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
个人日记
灵山会上,世尊拈花示众人,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佛理说得深不可解,毕竟众生非佛主。而禅宗的佛性说却是另类说法: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顿悟成佛。别于佛之道家曰:红尘即劫难。讲求活在当下,消极避世,无欲无求,终不至于在俗世中太过痛苦。这是境界,一种凌驾于世俗之上的超脱空灵,这也是所有佛缘道根的人所能为,而一生都为生活奔波的人,怎能看透?怎能?又有几人能悟得“花即世界”?
于普通人眼里,花即是花,花开花谢,自然之理也。黛玉落泪葬花,多半是为自己的身世,后人却硬说这落花昭示了她的命运。世人皆说宝玉了悟,其实不然。他失望他的生活,他只是逃避,宁愿遁入空门,以为就此可以了却凡尘之念。若真得悟于心,何须削发,即心即佛,无住为本。后人研究红楼,许是受“一花一世界”的影响,从《红楼梦》中看社会。其实他们研究也就罢了,不想却变得愈加不可理喻,字字词词段段章章都能掰出一套长篇大论来。想来,当年曹公作《红楼梦》应是无此众多想法的,细到每字都有源可循。若真是如此,怕是多于半数的红楼都得让高鹗续写了,曹公的时间不够啊。
世间众多执念:贪、嗔、痴……引发了世界所有的苦——生老病死苦、怨恨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世人多是不能看透,若能,马嵬坡下岂是香魂永萦,长生殿也不会夜半无人;若能,轻舞于掌的飞燕怎会被贬为庶人,自杀身亡;若能,虞姬何须自刎,唐婉怎会抑郁而终……相有心生、心生则种种法生。若人能不执著于此心,无相为体,无念无宗,方才合了般若之意。
佛说三世轮回,前世今生来世。死了亦如何?今生能绝恼,但来世呢?因果报应,业障相随,永生不息。因记忆累世相加,超出人的负荷,所以有了忘川河,又因忘川河水流湍急,所以有了彼岸花,那开在彼岸的美艳,给人致命的诱惑。每朵花就是每个人的来世,只要游过忘川河,你就可以重生。那些死前的不甘、怨恨、痴念、欲望引诱人们涉险。一个个高贵、肮脏的灵魂落水,前世的记忆被洗去,有些沉于淤泥中,永世不得超生。即便采了那朵花又如何,终是归于懵懂。终是要从头再来。彼岸花,潜藏了人性中丑陋的一切,却用华美的外表欺骗世人。花里的世界,世界里的花,没多少人能看透,也不想看透,难得糊涂啊。
不可否认,“一花一世界”这深奥的佛理不在我这等凡夫俗子的理解范围之内。可是这个世界有六十几亿的俗人,为票子、房子、车子卖命。佛理何用?超脱凡尘?出世归隐?全是古式的心理安慰。现代社会把这些理义束之高阁,直至尘埃满堆,直至泛黄腐朽。
窥天国于一花,握永恒于一沙,觉情动于一瞬,寻大道于一生。说得是豪气冲天,为之者有几?何谓天国,何谓花?何谓永恒,何谓沙?何谓大道,何谓一生?无解矣。徒增烦恼,不如不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