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族往海外移民时自称华夏人,由此产生“
华人”一词。“
华人”一词最初指
汉族,但随着
华夏文明扩展到全国各地,“
华人”的概念渐渐由当初单指汉族,扩展到中华大地受
中华文明影响的少数民族,成了全体
中华民族的代称。
华夏族是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华夏先民分为大大小小许多个部落,活跃于黄河中下游。其中比较著名的首领有太昊(伏羲)、少昊(白帝)、颛顼(黑帝)、黄帝、炎帝(赤帝)、帝喾(高辛氏)、祝融、伯益、舜帝、
尧帝。其中炎帝和黄帝为共主。华夏族在黄河流域留下众多的文明遗址。
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华夏族是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现代分子人类学也有证明),华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黄河流域建立了
大地湾文化和
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一带)。
释义
关于“华夏”的解释,有以下几种说法:
(3)《
尚书正义》:“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4)《
尔雅注疏·
释言》:“华,皇也。……《诗》云:’皇皇者华。‘”
《
尔雅注疏·
释诂》:”弘、廓、宏、溥、介、纯、夏、……,大也。“
以上三者皆出十三经,为同宗。
(4)
章太炎:因为民族起源于“华山”和“
夏水”之间,故名之。
(5)一些
历史学家认为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
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华与夏在古时多次相互通用,“
中华”又称“
中夏”。
《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华夏条目为:.公元前2100年——前770年黄河中下游的
夏人、商人、周人和其它民族长期相处融合,逐渐形成
华夏族。
阐发
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
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
“
中华”又称“
中夏”,
孔子视“
夏”与“
华”为
同义词。“华”与“夏”二字在
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
春秋时代起,我国
古籍上
开始将“华”与“夏”连用,
合称“华夏族”。
夏朝在上古为中央大国,
“夏人”即为“中国之人”,“
华夏”即为中国的代名词。
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
华夏”合起来就代表了中国是一个有高度文明和发达文化的中央大国,“
华夏”久而久之便成了
汉族的代名词。
中国可信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
并称的,是《
尚书·
武成》。“
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伪孔传将其解释为“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2] 。《
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3] 意即因中国是
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华夏族随着生存空间的扩张而繁衍壮大,到汉唐时期人口文化经济达到空前高度,到宋时人文各项领域达到顶峰,“汉人”这一词汇到了蒙元时期被蒙古人广泛地称呼华夏族。及至后来又有汉族之称。
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