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经

个人日记

 20150102三水老师早课分享屯7:上六(为什么要读经)  
     为什么现代人都不读易经呢?这么好的经为什么没人读呢?这话要说起来呵,可以说是来源宋。宋朝之前人们是学经的,《易经》呀,《诗经》呀,《内经》呀,《孝经》呀,还有《道德经》呀这些的,非常有大能量的经典我们是学的,所以你看我们读这些经典的时候,你心中自然呀会生起一种阳光之气,浩然正气。

你再去思考宋以前的那些朝代,那些时代,他们民生是相当纯朴的,你读那个诗经,虽然他也是诗,但是非常的纯朴,那怕是写男女相爱也写的非常的阳光,写得非常的直白,不像后期宋以后的。唐宋以后的那些诗,比较阴柔,比较苦闷,比较忧愁。你看诗经里哪怕是写相思,写得都是那么唯美。

在宋以后人们开始不学经典,基本上学的是四书,大学呀,论语呀,中庸孟子呀等等的这些典集,那个思路开始越来越窄,到崖山之战以后。崖山之战是中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役,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战役。那时候的元朝,就是元朝和宋朝这个最后一个决战的战役,通过那一战,基本上宋王朝就灭绝了,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叫崖山之后无中国。元朝整个占领了宋朝,宋王朝基本上灭绝了。
    
从那以后我们那个自信,开放,宽容的民族就不见,虽然说元人呵,元朝的统治阶级也效仿我们汉人的统治,实施一些怀柔什么的,但是毕竟他是马背上打下来的天下,可以说我们曾经那个,经济文化科技等等相对高度发达的政治体系从此中断了,唯一遗留下来的我们那个中国文化开始慢慢的远离人们的生活啦,开始以那个四书五经为主体,以四书这些典集为主体啦,为教育的主体啦,以致到清朝的时候,给孩子启蒙用《三字经》,用《弟子规》这些东西啦,在清朝往后,我们给孩子启蒙用《三字经》,用《弟子规》这些,不会再跟孩子去讲让他去读经,因为长辈们都已经不读经。
    
再之后,清朝之后,又有了百年耻辱,各国的列强来踏入中国的国门,任意掠夺,可以说我们的中华民族的这个盛衰呀从宋朝以后开始越来越衰败了,到了五四,五四运动以后,人们开始学习,开始崇尚向西方学习,好像西方的一切都是很先进的,我们吃药要吃西药,学习要学洋文,中国的一切都是不好的,都是落后的,所以我们越来越弱,我们的民族文化也被摧残的,几乎可以说快要断档了,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不知道什么叫经,在人们的心目那个经太遥远了,就像三水,我,四年前我真的认为,易经就是算卦用的,那个诗经呀,什么黄帝内经跟我更遥远。

  我压根都没想过,我,在我心目中这个东西很难学,所以开始给孩子学习读经的时候,压根就没选过这些大布头的经典,但是现在在读,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说从最开始强制性的给布置作业,要求我每天读五样东西,一般读下来得花三个多小时,那时候我记得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每天读易经,老子,孝经,大学和中庸,因为那时候我白天不用工作,就是学习,家里也没有人,孩子去幼儿园啦。我只有在晚上,周末的时候工作,所以白天有大把的时间读经,通过那段时间强制化的训练,完成作业,真的最开始是完成作业的,到后面才开始又喜欢上,才开始自己主动的愿意去读经,越读越喜欢,越学越爱,越学心里越敞亮,内心的那种浩然正气才慢慢的有了,我才理解到书中自有黄金屋,确实是如此,我才理解到真的要去读经,要读那些最重要的经典。
    
我们知道这个易经,他最早起源的时候还没有文字,因为我们的祖先为了记录这个一些,嗯,我们可以再教看,系卦,系辞下传的第二章里头有详细的记录,在口袋书的195页,“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啊,就从这一段起,整个的第二章告诉我们易经的由来,到周文王的时候,才把八卦逐渐演绎成六十四卦。
     
在孔子的时代他又做了《十翼》,来为我们讲解易经,可以说易经是孔子教学的课本、教材。他带弟子用的课本就是易经,他真正的著作就是易经里头的十翼。而那个论语呢,是孔子后世,他的弟子门人来收录一些孔子的语录,作以学习。那是在孔子身后才发生的事情,而中庸呢,还有那个大学,都是孔子弟子啊,孙子辈的人写的,孟子也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可以说我们要学习,你肯定是找课本学习,对吧?不可能找读书笔记去学习。你要跟随明师,肯定要跟随他本人,不可能跟随他身后的人,对吧?你肯定跟明师,跟圣贤去学,才能学到更直接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学经,得要选对了经,易经是中国文化的起源,包括后面的孝经啊,诗经啊,黄帝内经啊,它都是从易经分枝出来的。
   
 所以要学,你肯定从头儿开始学,从最根儿的地方开始学,所幸是我们有易经,有这些智慧的大能量的经典,要不然被灭族,我们的文化也可能会被灭。你可以灭掉人的生命,但这个文化的东西很难磨灭,四大文明当中,只有中华民族的文明流传至今,所以特别值得我们骄傲。
    
以前三水啊,也有过崇尚西方文化的那样一种念头,因为那时候自己不学经典,确实看到身边有很多不好的东西,有些负面的东西,觉得看不过去。
    
但是自从学习易经之后,我心中的那种骄傲之气,越来越强烈。我觉得作为中国人,我真的很骄傲,我有那么智慧的祖先,在没有文字的时候,可以观象于天,观法于地,来作为生活的一个指导,什么时候可以出去劳作,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一种象的情况下,我们要在家里休息,不适合出去,可以趋吉避凶,真的不能想像我的祖先有多智慧。
    
这几年啊,我还迷上了去参观博物馆,尤其是进了博物馆以后,我对中国的文化更加的震撼。我还有一个发愿,我要带着我的孩子走遍天下,让她两个从小爱上中国的文化,爱上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我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啊,就是我带孩子去那个半坡文化馆的时候,大家不能想象我有多激动。因为半坡人她还属于母系氏族,那时候她们学会织布,给自己做衣服穿,还学会做一种蒸甕(weng)。那个甕是什么,那个蒸甕是什么?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蒸锅,底下是一个大甕,里面盛着水,上面是盛着一个单盛带眼儿的盆儿,就相当于咱们那个篦子,再上面又有一个倒扣的盆儿,是圆的,是个倒扣的盆儿,这个火在底下一烧,水蒸汽上来以后,就可以把个篦子里头带漏盆那个里面的东西蒸熟,那时候才母系氏族啊,这个蒸锅我们现在都还在用,你想想它影响了多少时代,六千年的文化。
    
那个半坡人还做房子,他们建的那种房子不止是那种尖顶的,他还有那种山脊的房子,我们在农村就可以看到的那种,像山的那头一样,两边儿是斜的,下面底下是方形的房子。里面还有隔间儿,有卧室,有那个客厅,有厨房。大家知道吗,我看到那个后简止震惊了,我都觉得我在那儿想蹦起来,那时候才母系社会啊,人们多智慧啊,居然可以做出那样的房子。
    
你想想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还不够骄傲吗?太骄傲了。
    
前一次去上海,去看那个青铜器,他把那个提炼的做出来的器皿,有玉的质感,那个花纹,那上面雕的那些花纹,太精美了。真的很让人震撼,所以这几年我又迷上了去博物馆。
    
我越读经我越去探访我们祖先的足迹,留下来的这些光辉的东西,这些器具,我越是震惊,越是惊叹,太有幸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更加有幸的是,我可以做一个承传中国文化的人,我可以来接上祖先的接力棒。来把这各民族的自豪,民族智慧的精华,向我们的孩子传承下去。
    
所以我很骄傲我很自豪,我很愿意为和大家来分享这些经典,是发自内心的想分享,所以在这里,三水也要祝贺大家,能够走入大明,能够接触中华的这些精英的文化。精髓的文化,是精髓的文化,那是我们民族灵魂的东西。我们可以从小让孩子从小去接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们可以从小让孩子去学习孝道,去学习大格局的人生,所以我们的孩子很有福气,我们自己也很有福气。
    
要抓住这样的机会,不可以进来溜一圈又走,进来了就一定要要到一个结果,一定要在这里学到,让经典真正成为自己身心的一部分,像洗脸刷牙一样,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像空气一样,虚拟不可离开,让经典像阳光一样来滋养我们的身心,滋养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的民族回复到宋以前那个阳光的、纯朴的、积极向上的状态当中去。让我们从当下开始,来培养自己和孩子的浩然正气。

    
曾经有家长很疑惑说,读经为什么能身体健康?那么今天三水告诉大家,因为你的身体有浩然正气了,你的思想很阳光,百邪不侵,自然会健康,你看读经时间久的人,就很少生病,因为身体里头有正气,邪不压正。即便是有点病呀什么的,很快的都会好。不但我们会好,家人的身体也会很好,这就是我们读经的意义。
    
为什么要读经?为什么要读易经?而不是去读弟子规、三字经?因为那是文化缩水以后产生的东西,是后人的后人的后人按自己的想法编出来的东西,也不是说它不好,而是它没有得到文化之根的给养。它可以读,但是不可以为主,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你要想让生命健康的延续下去,肯定要吃主食,每天要吃食物的,要吃蔬菜要吃水果,还要吃零食。但那零食你不可能当饭吃是吧?肯定一天当中还是以粮食为主的,一日三餐,三正餐是不可避免的,少吃一顿人都饿得慌。
     
就上个礼拜天家里的人少,孩子都出去逛去了,丹爸就说:咱早饭吃得晚,咱中午就不用做了,咱直接吃下午饭。结果到了中午一家人饿得发慌,我们都跑到厨房里去找吃的。因为主食已经滋养我们的身体,已经成为必需品了,你少吃一顿真的饿得慌。但是那个零食,十天半个月不吃,也没啥打紧,对吧?
    
所以读经也是一样的,你那个最重要的经典一定要读。那些小的,蒙学的那些东西,还有诗什么的,唐诗三百首呀那些的,可以读,但不是以它为主。那怕是用来胎教,你生出来的孩子他也特别安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