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学 . 县学 . 明清教育

个人日记

 县志里的故事之三:

府学•县学•明清教育

  高考结束,现在是各个学校的高三学生狂欢的时间,该烧书的烧书吧,该表白的表白吧,记得不要给学校逮住,不要让对方父母发现,其他都好说。要是在古代那你就要悠着点,狂欢?还是省省吧,以后的苦日子多着呢!就像现在,上大学简单,毕业后能上班、考个公务员太难。古代更难,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说:“小弟补廪二十四年,蒙历任宗师的青目,共考过六七个案首(第一),只是科场不利,不胜惭愧!”(《儒林外史》第十三回),用现代话简单翻译就是:考大学我很牛逼,每次考都能考一本,但是公务员考试无论是国考还是省考都流年不利!

  现在宣城虽不是高校云集,不过也好歹有两所高等教育学校:合工大和职业技术学院,加上各所中学、小学、幼儿园,基本上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了。诸位不要以为宣城只是现在才有这样的教育体系,其实早在明清的时候,宣城的教育体系也已经很完善了。

  《宣城县志》卷之八记载:府学在府治东南,(估摸着也就是现在老宣中附近);宣城县学在府治西南,(大约是现在市政府位置);社学有六所,万历甲戌(1574年)知县姜奇方重建,分布在城里六处;义学则无定所。

  我们现代人由于长期的革命化的历史知识灌输,只要一谈到宋元明清的教育就想到科举制度,一想到科举制度就想到“中状元、做驸马”,一想到科举考试就脑海中闪现三个大字:八股文。

  革命意识强的筒子们对科举制从来都是一通“封建毒草”等等的各种咒骂,甚至认为“八股文”祸国殃民,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限制了科学的发展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废话,考试就是考试,他就是方式而已,如果说八股文问题严重,那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就是正确的方向?你在公务员考试的作文中写点反动的思想和观点看看!直接pass你;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和科学也没有多少关系,你看见公务员考试有考数学和物理和化学吗?科举制度选拔的就是官员,这和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一样,无可非议。

  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中不仅仅只有科举考试,它也是有一套完整的系统。

  在明清两个朝代,大体的教育体系其实和宋元朝代并没有非常大的差别,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和民间社学(义学)三大块:

  中央官学叫国子监,明朝的时候在中央这块还有宗学(贵族子弟)和武学,清朝除了有宗学、武学以外还有算学和俄罗斯文馆(翻译学校)以及八旗子弟学校。国子监的学生在明清都一样,来自下面府、州、县学里面的优等生和推荐生,但是宗学在清朝主要是皇族人员,隶属宗人府(相当于现在日本的管理皇族的宫内厅),八旗子弟学校顾名思义就是八旗弟子了(现在叫官二代、官三代),这也是最乱的学校,八旗子弟的纨绔可想而知,因此这里的老师是全世界最受气的了。

  地方官学也称儒学,分府、州、县学,清朝还有卫学,如果和现在的学校来对应比较,国子监应该是教育部唯一直属大学(其实最像中央党校研究生院),而府、州、县学分别相当于大学、学院、专科学校吧,这三类学校没有上下级关系只是隶属的政府不同,府、州、县学的学生和国子监的学生一样都参加科举考试,现在的大学、学院、专科学校的学生也差不多都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

  民间有社学和私塾,社学从元朝的时候开始,到了明朝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广,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朝廷命“诸县所属村庄,五十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洪武八年,朱元璋命天下立社学,学童八岁到十五岁的都可入学,清朝规定20岁以下都可入社学,在社学先学《孝经》,次学《三字经》等启蒙读本,继学经、史、历算等书,并读《御制大诰》与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礼,社学基本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所以宣城的社学也是比较齐全的,按那时候的人口基数市区里面就有六所社学,也不算少了。

  私塾则是相当于启蒙学校,都是由富贵人家自己办,或者宗族集资办,也有老师自己开学馆招收学童的,明清私塾数量众多,是社会教育的主要力量。

  宣州区运气比较好,由于一直是府治所在地,既有府学,也有县学,但是教育质量估计府学和县学还是不一样,仔细分析县志里面的记录,发觉出自府学的举人数量远远超过县学,这或许与学校的老师不同有关系吧!是不是一定就是府学的好于县学的,这个问题有点复杂,特别是现在高考刚刚结束这种情况下,我要是说宣中一定比二中好,立马就是挑起战火的节奏,这个煽风点火的事情我不能干,反正我相信接下来会有人干。

  不要小看了明清时期的这种教育体系,就是这样的教育体系,也为宣城培养出大量的人才,“忠义之臣、贤相名卿后先辈出。”(《重修宣城县学记》佟赋伟)反而是新学一百年间,未见宣城再出多少名人大家了,其中原因何在?众说纷纭,当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文章评论