一:

单选:1B 2C 3A 4D 5B 6D 7D 8D 9B 10C 11A 12D 13A 14A 15D 16B 17D 18C 19C 20B

多选选择题:1AC 2BCE 3ABD 4BC 5CDE 6ABD 7ABD 8AD 9BD 10ACD

·阶段性综合练习二:

单选:1C 2C 3A 4B 5C 6C 7A 8C 9B 10B 11A 12C 13C 14B 15C 16C 17A 18B 19A 20C

多项选择题:1BD 2ACE 3ABD 4AC 5ABCE 6ABD 7AD 8BE 9ABCDE 10ABD

·阶段性综合练习三:

单选:1A 2B 3C 4A 5A 6C 7C 8A 9B 10A 11D 12B 13B 14B 15B 16D 17D 18A 19A 20C

多项选择题:1BCD 2BCE 3ACD 4ABCD 5ABCD 6ABCDE 7BD 8ACD 9ABDE 10ACD

二、阅读理解题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 翻译划线的句子(两句):

A、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局促地处于几个大国的中间,外面有军队侵犯它,国内又加以灾荒。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光景,可以使人人有勇气,而且懂得大道理。

B、弹瑟正近尾声,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了起来答道:“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所讲的不同。

2.  冉有和子路的回答有何不同?你怎样理解这样的不同?

答:主要的不同是:冉有相对自信:治理国家还要“且知方也”——教导百姓明礼知乐;而子路相对谦逊——“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明礼知乐,还是要等圣人的。

    他两的不同主要是他两的个性及处世为人的不同造成的。

3、 曾皙的人生理想是怎样的?孔子为何认同曾皙? 

答:曾晳的人生理想是过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也就是文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对曾晳的志向是赞同的:“吾与点也”。孔子之所以认同曾晳的志向,是因为孔子从曾晳的人生理想中,不但读出了他自己的生活理想,也有他自己的政治理想——天下大同。孔子一生追求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在当时的社会,他的理想并没有被接纳,奋斗一生,到了晚年也想过一种平和、安逸的生活了。

4、 试从对曾皙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分析曾皙的性情。

答:相对于其他弟子而言,文中对曾晳的描写是最多的。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文章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曾晳沉稳凝重、悠然淡定、从容不迫的性格特征,展露的是曾晳淡泊自然,悠远宁静的性情。

(二)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1.翻译划线的句子:人家已经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啼啼哭哭,我以为这样不通达生命的道理,所以才不哭

2.从材料中看,庄子认为人的生命过程是怎样的? 

答:从材料看,庄子认为人的生命过程不过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死亡不是人的生命的终点,而只是循环过程中的一个节点,就像春夏秋冬四季循环一样。用文中的话说,就是“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3.庄子和惠子对于死亡的观点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

答:惠子认为人的死亡,是一件可悲可叹的事;而庄子认为死亡不过是个生命的循环节点而已。

两人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死亡观,一是由于两人对生命价值的认知不同,二是两人在死亡之于亡者、死亡之于生之他者的关系上的看法角度的不同。两相比较,不但折射出庄子思维复杂性与丰富性,更挥洒出庄子强烈的个性与情感。

(三)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 翻译划线的句子: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当即乘夜划小船过去。经过一整夜才到达,却登门不入而返回家。

2. 王子猷的咏诗与想念戴安道之间有何关联?

答:所咏之诗是《招隐诗》,而戴安道也是个隐士,雪夜忆隐士,很自然。同时也自然引出雪夜访戴的故事。

3、《世说新语》将这一则归为“任诞”,你是如何理解王子猷的“任诞”的?

答:任诞,指任性放纵。这是魏晋名士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王子猷不尊礼法,禀性行事,不做作,不受任何拘束,行性合一,回归自然,表现出真正的名士风流。

4.这则故事开头的“夜大雪”与主人公王子猷的行为有什么关联?

答:“夜大雪”为自然气候景观,作者从这一景观入手,引出对主人公赏雪——彷徨——咏诗——忆友——夜舟——登门不入而返等一系列行为的描写,主要是为了塑造王子猷超然不群的个性性情的。

(四)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蘗,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雷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你,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 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1. 翻译划线的句子。

翻译:所以徐文长作诗像嗔恨、像嘻笑,像江水啪打山峡,像种子破土而出,像寡妇夜半啼哭,像游子寒晨早起赶路。

2. 文中说徐文长的文章“不以模拟损才”是针对什么来说的?反映了袁宏道的什么主张?

答:袁宏道说徐文长文章“不以模拟损才”是针对徐文长文章“别具一格”的特点而言的。

这反映了作者“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注重。

3. 徐文长名声不出越地的原因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这样的人物的?

答:徐文长名声不出越地的原因是其个人性格与社会价值取向共同作用的结果。

就其个性而言,他“自负才略”,“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于他人或社会;“晚年愤益深,详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为人个性张扬,桀骜不驯,是他的个人原因;

就社会因素而言,在一个文化表现为君臣仕民等级森严的国度里,社会所倡导的是儒家的“温良恭俭让”的行为准则,自然难以接纳类似徐文长这样的另类。

当然,封建时代的文人相轻,统治者的用人政策等等也是原因之一。总之,个人的价值取向就是社会的价值取向,不能够把自己融于社会主流之中,是他名声不出越地的原因。

(五)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以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1.翻译划线的句子:没有一样不是奇特的,所以就没有一处不倒霉啊!

2.袁宏道认为徐文长的一生不能归为“不遇”的理由是什么?

答:理由一:徐文长生前曾受皇上“永陵英主”的夸许;

理由二:徐文长曾受“间世豪杰”胡宗宪的知遇之恩 ;

理由三:徐文长诗文“百世以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

理由四:作者为其作传,也客观地说明徐文长并非“不遇”。

3.你是如何理解徐文长的命运悲剧的?

答:徐文长的悲剧是其个人性格与社会价值取向共同作用的结果。

就其个性而言,他“自负才略”,“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于他人或社会;“晚年愤益深,详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为人个性张扬,桀骜不驯,是他悲剧的个人原因;

就社会因素而言,在一个文化表现为君臣仕民等级森严的国度里,社会所倡导的是儒家的“温良恭俭让”的行为准则,自然难以接纳类似徐文长这样的另类。当然,封建时代的文人相轻,统治者的用人政策等等也是原因之一。总之,个人的价值取向就是社会的价值取向,不能够把自己融于社会主流之中,悲剧是难免的。

(六)老前辈们开导我,那细腰蜂就是书上所说的果蠃,纯雌无雄,必须捉螟蛉去做继子的。她将小青虫封在窠里,自己在外面日日夜夜敲打着,祝道“像我像我”,经过若干日,——我记不清了,大约七七四十九日罢,——那青虫也就成了细腰蜂了,所以《诗经》里说:“螟蛉有子,果赢负之。”螟蛉就是桑上小青虫。蜘蛛呢?他们没有提。我记得有几个考据家曾经立过异说,以为她其实自能生卵;其捉青虫,乃是填在窠里,给孵化出来的幼蜂做食料的。但我所遇见的前辈们都不采用此说,还道是拉去做女儿。我们为存留天地间的美谈起见,倒不如这样好。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

但究竟是夷人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科学虽然给我们许多惊奇,但也搅坏了我们许多好梦。自从法国的昆虫学大家发勃耳(Fabre)仔细观察之后,给幼蜂做食料的事可就证实了。

1. 家乡前辈把细腰蜂捕捉小青虫说成是拉去做女儿,鲁迅对此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就纯粹的民间传说而言,鲁迅先生对此是认同的。认为这是“天地间的美谈,倒不如这样好”。

2. 细腰蜂与小青虫的故事是“闲谈”吗?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不是。此段“闲谈”,实质是“谈而不闲”,它以“细腰蜂”来类比统治者,以“小青虫”类比知识分子或民众,揭露出当时的统治者试图麻醉人民以维持其专制统治的企图

此段文字放在全文来看,也是“闲谈”不“闲”:文章将“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指胡适的“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进研究室”、“整理国故”等主张,类比于细腰蜂在小青虫的运动神经球的一螫,认为这些主张实际上发挥的是麻痹反抗神经,服务统治阶级的功效。

所有这些“闲谈”,都是为了暴露帮闲文人及统治者的真实嘴脸,以唤醒民众起来“时常改姓易代”——推翻专制社会!

3. 本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

答:A、语言口语化:像我像我---那青虫也就成了细腰蜂了。

B、语言形象化:将青虫变成细腰蜂,形象化地说成是“还道是拉去做女儿”。

C、语言情感化:此段文字的述说,就像讲一个美丽的童话。娓娓道来,饱含情感。如: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

(七)三年前,我遇见神经过敏的俄国E君,有一天他忽然发愁道,不知道将来的科学家,是否不至于发明一种奇妙的药品,将这注射在谁的身上,则这人即甘心永远去做服役和战争的机器了?那时我也就皱眉叹息,装作一齐发愁的模样,以示“所见略同”之至意,殊不知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不是“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么?不是“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么?不是“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么?可惜理论虽已卓然,而终于没有发明十全的好方法。要服从作威就须不活,要贡献玉食就须不死;要被治就须不活,要供养治人者又须不死。人类升为万物之灵,自然是可贺的,但没有了细腰蜂的毒针,却很使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以至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觉得棘手。将来未可知,若以往,则治人者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十分奏效,与果蠃并驱争先。即以皇帝一伦而言,便难免时常改姓易代,终没有“万年有道之长”;“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

1、文中“黄金世界的理想”指的是什么? 

答:“黄金世界的理想”是鲁迅先生指斥古代、当代的专制统治者采用“愚民”政策统治人民的反语。

其真实意思是:统治者希望用“麻醉术”愚弄百姓,使他们甘于奴役,甘于蒙昧,甘于被“安排”,最终甘于接受统治者的非人性统治。今天看来,这是专制统治者最为“弱智”的统治方法,而弱智统治术必须造就“愚民”。

2、对于黄金世界的理想,鲁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其依据是什么?

答:对于“黄金世界的理想”,鲁迅的结论是要对它“时常改姓易代”,也就是要彻底推翻它!

   依据是:“即以皇帝一伦而言······,终没有万年有道之长;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

   拿皇帝一辈来说,谁也没有万年的长久;二十四史,也就最多二十四朝,终究要变天的。鲁迅先生坚信:只要人民觉醒了,专制制度是一定会被打倒的。

3、本文从细腰蜂谈起,本段则从中国古代的黄金世界的理想谈起,表面上都是“闲谈”,实际上却有统一的指向。请结合全文谈谈鲁迅在《春末闲谈》中的思想主张。

答:此段“闲谈”,实质是“谈而不闲”,是以“黄金世界的理想”来类比统治者对民众的麻痹术,希望唤醒民众的觉悟而铲除专制制度。

就全文来看,也是“闲谈”不“闲”:文章将“遗老的圣经贤传法,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并举,类比于细腰蜂在小青虫的运动神经球的一螫,其中“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就是指胡适的“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进研究室”、“整理国故”等主张,认为这些主张实际上发挥的是麻痹反抗神经,服务统治阶级的功效。

   所有这些“闲谈”,都是为了暴露帮闲文人及统治者的真实嘴脸,以唤醒民众起来“时常改姓易代”——推翻专制社会!

(八)天文家的故事:天文家仰面看星象,失足掉在井里,大叫“救命”;他的邻居听见了,叹气说:“谁叫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呢!”只向高处看,不顾脚下的结果,有时是下井,有时是下野或者下台。不过,下去以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只说有意去做下属的调查和工作。譬如这位天文家就有很好的借口:坐井观天。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朝上看的。

1.天文家的故事在《伊索寓言》中的本意是什么?

答:天文家的故事在《伊索寓言》中的本意是讽刺那些好高骛远,“只望高处看”而不顾自身实际条件行事之人的。 

2.对于这则故事,钱钟书引出的新解是什么?讽刺对象是谁?

答:钱钟书先生从中引出的新解是:有些人“下去以后,决不是说不小心掉下去的,只说有意去做下属的调查和工作——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

    钱钟书先生的新解主要是讽刺那些不愿承认下野或下台的人,为了千方百计掩饰自己,伪装成下基层联系群众的不良行为。

3.请结合本则故事及其他几则故事,谈谈钱钟书的讽刺艺术。

答:钱钟书先生的讽刺艺术炉火纯青。他的讽刺,视野开阔,想象丰富,往往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尤其本文中展现的“旧瓶装新酒”——从古老的寓言故事中发掘新意的手法,更是独家秘笈。

本则故事,将天文家的掉井发掘为讽刺当代某些人为自己的下野或下台寻找托词;他把驴子和狼的故事发掘为讽刺如屠夫一样草菅人命的医生——既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又能不授敌以任何把柄;把狗和影子的故事发掘为讽刺那些竟然不敢对镜自照的人等等。他的讽刺艺术相当巧妙,犀利幽默;有时三言两语,含义却丰富令人回味。

(九)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1.本段文字的最后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在用味觉与视觉的经验痛快淋漓地赞美了一番高邮咸蛋后,指责北京的咸鸭蛋“这叫什么咸鸭蛋呢?”,体现了作者热爱、思恋故乡的感情,有一种因喜爱因袒护而心急出语的效果。

2.请分析本段的语言特色。

答:语言特色为:善用口语,简洁生动,形象传神。

3.结合全文,谈谈“叙谈体”的风格给你带来的阅读感受。

答:“叙谈体”风格读来令人从容委婉,如叙家常。平易且口语化,同时又注重语言的锤炼。既有古典的韵味,又有民间口语的鲜活。

(十)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菰,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菰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菰,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菰、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菰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菰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菰,都由我一个“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菰。我买茨菰,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菰”——“茨菰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菰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1.汪曾祺对茨菰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汪曾祺对“茨菰”的态度变化是依循着这样的线索的:因多年不吃而“不念”——偶尔吃到后的“有感情”——在菜场“见则买”——“想念”茨菰。这是一个既有转折,又有递进的态度转变。

2.文末说“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我想念家乡的雪”,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通过文末的这句话,反映出他思念故乡、思念故乡的亲人、亲情进而思念祖国的乡思与爱国之情。

3.试举例说明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

答:汪曾祺曾说自己写散文的理想是“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其散文的语言特色主要是“聊天式”的“叙谈”,具体表现在:

   一是语言鲜活,形象传神: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二是常用口语,不遮不隔:所有的茨菰,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

   三是善用短句,简洁明了: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

   四是兼用文言句式: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

三、作文题(每篇作文字数必须到800,否则绝对不及格!800字大概是两张作文纸稍少两行字左右——千万要注意!!!!!字数不够的话,就再举例哦!另外,一定要有头有尾有中段——至少有三段!!!题目自拟!!)

(一)《庄子·知鱼乐》中,庄子与惠子辩论人是否能够知道鱼儿快乐与否。也许,有时候,人会把主观情绪投射到外物上,也就是所谓的“移情”,比如此时的庄子。对于“移情”这一话题,你怎么看?

思路:中国“爱屋及乌”这句话就是“移情”最好的注解。有木有因某件难忘之事而产生对某物的感情?恋爱中一定有这样的经历的,那就说出来听听......

(二)孔门弟子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上各有擅长。《论语·侍坐章》中,孔子询问弟子的志向,弟子们的回答各各不同,这与他们的专长、志向、性格等都有关系。假如在大学课堂上,你的老师让你从专业或者爱好兴趣出发,谈谈你的志向,你会怎么说?

思路:你的兴趣、爱好、专长、性格、气质有什么?它对你的志向的影响如何?等等....

(三)张爱玲在《谈音乐》一文中写到自己喜欢颜色和气味而不喜欢音乐,缘故是前者容易把握,有一种实在感,而音乐给人的感觉是流逝的。这里,张爱玲借着谈音乐来谈她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也是在谈她的生活态度。你如何看待张爱玲的生活态度,你的生活态度又是怎样的?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思路:你认为怎样的生活才是你欣赏的呢?为什么欣赏?这样的生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等等....

(四)20世纪初,德莱塞以纽约作为大城市的典型写了《我的梦中城市》,文中铺尽了城市的光亮、热闹、漂亮、繁荣,也写出了城市底层人奋斗的艰难、悲哀与盲目。时至今日,城市已发生许多变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今天,当我们谈论城市时,会想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思路:本文是强调除了有强健的体魄外,还要注意理论修养,也就是做事既要有体魄,也要有头脑,要理论联系实际。等等....

(五)在《世说新语》“雪夜访戴”的故事里,王子猷本打算拜访朋友,遂“乘兴而行”,但到了朋友家门口便折返,没有和朋友见面。旁人对此感到奇怪,王子猷的回答是,他是因为兴致而来,现在兴致达到了便回来,何必非要达到见朋友这个结果呢?今人也说,在人生的行走中,学会感受人生旅途中的风景、人事,也许比到达某个目的地更重要。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思路:过程比结果更令人向往。有这样的事吗?说来听听?比如网购,为什么呢?等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