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学古汉语之三
学堂学古汉语
大家好,今天我们又可以在此一起学习古汉语知识了,我们继续上次的课文啊。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上次的篇章: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子夫译文】: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她的名字叫武姜,生庄公和共叔段。生庄公的时候婴儿的脚先出来,生产困难,惊到了姜氏,所以(庄公)被取名为寤生,于是(姜氏)就很厌恶他。但是爱共叔段,想立他为世子,屡次向武公提出这样的请求 ,武公没有允许。到庄公即位,姜氏又为共叔段请求把制给段。庄公说:“制,这是个险要的地方,虢(guó)叔就死在这里;其他的封地都可以听从您的吩咐”于是就请求京邑,(庄公)让段在京邑居住,称他为京城大叔。
今天我们继续后面的章节:
【原文】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1、相关的知识点:
1)祭(zhài)仲:即郑国大夫祭足。
2)雉:古代城墙的丈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3)参国之一:参,通“三”,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子夫译文】: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她的名字叫武姜,生庄公和共叔段。生庄公的时候婴儿的脚先出来,生产困难,惊到了姜氏,所以(庄公)被取名为寤生,于是(姜氏)就很厌恶他。但是爱共叔段,想立他为世子,屡次向武公提出这样的请求 ,武公没有允许。到庄公即位,姜氏又为共叔段请求把制给段。庄公说:“制,这是个险要的地方,虢(guó)叔就死在这里;其他的封地都可以听从您的吩咐”于是就请求京邑,(庄公)让段在京邑居住,称他为京城大叔。
今天我们继续后面的章节:
【原文】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1、相关的知识点:
1)祭(zhài)仲:即郑国大夫祭足。
2)雉:古代城墙的丈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3)参国之一:参,通“三”,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
4)不度:不合法度
5)辟:古今字,通“避”古今字
6)毙:仆倒,倒下去。
7)厌,满足
8)无通毋 通假字
2、相关语词
1)都城:这儿的“都”指的是都会,而“城”义为城墙。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先君之主,祭祀先君的牌位) 白话翻译此句是“凡是有宗庙并供奉先君牌位的被称为都,没有的被称为邑。”
2)度。名词当动词 按照法度办事。
3)姜氏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词组“何厌”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代词“之”复指“何厌”
4)不如早为之所 双宾语,“之”为间接宾语,“所”为直接宾语。
3、翻译今天所学的段落:
5)辟:古今字,通“避”古今字
6)毙:仆倒,倒下去。
7)厌,满足
8)无通毋 通假字
2、相关语词
1)都城:这儿的“都”指的是都会,而“城”义为城墙。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先君之主,祭祀先君的牌位) 白话翻译此句是“凡是有宗庙并供奉先君牌位的被称为都,没有的被称为邑。”
2)度。名词当动词 按照法度办事。
3)姜氏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词组“何厌”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代词“之”复指“何厌”
4)不如早为之所 双宾语,“之”为间接宾语,“所”为直接宾语。
3、翻译今天所学的段落:
【子夫译文】:祭仲说:“都城的城墙超过百雉,是为国家的祸害。先王定下的规矩:大的都会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都会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的都会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合制度,君王你会受不了的。”庄公回答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么能够避开这样的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有什么可以满足的?不如早做打算,不要让这样的情形蔓延,蔓延则无法对付了。蔓草尚犹难除去,何况是君王您的同胞爱弟呢!” 庄公说:“他不道义的事情做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你就姑且等着看吧。”
文章评论
方圆介石
【唐多令.月如钩】 风雨落清秋,雁声望断愁。 起寒潮,霜裹梢头。 岸上踏歌多作伴,独行客,等方舟。 忽闻瑟萧柔,又看泗水流。 问艄公,哪有帆收? 似箭归心亲不待,他乡月,月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