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九问之三秋专场

红楼一梦

时间:2015年4月8日
地点:红楼梦——品茗
出题人:艺璇
答题人:三秋 


艺璇:各位亲爱的群友,今天下午,我们将对品茗资深的、才华横溢的三秋管理进行九问。请大家踊跃围观 今天上午,我用心为三秋管理准备了九道问题,我努力的想增加问题的难度,希望可以难倒品茗的这位才子。九问中涉及红楼梦各类人物,还有一题是特别针对三秋的特长发问。试看三秋如何应对,期待他的精彩发言。
    
品茗九问之三秋专场即将开始!各位群友为三秋欢呼,加油吧!答问过程中,大家不要发言,不要发表观点,不要代答,但可?以发表情呐喊助威;答问举行完了后,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就所提的题目展开讨论。谢谢大家支持!好的,三秋准备好了,我们就正式开始了!

 

艺璇:三秋九问之一
 
   薛宝钗在红楼梦全书中一直以温婉端庄、待人谦和著称,但于细致描写处,也全非如此。请结合文本,列出宝钗压抑在现实表面下的真性情的表露(不少于三处)。同时结合自身的阅读理解说出一贯自持的宝钗为何如此。
    答题时间15分钟,200字以上。期待你的精彩回答,预祝三秋首战开门红


三秋:回答第一题。关于薛宝钗,这以人物文本描写出真情流露的地方有好几次,最印象深刻的是,第四十五回金兰语,这回我觉得能把自己童年的看了关于西厢记的事的事都跟黛玉交底,我觉得这一刻,宝钗是真心的跟黛玉交心。因为作为宝钗这样的乖乖女,能把这样一件事说出来,也是和平日的形象相反的。其次是,宝钗在芦雪庵联诗的诗的时候在其他人说黛玉的为人的时候,宝钗维护了黛玉,我想这个时候的宝钗黛玉从内心应该是和黛玉视如姐妹的,这个时候宝钗显然和以前的钗黛在一起的情形很不同。再一次,是关于薛蟠被误会是向忠顺王府告密的时候。这次宝钗急火攻心,一来为了薛蟠被误会而着急,二来为薛蟠的不争气哀声叹气。这次哭了一夜,宝钗文本全书哭的情节不多,这次却哭了一夜。所以这次通过文本呢应该是内心的一次流露。综合上述以及其他情节,我个人觉得虽然宝钗的为人根据不同人做出对待。但是宝钗是一个才情并茂的少女,这点从几次诗社以及文本最经典的“宝钗扑蝶”这一唯美的行为艺术来看,宝钗有着普通女孩一样的性情,只是由于家族封建思想的灌输,造就了宝钗不能在其他人面前尽情展露自己的本性。儿时的天真被当时的封建思想所禁锢,宝钗有的时候感觉冷漠,但是正是这样,优缺点并茂,才觉得宝钗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封建社会下的少女,这也是这一人物的最大成功之处,用“瑕不掩瑜”来形容宝钗再合适不过了。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艺璇:三秋九问之二
    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是贯穿整部红楼梦始末的两条主线,作为贾府最权威的统治者贾母,对事关宝玉婚事的这件大事是持何种态度呢?是拥钗还是拥黛?请结合文本说出理由及表现(不少于三处)
    答题时间20分钟,200字以上 

 

三秋:回答第二题。我个人坚定的认为贾母是木石前盟的支持者。我们先看看宝黛爱情记忆宝钗出现的大致过程:从黛玉进贾府的那一刻起,贾母对黛玉的疼爱几乎等同宝玉的宝玉的位置,都安排在自己身边。因为贾母在贾敏死后,对黛玉的疼爱是顺理成章。但是对于宝黛一起吃饭、一起玩,这些贾母当时完全是默许的。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贾母有意这样从小安排?这是其一。随后宝钗的到来打乱了这一局面,金玉之说开始渐渐浮出水面,然而紧接着贾母在清虚观打蘸这一节,成功的不露声色的婉拒了和皇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张真人的提亲、这里包括那个麒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真人有作为元春特使的影子,但是看贾母的一段话 (大家参阅文本)仔细阅读在联系相关情节,我觉得就是针对金玉之说的反驳。从这里看出,贾母是不支持金玉的。另一个支持宝黛的依据是,凤姐那次送茶开玩笑的话。我们不妨想想,如果不是贾母有意无意的透露或者提到过,以凤姐的聪明的察言观色的能力,凤姐会说出那样的话吗?所以我觉得这应该是贾母有意为之,而凤姐迎合贾母,所以才出现了这样一幕,却又是顺其自然合情合理的情节,而这一段结合后面凤姐和平儿的对话以及兴儿跟尤二姐说的,可以确定的说,贾母是支持木石前盟的。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艺璇:三秋九问之三
    
“毒设相思局”一回,贾瑞因起了色心,最终死在了王熙凤的笑里藏刀之下。也向读者展示了凤姐心狠手辣的一面。其实,凤姐大可以去向贾母或者王夫人处投诉,既可显示自己的清白之名,又可以不为自己手上多添一条人命,何乐而不为?请结合文本说说你对凤姐为什么非要置贾瑞于死地的原因。
    
答题时间20分钟,150字以上

 

三秋:回答第三题。首先凤姐是个争议性很大的人物,褒贬不一。虽然凤姐做过很多坏事,但是没见事情的背后,我们需要去了解背景及其原因。我们不妨从文本的另一个角度去分析毒设相思局的原因,首先凤姐从自己的小家庭来说,在作风问题上绝对没问题、没什么绯闻。这点从文本贾琏和黛玉去扬州的时候那段描写可以得到印证。而全文本其他地方也没有关于凤姐作风问题的暗示以及明写,所以这个是没问题的。那么,贾瑞去勾引这样一个作风没问题泼辣的贾府媳妇而且是本家,首先贾瑞就已经站在了道德的审判席上了。纵观整个事件 贾瑞从勾引到大胆的去凤姐小家以及凤姐几次的教训,不知悔改,然后到风月宝鉴的时候依然没改过之心,所以就客观而言,贾瑞的死至少自己应该负责一半以上。那么回头我们再看看凤姐遇到贾瑞的背景,当时凤姐是去看可卿病情出来,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关于可卿的病情以及原因,相信作为可卿最好的人,凤姐应该清楚,可卿是怎么回事?可卿说的治得好病、治不好命,这里弦外之意应该很清楚。 再根据凤姐说的“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里有这样禽兽的人呢!”来看,凤姐是恨这样的人,所以后来凤姐设计也合情理。只是从前面的几次教训来看,凤姐并没要致死的。而贾瑞真正的死因是,看风月宝鉴身体不支而死,这是致命的。这点文本有相关描述,所以凤姐在致死这件事上责任不大。那么凤姐为什么不去向贾府的高层反映呢?我认为首先那个时代的女性的地位不高,所以就算凤姐是贾府CEO这个也不例外。比如元春贵为贵妃,依然逃脱不出千红一窟的宿命。所以凤姐投诉的效果不会太大,反而或许会引起对她不理的舆论,更不会洗白自己。这点从贾琏偷情 贾母的态度可以看出。其二、凤姐的性格导致。凤姐自己就想惩戒一下贾瑞,而不是借助其他力量,从这两方面来说凤姐这么要强的人,是不会反映给上层的。回答完毕谢谢!

 

艺璇:三秋九问之四
    这一题是我有意针对三秋的专长拟就的题目。海棠诗社“咏白海棠”,尽展大观园众才女的才情。其中,黛玉的“半卷湘帘半掩门”一首和宝钗的“珍重芳姿昼掩门”一首,在最终的评判中最受争议。熟读诗词的三秋,请你结合对两首诗的理解,分别说说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词才情如何?并根据你的理解将二人分出伯仲。
    答题时间20分钟,150字以上

三秋:咏白海棠这段可以说,钗黛的才情的第一次(大比拼)或者大展示。我们首先从这两首的第一句来分析:“半卷湘帘半掩门”和“珍重芳姿昼掩门”从诗词的立意上看,宝钗很符合那个时代女性的规则,而黛玉的第一句就表现出不符合贵族小姐身份的意思。但是,黛玉接下来的两句显示作者虽然很任性,“碾冰为土玉为盆”所表达出自己目下无尘、天高云淡的犹如梨花雪白一样的纯洁的性情,而“月窟仙人缝缟抉”似乎和绛珠仙子很对应,紧接着是作者心情的低落的一句“秋闺怨女拭啼痕”,从而在尾联上很好的总结了作者的心思 而且就诗词粘句、对仗都很完美。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宝钗的这一首“愁多焉得玉无痕”这句应该是指白海棠,很直接,脂批在这里点出宝钗是讽刺宝玉黛玉,指他们多愁,“姻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这句应该是说相比他们自己更是朴素、不爱打扮,符合淑女形象的一句,而“淡极始知花更艳”更是对自己的表扬。纵观这两首诗词,从诗词的立意来说,基本都平分秋色。不同的是,宝钗的诗词意境更多展现闺阁小姐淑女形象的,而黛玉的是任性、轻巧、个性的展现。那么李纨最后判决宝钗第一,从文本的描述看,就是用当时的社会标准来判定的。宝钗的符合当时的思想观念,而黛玉的诗词更符合大众心理,也是诗词的本质。所以黛玉的诗词大家都说这首为上,李纨的点评虽然有争议,但是对宝钗黛玉诗词的优点还是点出了。紧接着其实在菊花诗 李纨的判定和这次相反,也算是一种补过吧。谢谢,回答完毕! 

 

艺璇:三秋九问之五
    
袭人作为宝玉身边最特殊的大丫头,“花气袭人知昼暖”一句是她名字的出处。袭粉会说,花气袭人是花香扑鼻,而袭黑则说,袭是袭击攻击之意,请你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袭人为人。并对自己所说出的观点列举实例说明(文本依据)
    
时间20分钟,150字以上

 

三秋:回答第五道。关于袭人,是文本着墨很多的一个丫鬟,而且是又副册之一。而袭人的名字出处是: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作者引用而来,就放翁的诗词的本意,只是对大自然的描写。而作者引用这句,在红楼梦里应该不是本来的意思。文本用贾政的“这是谁起的名字?这么刁钻?”说明了这个问题。文本其实多次引用,那么在红楼梦里袭人这两个字到底是否符合人物本身呢?我个人觉得是,我们不妨看看第二十一回里袭人跟宝钗、宝玉说的话。在这一回里,袭人通过多种方式软硬兼施以及怀柔装病的方式,让宝玉答应了需要改正的三件事。虽然作者在这里回目用的贤袭人,但我觉得这里有反义的部分。首先,宝玉这个人贾府还没有人能让他改正,就是黛玉也不行,但是却答应袭人。另外袭人采取的手段也很常见,正是宝玉怜香惜玉的弱点所指,这里可以说,袭兵不血刃的就让宝玉臣服,这是不是很符合“花气袭人”。在来看看另一个地方,在宝玉挨打后,袭人马上进言王夫人,这直接或间接的为自己的地位取得了优势的同时,让黛玉晴雯们一干人在王夫人心中更是减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袭人用的理由是:宝玉和姐妹们一起怕有绯闻。然而和宝玉真正有染却恰恰是她自己,这里是不是有点贼喊捉贼的成分?然而这次袭人进言的成功,其实无形中伤害的就是黛玉等人。这为后面晴雯被撵以及黛玉风刀霜剑埋下伏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也是杀人于无形和花气袭人,也是遥相呼应的。所以就我总结,袭人这个名字作者引用到文本,就是借贾政之口说的,“花气袭人”就像有毒的香气,伤人在无形之中。回答完毕,谢谢!

 
艺璇:三秋九问之六
    
小红作为管家林之孝的女儿,在书中被描写成一个从粗使丫头做起的家生奴才。明明背靠有脸面的父母,却在怡红院里备受排挤。请结合文本,说说林之孝夫妻这么安排意欲何为?同时说出小红为摆脱这样的命运做出了那些努力?
    
时间20分钟,150字以上

 

三秋:回答第六题。小红是红楼梦一个聪明伶俐、有着自己主见的丫鬟,然而却多次受到其他丫鬟的排挤,而小红是有背景的,小红第一次出场是24回,一出场就在怡红院,小红的父母是林之孝,而宝玉是贾府的宠儿,所以小红出现在怡红院也不意外。但是却遭到其他没背景的丫鬟一出场就排挤,我觉得不仅仅是小红的地位低, 应该有其他原因。首先,小红在怡红院就有接近宝玉的可能,进而升级地位也是合理的。林之孝这样的安排也就说的过去,这也应该是林之孝的初衷,然而小红凤姐却不认识,这说明小红应该是在出现在怡红院之前是雪藏了的,个人觉得林之孝是有意这样,只是等机会,而大观园就是机会,按理小红如果林之孝安排其他地方都可以去,但是却是直到搬进大观园才露面,这个有意安排的意图就很明显了,那么小红这样一个背景,其他丫鬟应该是知道,那么他们为什么还排挤?只能说明小红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格局,换句话说是其他丫鬟的地位将会受到威胁。看看排挤小红的丫鬟都是谁?都是袭人要好的、一个阵营的,所以怡红院里当他们的地位受到潜在威胁的时候,排挤也就合情合理,好在小红是个不在一棵树上吊死的人,在对的时间,选择了跟凤姐,不仅待遇好,而且收获了爱情。回答完毕 谢谢!

 

艺璇:三秋九问之七
    
晴雯作为宝玉身边另一位出众的丫头,也是贾母精心挑就安排在宝玉身边的。却在抄捡大观园之后惨遭驱逐,最终香魂一缕,抱病而亡。有人说,作为晴雯在怡红院最大的对立面袭人是告密者,晴雯致死的元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论点的看法,并说出理由根据来。
    
时间20分钟,150字以上

 

三秋:回答第七道。晴雯是真争议的人物,从个人感情来说,脂批说晴为黛影,长相也像黛玉,所以喜欢晴雯的一部分人更多是这个情节。当然晴雯本身的个性也是大多人喜欢的,直爽、开朗、活泼,晴雯对宝玉的情份也是很复杂,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晴雯对与宝黛的爱情是支持可肯定的,这我想也是作者描写晴雯的初衷。晴雯的手巧和对宝玉的帮助,以至于后来成为宝玉可以信赖的人,这和晴雯本身的性格和人格是不可分的,而且晴雯在贾母身边也是非常优秀的,但是就这样一个对贾府或者宝玉没什么危害的人物却在后来被清理出贾府,而且王夫人的理由是肺痨,这个理由足够让晴雯在贾府之外无路可走,所以这个打击应该也是晴雯的死因之一。其实查抄大观园,客观上是王善宝家的的进谗言的,袭人这次告密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袭人之前的若有若无的进言是诱因之一,这是晴雯被撵致死的另一个原因。原因之三是晴雯高傲放肆的性格和那个时代的思想传统格格不入,以致那些封建道德思想的统治阶级看不顺眼。所以晴雯的命运也是无可避免的,晴雯的命运更加深刻的描写出了原著的主题思想,那就是封建社会统治者是不允许违背他们的意志,所以红楼梦的众儿女千红一窟、万艳同悲,这是封建社会里女儿的宿命。回答完毕 谢谢!

 

艺璇:三秋九问之八
    
通篇只见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红楼梦,对男性描写也有独到之处。贾雨村就是这样一号人物,不多笔墨也不容忽视。葫芦庙受甄士隐恩惠资助举业,林如海保举进京,贾政王子腾保荐应天府...得遇恩人才逐渐使其走上飞黄腾达的仕途。他虽貌似君子,却做尽了忘恩负义的小人之举,是本性如此?还是宦海沉浮使人变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时间20分钟,150字以上


三秋: 
回答第八道。贾雨村是红楼梦的应该是贯穿全文,多次的沉浮宦海,他个人的命运其实也是官场的一个缩影。从文的前面的任职和衰落,可以看出贾雨村在才学官场上还是想有作为。但是从文本对她人格的描述,贾雨村的性格是本性如此。比如第一次出场就是看上娇杏,在考取功名之前有家室之人,按理应该是全力准备考取功名。但是考取功名之前就分心,这有点不合理。第二,贾雨村在接受甄士隐的赠银之后怕有变故,连夜而走、没有告别,这和那个时候的君子作风是背道而驰。而做官之后被革职的理由是“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可见贾雨村的为官之道并非是中规中矩。无风不起浪,这也从侧面描写出贾雨村的为人并非是君子风度。那么后来通过结交权贵、平步青云、做了其他官宦的帮凶。这里需要说的王子腾、贾政保举贾雨村,一来深刻的揭示出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结党营私的黑暗的一面,也揭示出当时社会衰落的根源,其实贾府也是这样的微缩版。回到话题,正因为这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还有利益至上, 这几点结合起来这就是贾云村沉浮的根本原因。官场只有利益,所以就贾云村为什么会这样忘恩负义。其原因是多层次的,第一贾雨村性格本身使然,不是君子,更不是批语里的大英雄,因为没做出过英雄的事迹,所以这样的批语严重怀疑是伪造的。第二官场的氛围,导致贾雨村只能变本加厉。第三贾雨村自私的心里是,走上这条路的必然。所以贾雨村后来的所作所为,既是自己主动,也是封建社会大多数官场人物的必然。贾雨村从头到尾都不是君子,相反随着时间的延伸,各种丑恶的嘴脸和行为是更加的变本加厉。回答完毕谢谢!

 

艺璇:三秋九问之九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一回中,刘姥姥用过的明五彩小盖钟,妙玉因自身洁癖,宁可丢弃不要。却在内室将做尽日常使用的绿玉斗给宝玉使用。那么请你结合对妙玉的了解,说说妙玉如此矛盾的做法是为什么?同时,谈谈妙玉此举有何深层次的含义。(感谢品梦先生友情出此题)
   
时间20分钟,150字以上

 

三秋:回答第九道。妙玉,红楼梦里一个孤单、高傲的悲剧性女孩。从出场介绍妙玉的家世,应该不低于林如海家,而且和黛玉及其相似。不同的是黛玉和尚引渡没成功,妙玉却带发修行。黛玉是红楼梦里高洁的代表,但是就在芦雪庵里,妙玉做出了比黛玉更加尖酸的举动,那就是刘姥姥用过的东西宁愿摔了也不用。那么作为一个寄宿别人家带发修行的出家人,为何有这样的举动,这也和修行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以及后来给宝玉送生日帖子,都说明妙玉还没脱离红尘,本来妙玉的修行不是主动的,所以妙玉有红尘之心也是说的过去,但是重要的是,妙玉栊翠庵的那一幕的确不合常理。那究竟原因其实也就那么几点。首先,妙玉虽然出家,但是她在贾府依然过着千金小姐的生活,换句话是依然在心里上没脱离贵族小姐的性格,从生活用具依然显示出保留着以前的习性。从这几点我个人觉得,妙玉从内心依然没接受自己的没落身份,尽量在其他人面前保持这奢华 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其二,妙玉对宝玉格外的照顾,这在宝玉乞梅的那回描述的淋漓尽致,这也说明妙玉内心对红尘的留恋依旧,因此给宝玉自己的茶杯和对刘姥姥的态度截然不同的对比,只能显示出妙玉自卑的一面和维持自己高贵的一面的合理选择。因为从对比来看,妙玉其实内心并非是那么的洁,就算假设妙玉喜欢宝玉,如果真正的洁,就不会给宝玉自己的茶杯,所以这只能说明妙玉的心里有问题,需要表达显示自己内心的另一面。这就和妙玉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相符合了。回答完毕 谢谢!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