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灵很灵的中药方疑难杂症一扫光

中华医药


周宝宽/著
周宝宽/著

 

  心绞痛验案2则

  案1 白某,男,61岁。2010年3月2日初诊。

  主诉及现病史:胸闷痛、气短痰多半年。2年前劳累后出现胸闷胸痛,持续约5分钟缓解,未引起重视,近期发作次数增多,到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给予硝酸异山梨酯及硝苯地平片口服,现来沈阳皇姑协和中医门诊求治于周宝宽主任医师。

  诊见:胸闷痛,气短痰多,神疲乏力,形体肥胖,肢麻,纳呆,血压120/80mmHg,心率88/分,心音钝,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示心肌缺血;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

  西医诊断:稳定型心绞痛。

  中医诊断:胸痹。

  辨证:气虚痰淤。

  治法:益气活血,化痰开痹。

  方药:自拟益气活血化痰汤。

  药用:黄芪20g,西洋参10g(兑服),白术15g,当归10g,丹参20g,三七10g,赤芍15g,葛根30g,薤白10g,延胡索15g,制半夏15g,胆南星10g,陈皮15g,炙甘草5g。水煎服,200ml,2次/天。

  二诊(3月7日):上方用5剂,胸闷痛减轻,二便通畅。守方继服。

  三诊(3月21日):上方又用14剂,期间未发生胸痛、胸闷,体力渐增,腹稍胀。上方加枳壳20g,木香10g,继续口服。

  四诊(4月11日):上方又用21剂,除肢麻外,其他症状消失。上方去西洋参、薤白、制半夏、胆南星,加鸡血藤15g,天麻15g,又服21剂,诸症悉除。

  按语 方中黄芪甘温,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要药;西洋参补心气,益脾气,养心阴,可治疗气阴两虚之心悸胸痛;白术健脾益气;当归补血活血,止痛,润肠;丹参活血,祛淤止痛,除烦安神;三七化淤生新,活血定痛;赤芍清热凉血,散淤止痛;葛根生津止渴,升阳;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为治胸痹之要药;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制半夏、胆南星、陈皮化痰,散结;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

  案2 张某,女,46岁。2010年5月19日初诊。

  主诉及现病史:反复发作性胸痛1年。心绞痛史1年,每因情志、寒冷、劳累等因素诱发心前区疼痛,发作时含服硝酸甘油片可缓解,近期发作频繁,来沈阳皇姑协和中医门诊求治于周宝宽主任医师。

  诊见:心胸满闷,胸痛阵发,痛有定处,善太息,嗳气,畏寒;发作时心电图出现ST段压低 0.1mV,T波倒置,发作缓解后恢复;舌质暗,苔薄白,脉细弦。

  西医诊断:稳定型心绞痛。

  中医诊断:胸痹。

  辨证:气机郁滞,心阳不足,心脉不畅。

  治法:疏肝理气,宣通心阳,化淤通脉。

  方药:自拟疏肝温阳通脉汤。

  药用:柴胡10g,郁金10g,香附10g,元胡10g,薤白15g,桂枝10g,干姜3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20g,鸡血藤20g,陈皮15g,黄芪20g,炙甘草10g。水煎服,200ml,2次/天。

  二诊(5月26日):上方用7剂,其间胸痛未发作,畏寒明显减轻,二便通畅。效不更方。

  三诊(6月9日):上方又用14剂,胸痛未作,畏寒消失。上方去桂枝、干姜、柴胡,加木香10g,炒麦芽15g,麦冬10g,又服21剂,诸症悉除。

  按语 方中柴胡辛行苦泄,性善条达肝气,疏肝解郁;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香附疏肝解郁,理气调中,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要药;元胡活血行气止痛;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为治胸痹之要药;桂枝辛散温通,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可治疗胸阳不振、心脉淤阻、胸痹胸痛,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桃仁、红花、丹参活血祛淤止痛;鸡血藤行血补血,舒筋活络;陈皮化痰;黄芪补气;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