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薛姨妈
红楼一梦
薛姨妈,红楼梦“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一薛家之女主人,贾政夫人之亲妹妹。从文本第四回,拖家带口的带着一家子老少,投奔贾府,原先是投亲戚,撕掳官司,外带宝钗应选。由此开始,借住变成小住,小住变成了长住。这个期间,薛姨妈出席了贾府几乎所有的大小活动。她经常性去贾母处问安,和亲姐姐王夫人串门子聊天,在众姊妹中她是和蔼可亲的姨妈,在黛玉那里甚至亲切的认作娘。有的读者喜欢她,说她就是一个慈眉善目之人,不似王夫人般有心机。而也有人不喜欢她,比如我(又要听我说人的不好了)。今天我就结合文本,说说我眼中的薛姨妈好了。
首先说,薛姨妈对金玉良缘的态度。薛家虽然外边是声名赫赫,又是皇商,内里因为老爷的过世,薛蟠不才,其实,也正不可避免的走着下坡路。而此时,孤儿寡母的薛姨妈,带着一双儿女,投奔的正是比薛家更为显赫的贾家。这里不但有她的姐姐,关键,这里能够成为她们依靠的大树。最好的结盟是什么?应该就是联姻。前边知道宝钗最先是来选秀的,只是后边再无笔墨些何时落选。但是,大多数红学研究者都从“送宫花”一节,分析宝钗落选之事,(不由得想起甄嬛传里留牌子赐香囊撂牌子赐花来)。还有就是元春省亲,亲眼见了优秀的宝钗,自然是不愿意她也嫁入宫中,会成为自己的对手和敌人(此处也是个人拙见)...不管是何原因,宝钗是再没有提过去应选。就这样长住在贾府,长住在大观园不走了。而后,薛姨妈也为这个女儿精心打算起来了。很多人会说,从没见薛姨妈和王夫人密谋宝钗嫁宝玉的事,可不尽然。曹公的笔墨,不是直写才是故事,我们要看事情表面背后的东西。 这里有两个依据,可以证明,薛姨妈在宝钗和宝玉婚事上的态度和作为。一是文本第八回,宝玉探病薛宝钗,莺儿点明了自己家小姐也有一块刻着八个字的金锁,是瘌头和尚送的,要錾在金器上,等有玉的才能配...这里,金锁是对应宝玉的玉应运而生的东西,绝不是一个丫头两三句胡话,可见,金玉良缘早有筹谋。二是文本三十六回,贾宝玉被打后的一日,薛姨妈母女到王夫人房里吃东西,聊闲天,王夫人提出要把自己的月钱里批出二两给袭人,薛姨妈就当着面说起了袭人如何的好,说如何配得上宝玉。这里,透露出一个信息,薛姨妈和王夫人讨论的是谁做宝玉姨娘的事。而谁做宝玉媳妇的事,是不是也会是薛姨妈王夫人私底下讨论的关键?除了这些文本上有的实证外,薛姨妈也是有理由喜欢贾宝玉,愿意把女儿嫁给宝玉的。还是文本第八回,宝玉探病宝钗,薛姨妈一句一个我的儿,在薛姨妈眼里,宝玉比自己的薛蟠强十倍,长的又好,又有贾家这么大的家业背景,还知根底,又是亲上亲。足可见薛姨妈对宝玉甚是满意。更何况,在那个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缔结良缘的标准模式,薛姨妈要给宝钗从外边挑去,还真不一定就能挑个十分满意的做女婿(万一像迎春遇上了孙绍祖?),而眼睛前的贾宝玉是亲姐姐的儿子,又趁借住之机,着实的了解了人品性格,不比外边寻的不知根底的要强百倍?
其次,说说薛姨妈此人的心机如何。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薛姨妈的心机绝不比王夫人少。只是掩藏在她慈眉善目下了,让人不易发觉罢了。我们从上个问题中得知,薛姨妈和王夫人都是金玉良缘的缔造者和支持派,那么,薛姨妈清楚不清楚木石姻缘是金玉良缘最大的障碍,黛玉是宝钗最大的绊脚石?薛姨妈心知肚明的。我们看:文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宝玉听了黛玉要回南,疯了似的,差点丢了性命。薛姨妈也在场,对宝玉对黛玉的感情,了然于胸了。那么,她应该是很清楚阻挡宝钗和宝玉的最大障碍会是黛玉。而紧接着,同一章回中就出现了“慈姨妈爱语慰痴颦”,她不仅帮着给宝玉保媒林黛玉,还赢得了黛玉的信任,认她做干妈,之后又搬去潇湘馆和黛玉同住,薛姨妈在明知道黛玉是宝钗的对手的情况下,还行此举,居心何在?再有一例就是文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玉生日当晚,去猜花名签的,不只是黛玉,薛宝钗也受邀在列。可到了晚间,薛姨妈派人来接的是林黛玉,这严重的不符合逻辑!薛姨妈放着自己的女儿不关心,却派人接黛玉。表面上看,对黛玉关心的真比亲女儿还亲,然而,在我看来,她专门派人来接(哪位小姐也没人接),这样的状况,是在造声势,也是告诉别人,大晚上的,黛玉还在宝玉哪里,她不放心,要接回来。表面上,博得了好名声,阖府上下都会说,薛姨妈对黛玉多好,夜里不放心,还专门派人接。而殊不知,也会有人说黛玉大半夜不回潇湘馆,在宝玉那里玩的不知回家,这对于女儿家的名声,好不好?反过来。我们说,既然薛姨妈心知肚明黛玉和宝玉的感情,为什么还要住在潇湘馆?我想只能是更加方便观察和了解黛玉的心思,知己知彼才能有所防范和作为!这比住的远远的,靠打听是不是有效率的多?饶这么着,还落得了贤良名。薛姨妈的这个举动,和她从投奔亲戚,借住梨香院,后来长住不走的举动有惊人之处。都是为了宝钗和宝玉的金玉良缘能成,不住到金玉良缘结成了绝不善罢甘休!否则,薛姨妈她老人家疯了,放着自己家不回,住在亲戚家,没个够?
最后,说说薛姨妈毫无廉耻之心,算得上老脸皮子厚的。之所以这么说,我列举三个文本依据作为我阐述观点的例证。一是文本第二十二回,宝钗十五岁生日,老太太亲自给过。为什么亲自过?在古代,十五岁的女孩儿就到了论婚嫁的年龄了。这时的薛姨妈一家借住贾府好一段时间了,贾母此举,一方面有尽地主之谊客套之意;另一方面,也是在提醒薛家,你家女儿到了论婚嫁的年龄了,别在这瞎耽搁了。二是文本第二十九回,宝钗生日后不久,娘娘赐下三日的平安醮来,清虚观里张道士给宝玉做媒,说的就是一个十五岁的女孩,老太太婉言拒绝了。还说,好歹给宝玉留心,不管他根基富贵,模样性情难得好的。这里贾母其实是直接判了宝钗死刑,直言宝玉命里不宜早娶,那就是哪怕你薛家再有钱,你家的女儿也到婚配年龄了,贾家也断然不会和你薛家做这门婚事。三是文本四十九回,宝钗的堂妹宝琴走亲戚来到贾府,贾母表现出了过人的喜欢。先是“喜欢的无可无不可“,逼着王夫人认了宝琴为干女儿,还拉着宝琴晚上一起睡,还把野鸭子头上的毛织成的大衣给宝琴穿(惹来宝钗极少见的一句醋语:我竟不知我哪儿不如你)。芦雪庵联诗,贾母问及薛姨妈宝琴可婚配,让人感觉,贾母是看上了宝琴,想给了宝玉。这个问题上非常有意思,宝琴有了人家,老太太不会压根不知道,不过是故意问薛姨妈,如果有心将宝琴说给宝玉,就绝不会叫王夫人认干女儿,认了干女儿还怎么配给宝玉呢(宝琴和宝玉就成了干兄妹关系了)?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可见,贾母想娶为宝玉娶宝琴是障眼法。而表现出对宝琴的兴趣,最直接原因则是再一次告诉薛姨妈:如果一定要和你薛家结亲,在两个中间选一个,我看上的是宝琴,而不是宝钗。更何况,宝琴已有人家,和你薛家的婚事,不提也罢!这三个细节,都无不表达了贾母对金玉良缘的反对意见,她老人家用智慧的头脑,用指桑说槐的手法,一而再再而三的告知薛姨妈,你和你姐姐苦心孤诣要促成的金玉良缘,在我这里没市场,没商量。可我们再看看这位姨妈,脸皮厚不厚?若是别人,人家话都说到这里了,早卷上铺盖卷走人了。可薛姨妈不这样,更有意思的是,在紫鹃试莽玉之后,还能继续住在贾府,认黛玉,搬进潇湘馆,和木石姻缘一派越贴越近。这些也足可见,为了宝钗的婚事,薛姨妈多么有心机,一点不亚于她姐姐王夫人。
有很多人会说,我写薛姨妈的不好,是把人性看的太黑暗了。 但是,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并且前后关联的去看,去想,去分析,薛姨妈是绝对不能称之为慈善之人。她也是个为了女儿婚事,为了家族利益,竭精殚虑的心思筹谋之人,千万莫被曹公“慈姨妈”三字所蒙蔽,殊不知,曹公笔下多反讽。
文章评论
某只白鹿
我不大同意你说的
在水一方
[em]e179[/em]
云淡风轻
[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