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红楼梦》

个人日记

  

                                                      

                                                              

       《红楼梦》乃小说家之绝唱,美妙绝伦之史诗。曹雪芹用美轮美奂的生活画卷,全景式地活画出了那个时代的富贵人家是如何地生活、工作及处人待物的。把时代的气息尽情地收贮在百万字的画卷之中。若不是经历了大起大落、大困大扰、大伤大患的人,是不可能写出这样一部令人耳目一新、读不释卷的巨著的。当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她时,我真正地感知了艺术的力量是如何地左右人的情感了。为此,我将把我所理解的《红楼梦》简略地写出来,也算是一家之言吧。

       我们知道,作者在这部巨著中倾尽了他的感情与热血。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流传下来的原稿只有八十回,让人不能不怀疑,这也许与某些人的喜好有关。想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分明是言尽于此,意犹未了的意思。虽说只是片言只句,但已能看到作者的心,是如何地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完成他一生构筑的红楼,又如何地倾圮、毁灭、直到一片干净的白茫茫大地。

       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他要写的就是“昌明隆盛之帮,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里的故事,“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一开始,作者就用别人之口道出宁、荣二府的富贵隆盛之状。然后说出这么个大家庭出了怎样个奇事——宝玉的出生。在宝玉露面之前,先写黛玉因母病逝,其外祖母要她到身边,于是贾家之轩轾尽收眼里。黛玉首先见到的是鬓发如银的贾母,然后见二位舅母、表嫂李纨及其姊妹迎春、探春、惜春。别人眼里的黛玉“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貌虽弱不胜风,却有一段风流态度。”大家叙话之间,猛然一声“我来迟了,未能迎接远客!”使得诸人敛声屏气之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贾母的绍介更见其幽默:“她是有名的个泼辣货------凤辣子------”王熙凤的出场,奠定了《红楼梦》的基本格调——正统的伦常规矩中带着轻松幽默的情趣。由黛玉的拜见,使她了解了贾家的住房特点及各人的性情喜好。这一切定规之后,宝玉才出场。他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怒时似笑,瞋而有情,项带一块美玉。而宝玉看黛玉,乃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施胜三分。”

       主要人物的出场及其性格有了初步的定性,同时,对贾家壮丽轩峻之建筑,小巧别致之住处,四通八达之游廊耳门,都在细笔工写中再现。在这样一座迷宫画苑之中,住着几百口子华冠丽服的人,是何等的惊心侈目了。

接下来,一桩人命案使得另一主人公闪现在大家眼前,薛宝钗母女到了贾家。宝钗之美与黛玉相比,是两种类型,截然不同。宝钗品格端庄,容貌美丽,行为豁达,随分从时。黛玉则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到此为止,主要人物已经到齐,于是乎演绎出了悲金悼玉的红楼之梦。

                                                       

读了《红楼梦》大家都知道:这部书写的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盛到衰的全过程。而《红楼梦》的框架,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已经搭起,人物命运亦基本定型。贾宝玉作为富贵公子哥儿,聪明诚实,热情开朗但又多愁善感,怕拘怕束,怕官场怕父亲。虽然如此,他只要到了官儿将儿面前,就显得出乎类,拔于萃,像一颗闪亮的星星,被人捧着哄着奉承着。但她性情中的叛逆成分,使他总与他生存的社会格格不入。他怜悯穷人,怜惜姊妹情感,富于人道情怀,忠于友道,爱惜名誉,但又时时流露对人生的迷茫。对他所钟情的,他愿一生一世与之相厮守、不分离。对他所厌恶的,他只想躲着,不愿与之相见。但他又用情太滥,性情愚顽,使得别人不理解,自个又难说清楚。可他绝对是个好人,是个大气的人,是个不顾自己但总想着别人的人,也是一个无用的人。正如开场的诗词中所道出的:“无辜寻仇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富贵不知乐业,平穷难耐凄凉。”“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孝无双。”

从这些闪烁其词的诗词中可以看出,当贾家败了之时,贾宝玉、薛宝钗夫妻俩并没有分离。当他们有了几个孩子时,已没钱再雇佣人,宝钗只能自个维持家计,忙家务,带孩子,可还是越来越穷。而宝玉呢?除了吟风弄月,学者名士的派头外,一样事不能做,一点忙不能帮。到了其时,一项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儿,除了哀叹生活潦倒、人生不堪外,还能做些什么呢?偶尔“闲趁霜晴试一游”,而得到的只能是“冷吟不尽兴悠悠”而已。而其时的宝钗,再也没了富裕时的随分从时之心境了,经常说些讥刺他的话。到了这个时候,宝玉想着那被捉弄死的黛玉,誓言犹在耳边回旋,又怎能平心静气呢?

黛玉之死,第一个下其毒手的就是王熙凤,王熙凤“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口蜜腹剑,心肠如蛇蝎,杀人不眨眼。在她把准了贾母的脉搏之后,对那个弱不禁风、诗冠诸艳、才情不二、心直口快的林黛玉,下起了毒手。她对林黛玉是又爱又恨又怕。爱她美丽,如仙如神;恨她有才,尖刻多刺;怕她与宝玉结合,取代她的霸主地位。我们知道:黛玉之才,在曹雪芹的笔下,是超于凡俗的,她的《葬花词》、《桃花行》、《秋雨夕》、《菊花诗》、《五美吟》等,在《红楼梦》中,总是独树一帜、先声夺魁之作,而她对宝玉的爱,也是不容商量的。当袭人以爱妾的身份去探其口气时,他毫不留情地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如此明快的答复,不要说薛宝钗,就是探春、凤姐、史湘云,都不会不假思索就轻易说出自己的本意来的。一个心无纤尘的女孩子,怎能玩过心毒手辣的凤辣子呢?

故此,经常玩弄小聪明的凤姐,当然看好自己的表妹薛宝钗了。宝钗绵里藏针、心思缜密。她为了得到贾宝玉,除了施惠交好诸姊妹,甚至对袭人,对那些下三等的丫头老婆子都以礼相待,以显示自己的大方容人、超拔群上。再加其母的交好亲姐王夫人,侄女王熙凤,众星捧月似的把贾母玩弄于鼓掌之上,明知道不可为而为之,终于使林黛玉这么个弱女子,只能葬花作诗、怡情悦性而已的一个世外仙姝,在大观园里消磨了最好的时光,在宝玉宝钗的婚庆的鼓声中,带着对宝玉的深情留恋,离开了人间。

                                                       

说了宝玉黛玉,我们再来看看宝钗。宝钗的定性就是美,气出大了怕化掉,可见其丰腴饱满。曹雪芹比宝钗于杨贵妃。杨贵妃作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妃子,不仅丰满,而且善歌舞、有心计,颇得唐玄宗之宠。宝钗之美不亚杨贵妃,宝钗之才比杨贵妃更胜一筹。那么,宝钗之心计呢?似乎连杨贵妃都不能入其堂奥。宝钗一再地标榜女子无才便是德。事实上,她的文采几乎与黛玉平分秋色,她的《菊花诗》、《螃蟹咏》、《临江仙》等诗词,总能另辟蹊径,与黛玉抗衡。她的为人处事既随和又大方,颇有城府。故此,她为了得到宝玉,不惜装扮自己,交好黛玉。与黛玉交好,正是曹雪芹独具匠心,使二美合一,使花容月貌争春,使天地神人相互参差,使大观园共建和谐。这时候的大观园充满了生活情趣。美女们共谈生活美好,共议人生道德,留下了绝美无暇的,人间少有的,独一无二的大观园的美丽人生与俊逸的生活画卷。可是,当贾妃去世,迎春被沴,探春远嫁之后,唯惜春还在。黛玉的一腔情感无法排遣,只能在寂寞之中等待——这时候的好姐姐薛宝钗,在贾母王熙凤等人的安排下,已经得到了期望:万缕千丝终不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但她还是有点怕的,怕宝玉与黛玉洞察其中之事,当然也不乏友情的成分。于是乎写了封情深文茂的信给黛玉。此一封信,更见其城府深沉,奸诈虚伪。以此为契机,二美合一不再,独木无以成林。于是黛玉为此而花落身陨。可宝钗呢?

贾家正是多事之秋,贾妃逝,支架倒,宁府先兆,荣府凄凉。所谓的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正在两家人凄惶之时,一夜间狂风骤起,宁荣二府同时被抄。在万般无可奈之下,薛宝钗只能勉强屈就已没了心窍的宝玉。虽然梦寐以求,但毕竟非复当初。可自家也是一败涂地,积聚的不义之钱被薛蟠败尽。而薛蟠还走向了不归路。在这种情况下,宝钗除了依靠这个未僵的百足之虫,还能做什么呢?

宝钗到了贾家之后,贾家更是江河日下。贾母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先后去世。已是千疮百孔的贾家又遭到了贼劫。于是李纨母子带着身边物件,去过她那“竹篱茅舍自甘心”的日子了。后来虽然发迹,那已是双鬓斑白、行走不便的时候了。只有贾琏平儿夫妇,在巧姐家勉强度日。巧姐因成了刘姥姥家的孙媳妇,所以,虽然靠丈夫做田她纺绩为生,但还能过得去。只是宝玉宝钗夫妇,因生活拮据,只好打发走了莺儿,并得到了点儿礼金。于是,既没人相助又没生活来源的宝钗,只能自个照顾孩子,忙着日常家务,再加上气病交加的母亲躺倒在床上,还需照顾。艰辛的生活使得宝钗心力交瘁,因而变得黑黄而瘦削。早年“艳冠群芳”的娇姿艳容再也不见了。而宝玉呢?除了吟诗作赋、高谈阔论外,就只能在家带带孩子,看看闲书,或者写写字,作作画。薛姨妈没病的时候还能去卖卖字画来贴补家用,这病倒了就成了雪上加霜。宝钗虽然通达,但也无补家用。于是就免不了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宝玉在这种状况下,又思念黛玉那份情、那份爱。万般无奈,只好在唉声叹气中一走了之。于是乎出家做了和尚。做了和尚的宝玉,因他那份才气与为人,颇有人缘,反而比在家中有了生活保障。这样一来,还能贴补点儿儿女绕膝忙里忙外的宝钗,也算是得其所哉了!

                                                              

以上很多想法,并非无根无据。除了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所定下的框架外,曹雪芹在他前八十回里已暗暗作了定性。从一些诗词灯谜酒令中可以看出。

首先来说宝玉。宝玉在一出场时,曹雪芹就写道:“潦倒不通庶务,贫穷难耐凄凉。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孝无双。”而在以后的诗词中不断有新的自解,诸如“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枕上清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等,对他梦中人时时不忘,而离尘之时紫云即来。莺去园空,好景不在。面对其情其景,怎能不凄然泪下,感慨万端?

再说黛玉。黛玉诗词最多,其自我欣赏自我排遣自我解脱更是屡见不鲜,像“草木也知愁,韶华尽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纸上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等等,无不让人欲哭无泪,欲言无语,欲罢不能。

三说宝钗。在颇具匠心的菊花诗中,既是写菊花,也是写个人的后期生活。特别是宝钗,更见其形影。她的《忆菊》一诗:“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冷月秋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这首诗把对过去的思念与今日的黄瘦相对比,真的只能抱闷断肠,坐听晚砧了。这犹不算,她还在《画菊》中说“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这些诗仍显苍白,故而再加一联曰:“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或许是为了糊口,不得不在昔日繁花似锦的大观园里辛勤劳作而至于此的。当然,这些事必须在结尾的时候再现。诸如“梧桐落叶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等已写出,只是不尽人意而已。其他诸如元春、探春、史湘云等,亦有颇多自谶之作,这里就不一一绍介了。作为“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们还是从凤姐处来分析解剖,或许还有点儿眉目。

                                                              

凤姐,大观园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的行事作风,就像是一股旋风,让人捉摸不透,令人害怕。但有时候,又像是一弯清泉,凉爽宜人,痛快爽利。她是一个要强好胜、不落人后的能干人,但她那贪得无厌、欺上瞒下、弄权受贿、攒金藏银的种种作为,又让人恨得牙痒。她作弄贾瑞至其死为止。铁鑑寺弄权,收人钱财,替人扯蓬拉纤。尤二姐之事更显其手段毒辣。先是软语哄骗尤二姐到家,到家后又暗使小动作使之不能见人,见了人后又用借刀杀人的伎俩使之自杀,作为到尤氏那撒泼打谎、胡搅蛮缠,虽然在理,但也未免太过。她所做的事情,为贾家之墙基倒塌,贡献了太多的力。正因了尤二姐之事,加之凤姐的胡作非为,弄得宁荣两府身败名裂。这犹不算,其公公贾赦强取石呆子之扇,又被人告其包揽讼词,终于使宁荣二府同日被抄,而其引火之索,正是尤二姐之事。查抄的结果,更令人害怕:重利盘剥,有违法典。到了这个时候,凤姐真的是有口难辩,有冤不能诉。一个见风使舵,见柳赠花的靓丽娘儿,终于也成了个呆木头。但是,《红楼梦》里若没了她,那就不能称之为红楼梦了。

凤姐最先的出场,就是见黛玉。当时那风度那精神气那利嘴巧舌,简直让所见的人无法形容。在以后的各种事情上,她总能化苦为甜、化悲为乐、化尴尬为潇洒。只要看她那说笑功夫,不仅使贾母高兴,就连王夫人薛姨妈以及诸姊妹,无不认同。她就是贾母的笑料筒、开心果、宜人汤。一个个场面,一段段故事,一点点动作,无不让她形容到位。这种才干,不要说贾母高兴,只要是看了《红楼梦》的人,哪个不是唏嘘不已。集美丑于一身,可见曹雪芹的诛心之笔的厉害。正因为她的才干,她才能左右贾母,才能得心应手,随意而为。黛玉之死,正是她一手促成。那偷梁换柱之法,有哪个能比她王熙凤更高明呢?难怪下人们说她“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嘴甜心苦,两面三刀。”“头上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

正是这么样个人,在作尽了孽,做尽了恶之后,才在自毁前程的梦魇中走向所谓的“薄命司”去了。正如《聪明累》所道出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一场欢喜忽悲辛,人世终难定。”

                                                              

我们知道:《红楼梦》用“群芳碎”之谐音,指出这群女子个个都是薄命。故此而有“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借喻。这悲这哭,在曹雪芹一开始的框架中就定了型了。作为故事的发展是那样的令人不忍释卷,实在是情有所钟、人有所爱的一种感天动地之悲之痛促成的。在宁荣两府被抄之后,紧接着又被盗贼打劫。不愿花只想要的金银财宝,一时间烟消云散。除了李纨在生命尽头依赖贾兰的做官而稍有起色外,巧姐做了农家媳妇,自己纺织,丈夫耕田,相依为命过日子。大观园因无人住而衰败零落、不成造型。在这样的时候,宝玉真的是欲哭无泪,欲诉无人。既不想做官又不能种田的宝玉,除了出家,还有路吗?正如《飞鸟各投林》所道出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虽已看完,但那悬着的心总是放不下来。她与同时代的《聊斋志异》、《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等,虽则风格不同,反映的层面不同,但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则是异曲同工的妙。这些作品所反映的寒酸落魄无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的在社会底层挣扎,也正是贾宝玉后期生活的影子。当然,作为贾家的下人赖尚荣等,虽然成了统治者的打手,作为宝玉,就是穷死,也不会低三下四地求乞于他门上的。

文章评论

雪里红梅

你对《红楼梦》分析得如此透,真正才子![em]e157[/em] [em]e179[/em]

云水禅心

看过《红楼梦》的人应该很多,但能这么透彻分析人物的就凤毛麟角了。佩服啊。

小溪

千古名著红楼梦,宝玉黛玉两恩仇。多少痴情东流水,爱恨无边落花红。春光水月丽人影,红楼一梦不知醒。梦中翩翩君子依,款款青梅竹马意。愿为比翼双飞鸟,自由翱翔大天际。千古日月同朝夕,卿卿我我共白头。

陶陶

红楼梦说的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冷暖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