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双九问之三秋艺璇专场
红楼一梦
地点:红楼梦—品茗
主持人:三秋、艺璇
出题人:三秋、艺璇
答题人:三秋、艺璇
红楼梦两位重量级的管理三秋、艺璇,相约来一场精彩的双九问问答。既是出题人的他,亦是答题人;既是答题人的她,亦是出题人。到底谁的阅读理解更为深刻?到底谁的研究立论更为精准?就在这一场双九问三秋艺璇之专场。
三秋:艺璇九问之一
有人根据薛宝琴的《梅花观 怀古》里“ 不在梅边在柳边 ”来说, 最后宝琴嫁给柳湘莲。 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为什么?请根据文本说说理由, 字数300字以上 。
艺璇:好的,回答三秋的第一问。
我阅读红楼梦有自己的一种读法。在研究红楼梦的期间,我素来不喜欢那种按图索骥的读法。比如你出题中的一种,我素来认为,诗是个人感情的抒发,是一时一景一心境的做法。而硬要说出对应着什么事物,或者预示着什么未来和结果,我觉得很是牵强。比如薛宝琴,这个游历多地的女子,在来到贾府的时候,就已经让读者知道了她是许了人家的,就是梅翰林家。她和柳湘莲这个人物是没有交集的。何况,柳湘莲因为死了尤三姐,跟着一个道人走了。有人说是出家了,也有人说是四处云游去了。种种说法不一,我却认为,正符合了柳湘莲不喜欢受束缚,爱好自由的性格。而薛宝琴,闺中女子,尽管随父母出游多处,也只是待字闺中的一种形式,和柳湘莲的情况并不相同。二者不会因为一首诗句“不在梅边在柳边”扯上关联。 如果非要说梅就是梅翰林,柳就是柳湘莲的话,那么,黛玉作了多少感时溅泪的诗作,也隐喻了自己的情感,都能印证成真么?那么也就没有什么爱情悲剧了,金玉良缘也就无存了。回答完毕。
艺璇:三秋九问之一
《红楼梦》一书,开篇即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用他浓重的笔墨记录了一个家族的辛酸史,却称之为“荒唐言”。还称自己“痴”。书中传递的深意、味道,让千百万读者至今研读不辍。请你结合阅读理解,谈讲你对所谓的“荒唐言”“辛酸泪”“作者痴”的理解,必要的时候,请列举出文本实例作为支撑。此题限20分钟,350字以上,期待精彩作答。
三秋:回答一
这首是开篇诗,文本写出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青埂峰下经过,把那块顽石上的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 后来用石头记的名字流传下来 。而在楔子中提到曹雪芹增删五次、批阅十载,这有力的展现出了作者对这部巨著的痴心和坚持。所以,都云作者痴也是非常恰当的。而原著中以神话开始,而且没有年限的框架来开始故事的开始,中间穿插出 主人公梦游太虚,用主人公在梦里的所见所闻 ,作为文本的架构, 这样的情节更像是无稽之谈 。而作者在点出地域里也用到了"无稽崖"这个地名。另外文本另一条主线是主人公在故事情节中推进,对通灵宝玉几次摔打和对女儿的情不情,貌似更荒唐 。而作者写石头“幻形入世”是荒唐的,写大观园内小儿女之间你你我我思恩怨怨的情爱更加是荒唐的揭露则更是荒唐无有意义的。个人感觉这些综合起来,作者就是解嘲似地承认是全文都是”荒唐言“。然而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他绝不是为了给世人消愁破闷儿来写这部书的,而是把自己的经历,用这部荒唐 主人公的痴心表达出来,在故事深处揭露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害的本质。 回答完毕
在抄捡大观园的时候,凤姐作为执行人,保持了什么样的态度 ?为什么?请根据文本说说凤姐这样做对自己有什么意义 以及本次抄捡对全书有什么作用。
艺璇:好的,回答三秋的第二问。
抄捡大观园一节,作为全书重要的转折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次抄捡正如当时探春的话,从外边杀来是杀不死的,而是贾府真正从内部开始瓦解的预兆,也是导火索。我们纵观整部书,从这一章节贾府就开始系统性的开始走向衰败,关键是从核心层、管理层就开始了。内部的整肃,明面上是针对“绣春囊”,其实,也是王夫人和凤姐动议这次抄检时的意图,贾府人多负担重,趁机撵出一些咬牙难缠的丫头,减轻贾府开支。另外,王夫人也顺利的借此机会给向自己权利挑战的邢夫人(司棋事件)难看,三则就是借机处理了怡红院内,王夫人认为的勾引宝玉的“狐狸精们”,可以说,王夫人的这次动议是完胜的。接下来说说具体的执行人凤姐。凤姐在抄捡大观园一事上,是最初的发起人,但是,她的主观意识绝对不是后来真正抄检时的愿望。小惩大诫估计是她的想法。然而到真正执行起来,“姜还是老的辣”的王夫人,却比她这个发起人更具谋算,她哪里会想到,王夫人借着抄捡要一举三得呢?所以,在带着婆子们抄捡的过程里,凤姐只是督办,不过多的表态,一反她管家的疾言令色之态。何况,凤姐深知此时的抄捡其实是件得罪人的差事,自己不强出头,不得罪人才是安身之道。她也通过管理风雨飘摇中的大家族的过程中,感受到贾府正逐渐走向末路,而此时,自己再强,也无法挽回这样的结局。回答完毕
艺璇:三秋九问之二:
宝黛钗——红楼梦一书中的关键性人物。作者将宝玉名字中的两个元素,分别给了和他一生息息相关的两位女子,一为“宝钗”,一为“黛玉”。三个人情感的纠葛,造就了全书中最凄美的爱情故事。按照传统世俗,金玉良缘更合乎大理;可若论冲破礼教,木石姻缘更符合时代。请你结合对文本的阅读,谈讲你认为“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哪一种更加适合贾宝玉和即将走向衰亡的贾家。此题限20分钟,350字以上,期待精彩作答。
三秋:回答之二
首先,宝玉、 宝钗、 黛玉三个主人公的名字上都有某些牵连 ,这应该是作者精心安排的 。而文本同样出现了金玉良缘之说和木石前盟两种爱情的概念, 围绕着这两种说法, 文本通过其他人物辅助的旁说来展开它们的对抗和角斗。但是,我觉得这只是客观的一面,我们如果再更深的去了解这两种说法,会发现 一种是后天人为 、一种是前世姻缘 ,顺其自然、 两心相印。 然而根据紫仁杰的规律 ,我觉得有些事情顺其自然才是不违背发展规律。所以,木石姻缘符合这种规律,而木石姻缘和金玉良缘就主人公宝玉而言,前者当然更应该适合他。虽然金玉良缘的会暂时的适合大多数人的意愿,但是这位主人公后面埋下隐患,而且金玉良缘的主角宝钗所能给与的,黛玉有些同样也能给与。反之亦然。所以这两种没什么上下之分,重要的是主人公更喜欢哪一种,从文本情节的描述,木石前盟是宝玉的首选。所以 个人觉得,木石前盟更适合主人和贾府。
三秋:艺璇九问之三
诉肺腑宝玉痴情中,黛玉独自拭泪, 宝玉瞅了半天 ,说道“你放心”三个字 ,然后宝玉解释, 后来黛玉一面拭泪,一面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 对于这段情节 ,你觉得宝玉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黛玉又是怎么理解? 请根据情节说说你的观点和理解。
艺璇: 好的,回答三秋第三问
黛玉和宝玉的感情,是随着剧情的进展,逐步发展起来的。二人虽然有着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前世,又有着宝黛初会时,宝玉的那一句“这个妹妹我见过”的有缘之语,而真正在二人从小一起玩大,一床睡,一桌吃的过程里,还是经历了很多磨合的。宝钗的出现,湘云的偶尔造访,清虚观打醮道士提亲,端午节元春赏赐礼物...其实,都在考量着二人的未来,黛玉摸不清楚宝玉的内心,而宝玉也比较大条,看不明白黛玉的心结。在经历了比较艰难的冬天后,二人逐渐试探了彼此的心,宝玉不喜仕途经济学问,黛玉恰巧奉行着“不能读死了书”默默支持着宝玉。而宝玉面对这园子里众姊妹,莺莺燕燕,却唯独对黛玉一人上心,一天几次到潇湘馆看望,黛玉醒着,陪着说笑,黛玉睡了,他不走,站在廊下默念祷告。黛玉吃药,他总是先尝...宝玉是惯在女孩子身上用心的,但是这样用心的,独独对黛玉。所以,无须多言,宝玉和黛玉是真正走进彼此内心的一对,宝玉的一句“你放心”,释怀了黛玉多少心结,黛玉也用“你的话我早就知道了”也对应宝玉的话,让宝玉明白,自己的想法和宝玉是一样的。这个颇有些对号的暗语的意思,如果不知道其中内里的,肯定看不明白。而我们阅读红楼多遍,才逐渐体会到了这种极具默契的深厚的感情,想来,心里是暖暖的,也是幸运的。回答完毕。
艺璇:三秋九问之三
“原应叹息”四个字,拆开来,暗合的是贾府四个女孩子的名字;合起来,暗合的是四春的前途命运。四春里,有正室大房所出,也有偏房妾室所生,她们中间,有正出的元春贵为贤德妃却并不快乐,庶出的迎春却惨死夫家,也有庶出的探春可以远嫁为妃,而嫡出的惜春却出家为尼...作者在描写她们的同时,也在文字间寄予了他对封建统治下的女子可悲命运的同情与无奈。她们的命运受嫡出庶出的影响多些?还是受个人性格影响的多些?请你结合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谈讲一下你的认识和体会。此题限20分钟,350字以上,期待精彩作答。
三秋:回答之三
贾府四艳,元春, 贾府衰落时期的一剂强心针 。但是犹如昙花一现 ,贾府在红楼梦时间里 ,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柔弱的女子身上 ,这个女子就是元春 。幸运的时元春不负使命, 加封为贤德妃 。但是, 元春也是不幸的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在元春短暂的生命里, 从小就在深宫大院,没有自由 。而加封贵妃 ,更是不仅没有身体自由 ,思想在封建等级下也是是去自由 ,这才有了那句令人心酸的” 不得见人的去处 “,让读者不由得痛惜。而迎春这个懦弱女子, 在家族的操纵 嫁给了狼性的丈夫 ,最后惨死。 迎春的悲剧就是在那个社会里没有反抗 、逆来顺受, 但一样逃不脱悲剧的命运 。而惜春这个宁府的正宗主子, 因为家族的奢侈和胡作非为让她看破红尘了,出家为尼 。探春有反抗精神,也为家族操劳,但是在家族和皇家的逼迫下,不得不走上了远嫁骨肉分离的道路。从四艳的最后结局来分析 ,个人觉得 ,无论她们的性格如何 ,反抗不反抗 ,她们的结局都一样是悲剧 ,虽然个有不同 。放眼贾府十二钗、 丫头 ,没有例外 ,所以在那个社会里个人的性格对命运影响不大 ,而是真正造成悲剧的就是封建等级社会,我想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
三秋: 艺璇 九问之四
在红楼梦里宝玉曾挨父亲的打 那么 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是什么?根据这件事 分析一下贾政“恨”儿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以及这件事 反应出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艺璇:好的,回答你的第四问。
宝玉挨打这一节,作者也赋予了很多的文字,非常具体的描写了全过程。引发宝玉挨打的具体原因,而我们看,金钏跳井,薛蟠请客等事,作为伏笔在前面几章已经有所交待,事后,也借着袭人的话解释过原因。我认为,金钏跳井和忠王府讨要琪官都只是宝玉挨打的导火索,固然两件事情若都是真的,贾政一时恼火,气急了要惩罚宝玉也是有的。但是,我们从打宝玉的过程里不难看出,贾政哪里是小惩大诫啊,那简直是往死里打儿子的架势,一个丫头、一个戏子,足以让贾政动怒至此么?不至于。从鞭挞宝玉的章回里,我们读到的是贾政对儿子恨铁不成钢的无奈,还有对母亲(贾母)和夫人(王),还有一家子上下娇惯宝玉的气愤,一向孝顺,讲人伦道德的他,平时无法宣泄这种情绪,金钏、琪官事件,给他提供了机会,他很有些打给别人看的态势。另外,通过这次鞭挞,也不难看出,贾政对宝玉的期望值是很高的。他对宝玉的未来期许是真正意义上从科举之路出仕,而不是像他和贾赦、贾珍等,都是靠祖上的荫蔽来做官。其实,这里面,也有贾政对贾府未来的前途堪忧,后世子孙若都是这样不思进取,那才真让贾府走向穷途末路了,几种情结之下,贾政才表现出了那种“狠”,打死宝玉,把他烦恼的鬓毛剃掉,没有期望了才不会有后边更深的失望,贾政的心态正是在此。回答完毕。
艺璇:三秋九问之四:
《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作。这些被冠以潇湘妃子、蘅芜君、蕉下客等人物所做的诗,都出自曹公之手。同样一个命题的诗作,曹公却可以写出多种版本和意境来。比如:一首海棠诗,就有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的内敛持重美,有探春“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的写实意境美;有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的清丽脱俗美...请你结合对这部分的阅读理解,谈讲你通过品读薛宝钗、林黛玉、贾探春三人诗作,读出了她们哪些性格特点以及为人处世。此题限20分钟,350字以上,期待精彩作答。
三秋:回答之四
红楼梦里诗词的的分量很重视 ,这部巨著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诗词方面两大主角也是各有千秋,而在海棠社螃蟹诗、菊花社里 ,如果我们仔细去分析 ,可以看出 宝钗、黛玉都既有竞争又有惺惺相惜的地方,从风格和意境上来分析:黛玉的诗词更多的时内心的抒发,多以悲哀伤感的词句来展现;从文本情节来看: 这也符合黛玉的命运和性 以及她的处境,所以黛玉的诗词更多的时有感而发,比如 题帕三绝、桃花行 等,都是在不同阶段不同境遇下的有感而做。总起而言,黛玉的诗词真实、且切 、多超善感 、让人爱怜 。而宝钗的诗词更多的是应制类, 个人抒发心情的比较少, 因而更显得磅礴大气 。这和后来 ”送我上青云“ 很符合 。而文本中对宝钗的描写, 展现出宝钗的理想更是不会为儿女情长所牵连以及她的抱负更加远大 ,所以宝钗的诗词更多的是展现出了宝钗稳重 、大气、 不拘泥小节的一种封建贵族自强的一面。而探春的诗词处在钗黛之下 ,这点文本探春自己也点出 ,探春在情感方面没有涉猎 ,有的只是亲情和对贾府的负责任, 所以她的诗词也在这两方面为主 。但是探春的诗词或许是水平不及 ,没有在诗词里展现出探春的主要性格, 但是这不影响我们对探春的性格的和人物品格的优秀的认同 。因为探春在故事情节已经展现出了她的有优秀的一面,然而 ,这几个人物的才情最终只能在大观园里展现了 ,这也是可悲之处 ,出了大观园 ,她们的命运将会是无奈和悲情的 。
三秋: 艺璇九问之五
贾宝玉对林黛玉可谓一往情深 可黛玉说他“ 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宝玉的确对黛玉、宝钗乃至袭人平儿香菱等等大观园所有女儿都用心过 所谓“情不情”。请你结合原著情节分析宝玉的这种女儿情怀造成的原因 以及你对这种现像的理解
艺璇:好的,回答三秋的第五问
宝玉对所有的女儿都用心,这种现象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通读整篇文本,从宝玉衔玉而诞,全家上下如宝似玉的宠着,到贾母为了伺候好宝玉,加派人手,把自己身边得力的丫头都拨过去,王夫人整日价儿啊儿啊的喊着宠着,都足见其珍贵。另外,贾府内部本就是个女人的世界。上一层有祖母、母亲,平辈一层有众姊妹,下一层又有众多的丫鬟,宝玉的世界,就是女人环绕的世界。何况,宝玉的性格中,就完全不似贾琏、贾蓉等阳刚,他自己反而如图女子般,称男人们都是“须眉浊物”,这样的认识,让他对女子更加的怜爱。然而他对女子的用心,也绝非一样的。比如,对宝钗一类的,是那种尊重的、有距离的,而对湘云一类的,那是从小结识,无距离的亲切,对袭人晴雯一类的,是怜惜她们身为奴才...在宝玉的眼中,同样是女儿,其实也是不同的。如果一定要用都“用心”这个词去定义宝玉,那只能说,宝玉是对封建统治下众女儿的同情,他超常的不用作为专制社会中占用主导地位的男人的眼光看女子,而是展现了另外一种男子的“博爱”精神,让我们把他和贾琏、贾珍、贾蓉一类的男子有效地区别开了。成为红楼梦全书的一个特例和重点,来用心阅读,品评。回答完毕。
艺璇:三秋九问之五:
鸳鸯、平儿、袭人、紫鹃,是《红楼梦》一书中数得上的大丫头,出场多,戏份多,台词多。这四位能够在丫鬟婆子环伺的大观园里立足,还能出类拔萃,当然和她们独有的人格魅力或者是处事能力有关。请你结合对文本的阅读,谈讲你眼中的这四个大丫鬟的立身之道,全题回答的过程中,请不少于四个文本实例作为支撑。此题限20分钟,350字以上,期待精彩作答。
三秋:回答之五
红楼梦里的四大首席丫鬟 ,的确能在主子面前得到恩宠, 需要的不仅是能力, 还要有方式 。鸳鸯作为贾母的首席丫鬟,是贾母的钥匙 。那么贾母为什么需要鸳鸯呢 ?首先, 鸳鸯的本职工作无可挑剔, 比如,贾母的起居餐饮游玩, 都是鸳鸯在亲力亲为 ,更重要是, 鸳鸯让贾母能开心 ,这点从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得到了体现 。在这一节中 ,鸳鸯和凤姐合谋逗引刘姥姥让贾母开心的度过了一天 相信鸳鸯这样的事情很多, 所以 鸳鸯得到贾母欣赏 ,不仅本职工作强, 而且能符合贾母的心意 ,而且应该是忠于贾母的 ,这点后文应该有笔墨 。而平儿这个夹在贾琏和凤姐中间两头受气的丫鬟 ,能在凤姐面前立足 ,就足以说明平儿的处事足够优秀, 当然首先平儿对贾琏和凤姐足够忠诚。 比如 贾琏偷娶尤二姐, 是平儿先通知, 然后情掩虾须镯, 这一节展现了平儿最优秀的亮点品德 ,很好的维护了凤姐的名声和地位, 而且也在处理事情上展现了 公平合理的处理方式, 而当为了维护贾琏更是大骂贾雨村 等等, 都展现出了平儿温和 、稳重、善良 、忠诚 、果断的一面。再来看看袭人 ,袭人同样是本职工作优秀的典范, 而且这也是其他人所看好的一面, 而且为了主子着想失去自我, 这是双刃剑 。个人觉得 ,袭人在维护主子和自己的利益方面 ,有些心计参杂在里面 ,所以袭人愚忠和利益的最大化, 虽然会成功, 但不会长久, 这也在批语里也证实了这点 。因为根据脂批 ,最后麝月留下了 ,她却被离开贾府了。紫鹃是我们最喜欢的一个丫鬟 ,她是黛玉的知己, 虽然身份是丫鬟 ,紫鹃在黛玉的生命中应该会留下深深的一笔 ,紫鹃来到黛玉身边不久, 但是依然超越雪雁成为 黛玉的知己。 比如 紫鹃为了黛玉, 甘愿冒险情试宝玉, 虽然紫鹃挨骂 ,但是却证明了宝玉对黛玉的爱 ,这也是黛玉一直在做的没有做到的事 。综合以上四个人相同点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又各有不同 。这些不同点在我们的生活中, 应该是对象不同 ,适合因人而异, 所有都值得我们学习 。唯一的一点是, 袭人的愚忠这点个人不赞同 。
三秋:艺璇九问 之六
幻境有对联“厚地天高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 可怜风月债难偿” 请根据柳湘莲尤三姐这段苦命鸳鸯来分析他们的可叹之情 以及悲剧的根本原因 说说你自己的理解吧
艺璇:好的,回答你的第六问。
尤氏两个姐妹,作为红楼梦一书中靓丽的一道风景,从出场到相继香消玉殒,经过和结果用现代的语言说:也是醉了。二姐和三姐都是因为和姐夫、外甥的不妥,背负了行为不检的耻名,皆是因为这些因素,为自己悲情离世埋下了毁灭性的炸弹。你的问题中,将柳湘莲和尤三姐定位为苦命鸳鸯,我首先是不敢苟同的。柳湘莲对于尤三姐来说,更多的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从五年前的唱堂会,偶遇倾心,尤三姐从内心里爱上了这个男子,更有了“他一年不来我等一年,十年不来我等十年”的谶语。而此时的柳湘莲,恐怕连尤三姐是为何方神圣都不知道呢,他们之间,不存在相互爱恋(若真是,三姐就不会死)。平安州偶遇贾琏,匆忙间许了定礼,并不代表柳湘莲对尤三姐有情,而事后得知尤三姐和东府的关系,柳湘莲深感行事草率,“只怕门前一对石狮子是干净的”一语,狠狠的批示了东府的乌烟瘴气以及对尤氏三姐妹行为的不耻。退定礼,退的是鸳鸯剑,其实,我深深的同情柳湘莲。痴男怨女么?在三姐和柳湘莲的问题上,应该倒过来,是怨男痴女,痴情的尤三姐,自己不能掌握命运而导致的退婚,为证实清白也罢,阴自己的行为愧悔也罢,一剑弑脖,香消玉殒的那一刻,她不知道自己让柳湘莲背负了辜负爱人的一世罪名,其实,柳湘莲什么也不知道,还陷入了害死三妹深深的懊悔当中。本来能够拥有光明前途的他,跟随者道士,云游四方去,他到底该怨谁?尤三姐用自己前些年的放肆、任性,造成了不可预见的后果,却让这个她深爱的男子去买单,不知道到底是爱还是不爱。他们不是苦命鸳鸯,我只能说,他们是孽缘,是两个原本不该遇到,不该交集的苦命人罢了。回答完毕
艺璇:三秋九问之六:
书中第五十五回,探春协理家事一节中,凤姐和平儿有段对话,说黛玉和宝钗两个,一个是美人灯,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里我们都知道,黛玉身体不好,也不甚操心。而从文本的多处不难看出,宝钗却是处处留心,很多事件都有她的参与。那么,是什么原因会让凤姐对宝钗有如此评价?宝钗果真是“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人么?请你结合对文本的阅读,谈讲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此题限20分钟,350字以上,期待精彩作答。
三秋:回答之六
凤姐对宝黛的这段分析很客观 ,但是这只是站在凤姐的立场来看待的结果 。我们从宝钗、探春理家来看, 其实宝钗提出了很多建议和自己的考量以及对事情的自己的观点 ,这作为协理已经做的足够了 。只是最后的决定交由探春和李纨来决定 ,作为一个亲戚,加入领导核心 ,宝钗做事的行为更本分 ,没有越权, 这应该是宝钗的优点 。而且宝钗在其他事情上同样做的很完美 ,也做得很合理, 比如帮助湘云起社 ,建议亲贾母们参加螃蟹宴等, 对于主子们的关系也十分融洽, 而抄捡大观园后主动搬出都十分的到位 ,这也说明了宝钗为人处世的优秀的一面 ,从这里说明个人认为 宝钗并非是”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而是根据自己的身份和性格做事 。所以我觉得, 凤姐评论仅限于自己的观点, 而对黛玉的评价, 虽然看上去很符合 ,但是黛玉并非风一吹就倒 ,虽然身体不好是事实,但是还没到哪一步, 黛玉更多是心情的忧愁来决定她的行为 。当黛玉心情好的时候 ,其实是大观园的最幽默的一个 ,在他心情好的时候, 根本看不出她身体上的问题 ,调侃刘姥姥哪一段能看出黛玉风一吹就倒吗?不能! 黛玉和湘云深夜联诗, 探访栊翠庵, 跟妙玉深夜论诗等等 ,都可以证明黛玉心情决定日常她行为。 我个人认为凤姐看到的只是钗黛的一面,并非全面 ,所以 ,综述凤姐这段话, 我的理解是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果不同, 每个人的性格心情影响人们对事情的判断和的出的结果 。
三秋:艺璇九问之七
贾母说贾宝玉林黛玉“不是冤家不聚头”而且宝玉的几次摔玉的确都和黛玉有关, 都是吵架之后发生的 。那么请你根据相关情节分析一下,宝黛二人感情发展的历程以及态度 以及你对这段感情的观点 。
艺璇:好的,回答你的第七问
宝玉和黛玉因清虚观打醮,张道士提亲,闹了不愉快,而摔玉,这场吵闹是宝黛之间相处非常经典的桥段,也是宝玉黛玉感情经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之前,二人也会猜心思,也会闹别扭,从来不会比这次时间久,从来也不会比这次闹腾的动静大。不但惊动了老太太、太太,还导致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一个在潇湘馆迎风洒泪,足可见这次别扭的特殊。之前二人之间的小心思,都是小巧,都不涉及情感,就如同是小孩子家玩笑,不作数般。这件事起因在清虚观,二人涉及到了宝玉婚事这个敏感的话题,黛玉第一次表露出为金、为玉吃味的态度,故而宝玉才摔玉,其实也是表明自己的内心,表明自己对金玉论的反感。而贾母的“不是冤家不聚头”一语,其实如同醍醐灌顶般,更是惊醒了双方。经历了这次吵闹之后,黛玉逐渐知道了宝玉的心意,继而在宝玉挨打之后,遣人送来旧帕子表明“我心依旧”的心意;再后边黛玉窗外听得宝玉同湘云、袭人的对白,得知对自己“视若知己”的心意;后来慧紫鹃试玉,宝玉要死要活的不舍得林妹妹家去,黛玉更是知道了宝玉誓和自己一道“化灰化烟”的决心。此时的黛玉,完全的和宝玉的内心得到了共通,木石之恋的感情也得到了升华。所以,当宝玉一句“你放心”,黛玉回应他的就是一句“你的话我早就知道了”,此时这句话,就是二人情意相通的实证。自此之后,二人之间再没有因为宝钗、湘云的心生嫌隙,黛玉也再没有对宝玉使过小性,更大度的和宝钗、湘云交起了朋友,就算再后来薛宝琴进府,那么得老太太宠爱,黛玉也没有嫉妒恼怒过,一切皆是来自对宝玉的这份心的了解。还是那句话,你放心——你的话我早就知道了。回答完毕。
艺璇:三秋九问之七:
三秋:回答之七
这是封建社会富家公子的通病。就文本来看, 贾琏勾引婚外情 ,明写了和鲍二家的、 多姑娘 、尤二姐三个人 。鲍二家的从情节来看, 最后上吊自杀了 ,这个文本虽然没有明写和凤姐有关, 但是从侧面我们可以看出 ,还有凤姐的蛛丝马迹。 所以 凤姐对这个人物应该是没有包容 、没有容下。 这次凤姐没有直接出面的原因,个人认为是因为威胁不大 ,这只是贾琏风流的一个花絮 ,对凤姐的位置构不成根本的威胁 ,所以凤姐无需出面。 而这个时候的凤姐真实如日中天的权势的时候, 再加上凤姐的狠毒等, 所以 ,鲍二家的自杀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多姑娘 ,那个还入鲍二家的 ,凤姐应该不会放在眼里 。虽然凤姐心理也会泼醋 ,但是从贾母以及封建社会男子的特权来看, 凤姐对这样的事也无可奈何, 再加上没实质的威胁 ,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 因为没有后续的麻烦。 最可悲的是尤二姐, 尤二姐由于有孕在身, 而且也是在贾琏的蛊惑下 ,谋想取代凤姐入主二奶奶之位, 更加让凤姐不能容忍的时 ,尤二姐是在贾府外,某种意义上的三媒六证的二奶奶 ,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其实这件事等于停妻再娶 ,换句话就是事实上的休了凤姐 。因此对于凤姐这样一个权势人物, 是不能容忍的, 而且这件事本身威胁到了凤姐的地位 ,还有生命。 所以凤姐无论如何是不能放过 ,对贾琏无可奈何, 但是对付尤二姐凤姐还是有胜算 。所以尤二姐的悲剧 ,在她同意贾琏的求婚以及偷娶之后就已注定了 。虽然尤二姐的悲剧值得同情, 但是这颗苦果也有一半是自己种的, 而凤姐为了维护自己的小家的完整, 排除外面这个威胁, 也是情有可原 。从贾琏其实我们更要理解的是,封建社会男子的特权以及女性地位的低下所带来的悲剧。这我想应该也是作者想要给读者表达的一种内涵思想 。
探春的兴利除弊与可卿对王熙凤的托梦建议遥相呼应,显然是作者为拯救贾府衰落开出的一剂良方,可惜以失败告终,试分析失败的原因 到底是什么 以及这次改革带来意义有哪些 ?
探春协理家事,给贾府的管理工作增添了一份全新的活力。我们不难看到,探春在这次协理的过程里,展示了自己除诗词才华外的管理才能,同时,她的一些兴利除弊的建议和良策,也为正在逐步走向衰亡的贾府增加了缓冲力。我将这个作用定位为缓冲,着实是因为,在大厦将倾之际的贾府,远远不是探春凭着一己之力就可以挽救于水火的。从协理的具体章节里,我们不难看到,公子小姐们日常的花销,也是外边和里边各支取一份,不难想象,在庞大的贾府管理环节中,这样重重叠叠的费用支出会有多少,当然,这其间,不排除有管理层考虑不周全之处,更是会有不少人要凭借此贪污纳贿也未可知。贾府的问题,林林总总很多,散布在全书的很多角落,细数之,恐怕连凤姐都会头痛。那么,真正的权利拥有者贾母、权利执行人王夫人会不知道么?她们心知肚明,只是,她们会去用歌舞升平的日子粉饰这些的同时,还依然寄希望于宫里的元春会凭借恩宠给贾家带来荣华富贵,同时,也寄希望于贾府中的男人们,更加出人头地,给贾府重新带来生机。故而,所谓的兴利除弊,只是在偌大的一个病灶上边撒的一点点消毒药水,只能说,改变了贾府一零丁腐败的、无章的管理模式,增进了家下人等对贾府的团结力、向心力而已,而不会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探春美好的愿望,也注定只能是个希冀,大厦将倾安有完卵,总是才自清明志自高的探春,也是无可奈何的。回答完毕。
艺璇: 三秋九问之八:
红楼梦中描写了宁荣二府主子们的世界,也描写了下人们的世界。而作为主子奶奶的陪嫁,这等人物也是红楼梦诸多看点中的一大亮点。如邢夫人之王善保家的,王夫人之周瑞家的,王熙凤之林之孝家的等等,这些陪嫁,或多或少都会仗着自己的主子作威作福,也会跟着主子参与到权利之争中去。请你结合对文本的阅读,谈讲你眼中的这些陪嫁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时间20分钟,字数350字。期待精彩回答。
首先红楼梦里的主子大多都有陪房, 这些陪房形形色色,在封建社会里,陪房的身份地位是和主子的权势息息相关的。比如周瑞家的, 虽然身份是陪房,但是王夫人身边的很多事,都是她来打理。什么人可以见,什么不能见,都得经过。还有一些下层的事,也有权去处理,文本里周瑞家的相对来说在为人处事上基本争议不大,虽然因为送花,黛玉有点讽刺过,但这点没引起什么纷争,在其他方面也可圈可点,所以从这方面来说,王家的陪房都为人争议不大,比如平儿,同样的表现更加优秀。但是文本大太太的陪房却是截然相反。王保善家的这个人物,平时就仗着大奶奶的势力更下人过不去,最可恶的事无端告黑状,这也是抄捡大观园和晴雯之死的一根导火线,可以说是红楼梦的恶婆之一,而同样的还有费婆子,倚老卖老,仗着邢夫人,常吃些酒,嘴里胡骂乱怨的。总起来看,邢夫人身边的人都是和邢夫人一样的品性,而凤姐王夫人身边的相对低调,这是否与豪门望族的言传身教的影响有关系呢?我觉得这是重要原因之一。而邢夫人这边正好代表了一部分处在上下不得的处境中,做了统治阶级的帮凶;而另一部分人则相对来说比较中肯,当然平儿这样的比例少,但是还是有。所以我觉得, 作者在这些小人物中同样揭露出了封建等级社会的本来面目, 以及人性的冷漠和形形色色。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这是袭人的判词。请结合判词及其文本相关情节 ,分析一下袭人真的温柔和顺 、空云如兰吗 ?为什么 ?以及根据前80回的情节来分析 袭人为什么会和公子无缘 ?
首先,感谢三秋为我出的这道关于袭人的题,作为一个职业袭黑,在一整套九问的问题中,其实我是最关注关于袭人的话题。下面回到你的提问上,“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这句判词,说的是袭人的命运,其实也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袭人温柔和顺么?她在王夫人面前,绝对是这样的一个印象,而用温柔利器拿捏住了宝玉之后,袭人开始用她的“温柔剑”来辖制宝玉,为什么宝玉刚开始对袭人那么好,到后来,逐渐对袭人开始忌着,防着,那是因为袭人在改变,宝玉也逐渐在改变着对袭人的看法,袭人赢得了王夫人这个婆婆的支持的同时,结盟了薛宝钗,注定她会和贾宝玉越走越远。而优伶是谁?就是那个叫琪官的戏子蒋玉菡,在古代,戏子是下九流,连贾府的婆子丫鬟小厮等,都比他强,心气要强的袭人,最终的归宿是蒋玉菡,不能不说是她人生最大、最讽刺的一件事。可是,怪谁呢?在你当初坚毅的、果敢的站在金玉论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你悲惨的命运结句。不但自己要排除异己坐稳姨娘宝座,还干预了宝二奶奶的人选问题,选得的宝钗好不好?宝钗岂是个无心的?在袭人利用宝钗打击黛玉的同时,安知宝钗不也在同样利用着袭人?互为棋子的结果,就如同没有背景的丫鬟永远赢不了有背景的小姐一样,姨娘岂能胜过正妻?当金玉良缘水到渠成的时候,还有袭人安身立命的地方么?即便宝钗有容人之大度,能让宝玉安享齐人之福的,也只会是莺儿,而绝不是先入为主的袭人。所以,袭人哪里是温柔和顺,似桂如兰,袭人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误了谁?误了她自己的一生的同时,也误了宝玉的一生,搭上了黛玉短短若干年的生命,误了“木石”一段美好的姻缘。这也是我作为红楼梦忠实的读者在阅览全书时最痛恨袭人的地方,任是谁说袭人好,在我眼里,都将只能是我的对立面。
艺璇:三秋九问之九:
《红楼梦》一书,突出了一个“梦”字,凡例中有“此书中用梦、幻、等字是此书立意本旨”,又有“古今一梦尽荒唐”的感叹,高额续本也有“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告结全书。不管是曹公精心营造的一个梦,还是千百万读者心中构筑的一个梦,《红楼梦》注定要以其高深的文学造诣和价值,永远居于世界文坛的顶端。喜爱红楼梦的你,是如何理解这个“梦”字的?全书带给你的启示是什么?为了传承好这本书你又将做哪些努力呢?此题为开放题,不限时间,不限字数,期待精彩回答。
三秋: 回答之九
《红楼梦》从文本的多次描写的梦的情况来看, 都是故事的要点所在。 比如故事人物的命运,通过梦来展开和引出 石头上的故事也是通过甄士隐的梦来导出 。文本在第一回, 概述了这个是满纸荒唐言 ,那么我们同样可以把这些故事都当做梦里发生的故事一样来看待 。但是, 红楼梦里的或者梦里的故事 ,通过零零碎碎的多少个梦 ,在作者的精心编写下链接在一起 ,构成了一部史上做宏伟的人物饱满、 风景如画、 栩栩如生的一幅美丽的画面 ,我们看到的这样的画面 ,是不是和宝玉当初梦游太虚一样? 这亦真亦幻的故事情节以及情节出现的大观园以及年轻美丽多才的那些金钗们,是不是亦然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线?犹如梦境?但是,梦总有醒之时 ,就恰 众金钗的命运,或者天下女人的悲剧 ,在梦醒那一刻 ,最终犹如一场噩梦 ,而只要读者们感觉到这种场景 。我想作者的客观的思想就已经达到了 ,而深刻的方面 ,更是作者用这种把美丽毁灭给人看 ,来揭露当时的社会现 以及作者对天下女子的一份惋惜和怜悯的心 ,这就是我的理解。
文章评论
颖儿
[em]e163[/em] [em]e163[/em]
*黛黛*
[em]e160[/em]艺璇三秋辛苦了,转发成果[em]e113[/em]
雨帆
太精彩了!命题答题都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