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志里的那些故事之一 :敬亭山神

个人日记




    前言

    读书,一定要读书,只有读书才可以少用微信和QQ,我坚信智能手机越智能,人的大脑就越愚钝,如此你就会明白现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可思议的挫事发生。读什么呢?还是读宣城的历史吧!宣城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个几千年的江南大郡,如今的现状和历史上的盛名相比还有许多名不副实的地方,然而,我喜欢这个地方,又然而宣城的历史许多被忘记,许多被错读,许多被篡改,近来读《宣城县志》感触尤甚,许多恍惚、许多发现以及许多哀伤······,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将定期把我的读史所得和大家一一分享,闲话少说。

    一、敬亭山神

    我说的这个“敬亭山神”和论坛的一位叫“敬亭山神”的网友一毛钱关系没有,在宣城论坛,网友名字含有“敬亭”两个字的远超一百位,所以这位敬亭山神网友就别对号入座了。

    神鬼之说,自古有之,尤以古人为盛,若逢乱世,则故事更加传奇,即便是儒家思想在中国士大夫之间如日中天,即便是被封建社会尊崇为圣人的孔子说过:“子不语怪力乱神”,然而神鬼故事依然多如牛毛。神鬼之说,纵使是现在,也依然有广阔的土壤。我小时候,如果连日的下午,莫名地软绵绵没有精神,同时伴随微热,人也日渐消瘦,母亲就断定是丢魂了,必在日落西山微黑的时间,牵着我的手在野外声声喊魂:“幺,天黑了,你跟妈妈回家吧·····”如此反复,这夜幕里婉转的吴音,我总是毛骨悚然,感觉有神或者鬼在后脊梁处俯看。病如果还是不好,就去村头的大树下磕几个头,让我认树神为干爸,几番折腾终究会治好了我的病,如今想来,母亲才是我的神吧!

    人有魂,树有神,“万物有灵”,敬亭山这样声名显赫的地方如果没有一位神那是万万不可理解,然而,我说的这个“敬亭山神”可不是随随便便由老百姓随嘴胡诌,也不是我无中生有瞎喷,他可是早在一千五百年的南朝时候就被史书所记载,最后列祀在南京十王庙的大神。

    《宣城县志》记载这位“敬亭山神”可谓不惜笔墨,像关帝庙这样的著名建筑也就两句话一带而过,唯独对这位“敬亭山神”用了整整一个版756字,在惜字如金的县志中,可想而知是如何地重视了。接下来,让我们一步一步看清楚“敬亭山神”的历史脉络。

    南北朝时期,刘宋朝的散骑侍郎“东阳无疑”曾著有《齐谐记》,书中记载:“宋元嘉二年,有钱塘神姓梓名华,居住东境。友人双霞乃识之,神遂得与携接同住庙中,更具酒食言晏。别後,县令盛凝之,纵火焚烧,来托此山。”这个“此山”就是敬亭山,刘宋朝从公元420年到公元470年只有六十年,而书中记载的元嘉二年就是公元425年,作为同时代官员的“东阳无疑”所记载的故事应当不虚,然而这部《齐谐记》最终佚失,能够看到这段话是在崔龟从《书敬亭碑阴》上的转载。

   崔龟从,宣城人知道的不多,他在宣城其实是个大官,而且是大诗人杜牧的上级——宣州刺史,不过他俩在公元838年的时候一个来宣城,一个离开宣城,共事时间不长,这位后来官至宰相的崔龟从更是让“敬亭山神”声名远扬,他在《宣州昭亭山梓华君神祠记》记载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公元823年,还在当文书的崔龟从,梦见自己到一官署,里面不仅有伟岸的神还遇到一位小吏,原本想问自己能活多少岁,结果小吏说崔龟从以后会到这个地方当刺史。梦醒之后,虽然不断升官,但是二十多年期间,为官的地方无数,却没有一个地方屋宇神像和梦里相同。然而蹊跷的是,二十多年后到了宣州,在敬亭山上祭拜“梓华神祠”却发现和当年的梦中所见一模一样,吓的老崔一身冷汗啊!

    如果这样还不算稀奇,更神奇在后面,第二年,崔刺史忽然得了一种怪病,久治不愈,他以为自己行将命薄,可是就在恍惚之间,下人禀报说敬亭山左府君派人传话,来人到了,仔细一看,才发觉就是敬亭庙的阶下土偶,崔刺史问他还能活几岁,回答说六十多,这一高兴,他就清醒了,也不知是幻还是真,赶紧写了《敬亭庙祭文》祭奠一番,然后吃点药,果然这病就好了。

    崔刺史好了当然不能忘本,又是刻碑写《书敬亭碑阴》又是自掏腰包把梓华君的神庙修葺一新,这便有了上面那段记载文字。神鬼之说虽是虚言,然后做到刺史这样的级别的高官也必然不会随便撒谎。

    说到这里,大家对唐朝的时候为何一会是敬亭山一会是昭亭山感到迷糊,一般人以为原来是昭亭山后来避西晋司马昭讳改成敬亭山,其实远远不是这样,梳理了一下,大致是这样:昭亭山——公元281——敬亭山——公元420——昭亭山——公元479——敬亭山——公元824年——昭亭山——公元1721年——敬亭山——至今,五变其名,这期间还有可能更名为查山。

    那这个“昭亭山梓华君神”和“敬亭山神”是什么关系呢?《宣城县志》记载的故事就相当的离奇了:

    敏应庙:庙始于南宋元嘉中(公元425-445左右),有魏长史者(北魏一个小家官)自江右(江西)载豆来宣城,忽有梓木(檫树)并舟而行,夜梦神告曰:“我钱塘梓府君也,欲托祠于昭亭山。”既而舟至其处,魏(指长史)度山麓(现在北门庙埠老渡口)宜为神居,然无以得材,复梦神曰:“宣城方病,目舟中豆可疗也。”试之辄验。得钱既多,祠遂成。

    这段文言文很浅显,一看就明白,这个“敏应庙”便是那“梓华神庙”,此庙一直延续多少代,1928年被战火所焚部分,抗日期间荡然无存,庙基到解放后又在修建皖赣铁路被毁掉。

    这个梓华神在民间威望很高,也一直非常灵验,除了崔丞相大捧了他一番,县志中还记载诸多非常灵验的故事,特别是合肥人杨行密在没被封为吴王前屡次被淮南节度使孙儒打败,公元892年被围困在宣州四个多月,后向梓华神祈祷,得神助,反而一举斩杀了孙儒,战事结束后,893年因杨行密的请求,梓华神被唐昭宗封为“昭威侯”,这样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保大三年(公元945年)被南唐中主李璟封为“昭威王”,接着,北宋1004年被真宗封为“广慧王”,后又被徽宗赐庙名“敏应”,这个“敏应”应该是“有求必应、很灵验”的意思。到了元朝又在1322年被元英宗封为“忠烈显正福佑广惠王”,到了明朝,那个曾经在敬亭山上游荡过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直接在1371年敕封梓华为“敬亭山神”,更被尊崇的列祀在首都南京的十王庙。

    由此,这个在钱塘混不下去的梓华,来到敬亭山后,在一千年的时间中从老百姓口中的一个“托梦者”华丽的转身为被帝王敕封的“大神”,这样的巨大地变化,如果完全抛弃封建迷信的思想,最直白的原因就是宣城重要的地理地位以及敬亭山享誉宇内的名声起到了重要的烘托效应,从而相得益彰。

    然而,“敬亭山神”现今已不为人所知,在达到最高峰之后在余下的时间段慢慢日渐式微,终至湮灭,战乱是最直接的因素,佛教的兴盛、基督教的传入、以及其他一些思潮的崛起也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推手,更重要的是,在十几年之前,敬亭山已经颓废到只是江南沃野中四处可见的一个小土包子山而已,何以支撑一个大神的存在?

    神,其实倒了很久了。


    “敏应庙”见黄山书社 点校版 《宣城县志》173页

文章评论

xcjd

第一季第一集开播了!

拖拖

发表,累计,出版!期待噢[em]e179[/em][em]e179[/em]

随缘

写得好,无愧文学家[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