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话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五
四季话题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那么,对于我们北方来说,冰雪消融之后,天气还有一个乍暖还寒的过程,真正的开春要到清明时节。那时,小草才露头,杏花才开了。春分过后就是清明,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身兼双责,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轮回中的一个点,是一个节气。作为慎终追远、寄托哀思、缅怀亲人的时刻,它又是一个节日。这个节气以恰如其分的气候特点,映衬着人们内心对这一节日氛围的需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似乎只有这样,才最能足以表达人们思亲的心境。
在我的印象里,清明这天即使天气不再寒冷,也总会细雨绵绵,或者被阴霾笼罩。就算天空想要放晴,拨开云雾的过程也是艰难的。节气是老祖宗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每一个节气都有它鲜明的特点。比如立春,是万物复苏、生机萌动。立春就像女人怀孕,一切捂也捂不住。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要祭奠祖先、缅怀先人、怀念亲人。虽然各家祭奠的方式不同,但是心情都是一样的。
在这样的时刻,很多人会倍感生命的重要,也总会警醒自己改掉某种不良习惯,可是时过境迁之后又会慢慢麻木起来,沿着原来的轨道生活。
作为社会的个体,每个人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作为家庭的个体,我们的责任就是常回家,陪父母散散步、说说话,听听父母的唠叨。多关心家人,听听他们的需求和诉说;多点爱心,温暖伴侣和儿女。失去后才懂得珍惜,但是世上从来没有后悔药。
清明一到春回大地,草木返青,大自然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寒冷的北方,历经了漫长的严冬宅居之后的人们,应该走出家门亲近大自然,踏青放风筝,去感受春天的气息。
清明是一年四季中最让人快乐的节气之一,因为春天真的来了。这时的雨是细软的雨,这时的风是和煦的风,正所谓“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中华节令风俗文化》中说,因为“清明”和“聪明”谐音,所以我国古人也把“清明节”叫做“聪明节”。
由此推想,我们每个人的社会生活,都需要四种“清明”。
其一需要自然环境的“清明”。谁都知道,“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宋·苏轼)“年来日日春光好,今日春光好更新”。(唐戴·叔伦)春是希望,春是开始,春是大自然提供给每个人的一次均等的机会。但又有两件事,让人很郁闷。一是春色无情容易去,当你还在“春眠不觉晓”时,它就会在你的熟睡中溜走。二是大好的春光,常被那些雾霾、沙尘、浊气等搅浑,弄得天也不清,地也不明。
其二需要时令节气的“清明”。如果没有清明节,我们怎么会那么准时地去祭祀已故的亲人?而且每一次扫墓,都是一次心灵的洗涤。我们记住了人生的短暂,体察了时间的残酷,更明白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的自然规律,从而更加精心孝敬健在的老人。另一方面,“清明节”也在及时地提醒人们,该种瓜的种瓜,该点豆的点豆,该采茶的采茶,该育秧的育秧。春时耕种夏时耘,粒粒颗颗费力勤。
其三需要社会政治的“清明”。介子推在临死的时候,给晋文公留了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这个晋文公,因为知恩不报,赏罚不明,成为“为政不清明”的典型。虽然晋文公只是一时的疏忽,但却由此酿成了千古遗恨。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敏感的动物,“清明”不“清明”,谁都能感觉到。执政者如果不廉洁、不公正、不谨慎、不自省,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声望,而且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其四需要人生境界的“清明”。介子推虽然劝别人“清明”,而自己却不够“清明”。只因为没有得到封赏,就宁死再不见晋文公,而且连老母的命也一起搭上,即便是“怀恩不遇”,至于吗?给别人机会,也等于给自己机会。古往今来有很多的人,都生活在这样的愤恨和抱怨之中。但他们忘了,抱怨天气的人会心灰意冷,抱怨别人的人会身陷困境。抱怨越多,困难和阻力越多。当你感觉烦恼和不顺的时候,首先要想的是自己的品格能力和行为艺术。不平是改造的引线,但必须先改造了自己,然后才能改造社会和世界。
《中华节令风俗文化》中说,因为“清明”和“聪明”谐音,所以我国古人也把“清明节”叫做“聪明节”。 “聪明”地享受春光,“聪明”地祭祀先贤,“聪明”地孝敬老人,“聪明”地对待他人,“聪明”地处理好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因此,春夏秋冬但愿一个新的“清明节”的到来,让我们更加“聪明”起来。打造一个“清明”的自我,创造一个“清明”的社会。
文章评论
★浪漫朝霞☆〔离网〕
心香一脉,诉不完的温馨祝福;天涯两边,书不尽的一水缱绻。折叠一只纸鹤,捎去无尽的牵念,踏遍红尘,你依旧是我不舍的好友。葱茏的季节,春暖花开,点缀出还是你最美的灿漫。一树馨香,芬芳了几许等待;一季春雨,温润了多少情怀。挽起一袖清风,唤醒满园花开,盈一池柔情似水,我在彼岸祝友人生灿烂如花,四季芳香!
★浪漫朝霞☆〔离网〕
[em]e1000058[/em]
★浪漫朝霞☆〔离网〕
[em]e1000064[/em]
★浪漫朝霞☆〔离网〕
[em]e1000065[/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